如何做到不較勁、不控制、不縱容、不慣壞孩子?

本文已影響2.13W人 

我知道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和孩子較勁不好,但是不較勁,會不會慣壞孩子?

我知道動不動給孩子給孩子甩臉子、逼孩子讓孩子小心翼翼討好大人不好,那孩子做了錯事就是不認錯怎麼辦?

我也不願意陪孩子寫作業,那他自己寫不完作業怎麼辦?

管得太多太嚴格,擔心壓抑孩子的個性和自我,管得太少太寬鬆,又擔心孩子驕縱無度,當爸媽的,每天都好像在走平衡木、壓蹺蹺板,着實不易。

如何做到不較勁、不控制,還不會縱容和慣壞孩子?爸媽教育孩子,要管什麼,管多少?家庭教育的“度”到底在哪裏呢?

這個問題詳細說起來,可能幾本書都說不完,但真心爸媽還是認爲爸爸媽媽可以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來找到一個適切的尺度,那就是:

當我們想管孩子時,先想想,這件事它到底影響了什麼?

這件事它到底影響了什麼?

帶兩個孩子,每次遇到“要不要管”的抉擇,我們都直覺性地會先在心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的原則是:

如果這件事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就非管不可;

如果這件事影響的影響極其微小,和孩子的身心發展無關,就一定不要管。

比如,老師投訴孩子今天沒完成作業,我們就會管,但孩子寫作業花了一個小時還是兩個小時,是7點開始寫還是7點10分開始寫,我們就不管;

孩子想在上學日玩電腦遊戲,我們就會管,但在週五週六六週日約定可以玩遊戲的時間,他在玩什麼,我們就不管(關於遊戲內容,我們平時有討論,孩子選擇遊戲,有他自己的“格調”);

孩子某一門的成績大幅下跌,我們會管,但孩子某次考試錯了幾個題,哪個題該不該錯,我們就不管;

孩子愛不愛“叫人”我們不管,但孩子對長輩說話沒禮貌,我們就會管。

孩子在家吃不吃青菜我們不管,但孩子吃飯時把好吃的都搶自己碗裏我們就會管。

孩子磨蹭不磨蹭我們不管,但孩子守時不守時我們就會管……

我們自己的經驗是,一旦爸爸媽媽頭腦裏建立了“這件事它到底影響了什麼”這個判斷標準,孩子哪些事要管,哪些事不要管,你就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

如何做到不較勁、不控制、不縱容、不慣壞孩子?

如何判斷這個影響重不重要?

當然,不同的爸媽對“這件事到底影響了什麼”的判斷,也會不同。比如兩個最讓父母操心的地方——孩子學習和孩子的習慣,大家的判斷標準就很不相同。

我們認爲陪孩子寫作業,會影響孩子獨立性和責任感的發展,所以選擇不陪,但更多爸媽認爲是否陪孩子寫作業,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堅定地認爲要陪。

我們認爲孩子一天不洗澡無關緊要,但有的爸媽認爲,這事關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所以孩子說不洗澡,就一定得管一管。

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觀念,大家一定沒有辦法找到同一個標準。但我們還是認爲,每個家庭,都需要建立起一個基本的、不過寬、不過嚴的框架,以讓家庭教育這件事,有個基本的尺度,不會變成“我說行就行,我說不行就不行,我高興時這件事就行,我不高興這件事就不行”。

我們家的框架,可以用這三句話來概括:

是否傷害自己;

是否傷害別人;

是否破壞普適的社會規則。

是否傷害自己——包括身體、觀念、心理、行爲、品行、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合作能力等所有關乎一個人是否成爲一個健康、獨立、負責、有能力、有高貴品行的個體的因素。

是否傷害別人——包括身體的損害、他人利益的損害、對別人的不尊重、你的自由是否侵害到別人的自由等等,這個別人,既包括父母、手足,也包括老師、同學、路上遇到的陌生人。

是否破壞普適的社會規則——對孩子來說,主要包括學校的規則、公共場所的規則等等。

用這個框架來衡量,很多生活瑣事,會被我們認爲無關緊要,不需要爸媽去管,但也有很多不在其他爸媽關注範圍內的東西,我們會看得非常重要。

比如我在悟空問答上遇到一個問題:坐臥鋪車,孩子在中鋪不小心把可樂撒到了下鋪的人身上,怎麼辦?

“孩子打瓶蓋的時候,車抖了一下,一晃,撒了出來,媽媽一直道歉,擦拭,結果人家沒說原諒,氣呼呼的,媽媽叫孩子說對不起,孩子也覺得很委屈,媽媽該怎麼教育孩子?”

別人爲什麼不原諒你?那是因爲你根本就沒有認識到問題所在:這不是道不道歉的問題,是你根本就不應該在別人頭頂上開飲料!我們家孩子三歲前,就懂得了這件事。

再比同學動手打鬧,很多爸媽會不以爲意,甚至鼓勵孩子玩耍時和小朋友推推搡搡,但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和他人的肢體接觸,要有良好的尺度。

因爲把諸多瑣事歸入不需要爸爸媽媽來管的範疇,實際上,我們“管”的事情非常少,所以在育兒這件事上,可能做得比不少爸媽都輕鬆;正是因爲瑣事管得少,我們也得以有更多精力,去“管”更廣的範圍——事關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人”能否更好成長的事,都會在我們關注的範圍內。

顧此失彼,孩子的家庭教育會有缺失

爸媽如何給孩子適當的家庭教育,其實和爸爸媽媽如何持家非常相近。

一個家庭,要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穩定有序,才能正常運轉。你既不能整天只顧整理清潔收納,而不管家人飲食,讓大家靠外賣度日;也不能只管在廚房裏給家人做好吃的,讓家人吃得白白胖胖,而髒衣服堆成山也不去洗;既不能只顧着給媽媽自己買買買,讓孩子穿得亂七八糟出門,也不能只顧着把孩子打扮得美美的,而大人整天蓬頭垢面……

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樣,舉凡觀念、行爲、習慣、品行、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合作能力……凡是和孩子作爲一個人的整體發展相關的因素,都需要爸爸媽媽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均衡發展,任何一個方面有缺失,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都不能算是爸爸媽媽的家庭教育取得了成功。

但“顧此失彼,管得過少”的現象,其實在不少家庭都存在。

比如有些父母認爲,孩子學習,是第一大事,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都不是問題,所以他們常常是學習上管得太多,學習之外管得太少。

有的是認爲孩子的習慣最重要,所以常常是在習慣上管得太多,習慣之外管得過少。

我甚至見過有父母非常認真地發問:“在重視孩子的學業之餘,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呢?”心理健康這麼重要的事,難道是要在“重視學習之餘”,有空才隨便管管的事嗎?

吹毛求疵,父母和孩子會不停陷入對抗

和“顧此失彼,管得過少”相對的,是“吹毛求疵,管得太多”。

我們還可以用如何持家來對照:要保持地面整潔,你可以要求每個家庭成員都不故意往地上扔髒東西,但你不能要求他掉一根頭髮都撿起來。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束,真的是到了掉一根頭髮都得撿起來的程度,他們認爲,我得讓孩子各個方面都完美無缺,所以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我都得管到。

一位媽媽問我:我家一歲三個月了,最近開始洗臉要玩毛巾,吃完飯要玩碗,刷牙非要拿牙刷玩,玩好長時間不給我,硬拿走就哭,怎麼辦?

我回答她說:“就讓孩子玩兒到盡興又有什麼關係呢?孩子這是好奇,而爸媽要留意到孩子的好奇心,並給孩子機會,幫他滿足好奇心。”

我是真的不能明白,允許一歲多的孩子玩一會兒毛巾、牙刷,會對孩子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父母,管得實在是太多太了。

還有些父母,對孩子“犯不犯錯誤”特別敏感,只要覺得孩子這裏那裏有一點點不對之處,就想着一定要管教、一定要讓孩子改正,結果就是盯着孩子各種大小狀況不放,把精力放到一些根本就不是問題的問題上。

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媽媽可能就把他抓過來訓一頓;一個三歲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媽媽就打她十下手板作爲懲罰;七八歲的孩子說今天不想洗澡,大人非得給他講半天每天洗澡的重要性,然後逼着他今天非洗不可。

真心爸媽特別反對這種吹毛求疵式地管孩子,這種管法,最後常常演變成在種種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和孩子較勁,而到真有重要的東西要管的時候,卻發現管不動了,因爲孩子已經被爸爸媽媽的吹毛求疵,培養出了事事和你糾纏、對抗的態度。

管,是關注和引導,不是管教

爲了回答“管孩子的‘度’,到底在哪裏?”,我在這篇文章中用了很多“管”,但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裏說的管,是關注和引導,不是管教。

管教的目標,是讓孩子馴服於父母的管束,一旦我們想“管教”孩子,就不免陷入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和孩子較勁、無微不至地控制孩子的所有言行的誤區。

而關注和引導,是說爸媽媽媽看到到底孩子成長的哪些方面,需要你的在家庭之內進行教育,然後通過溫和有效的方式,引導孩子發展,是用“不較勁、不控制”的方式,實現“不縱容、不慣壞”的目標。這纔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和“管教”完全是兩回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