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依賴,家長該如何去做?

本文已影響1.16W人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但是現在的家庭,很多孩子都帶的嬌氣,什麼都需要父母幫忙做,面對孩子的依賴,家長該如何去做?

現代家庭裏,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孩子在兩歲半以後,不知道爲什麼,忽然“什麼都不會”了——不好好穿衣服,非要媽媽給穿;不好好吃飯,非要媽媽喂,不想自己走路,非要媽媽抱……總之,並不是不會,而是“不想做”,總想依賴成人。往常一用就靈的“誇獎激勵法”也不管用了,孩子不斷地撒嬌或撒潑,讓媽媽們大傷腦筋。

面對這一情況,家長的處理方式尤爲重要,但大部分家長卻並不知道,究竟應該怎樣處理孩子的依賴行爲,引導其真正自立。

【經常妥協,延緩其“自立”】

在孩子哭鬧撒嬌後,家長要麼直接代勞,要麼先“冷處理”,卻禁不住孩子的哭鬧,僵持一會兒後,還是代勞了。雖然過程不同,但最終都向孩子妥協了。而這種妥協背後的想法往往是“長大就好了”、“只有這一次哦”。家長總是寄希望於未來,可等“下一次”真的來臨時,依然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這種妥協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人都會寵着我,我可以不用自己做事情”,甚至會認爲“這並不是我自己的事,別人能爲我處理好一切”。可這個“別人”究竟是誰呢?一旦走出家庭,誰還能這樣無條件地爲他付出呢?那當孩子突然間認識到這個“殘酷的真相”時,他要怎麼辦呢?

【物質獎勵,誘導其“自立”】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小到“如果你自己吃飯,我就給你買一個玩具”,大到“你這次考第一名,我就給你買個平板電腦。”表面上看,孩子自己吃飯了,自己走路了,努力學習了,還考了第一名,自強自立。但這其實是家長在自欺欺人,因爲他並不認爲那是爲自己做的,而是爲了玩具或平板電腦而與父母做的“交換”。試想,一旦到了社會上,對於有些必須做但並沒有明顯回報的事情,孩子自然是能推脫就推脫,能不負責任就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面對孩子的依賴,家長該如何去做?

【嚴厲態度,逼迫其“自立”】

這類爸媽通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給孩子人爲設立嚴酷的環境,用精神壓迫的方式逼迫其自立,用“扔下去學飛”的方法來“鍛鍊孩子”。我們經常聽到這類父母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能有什麼大出息?”“沒有人會幫助你,我也不會幫助你,誰都不要指望。”我們特別願意相信這類家長是愛孩子的,因爲他們在這麼做的同時,內心也備受煎熬。但這種“愛”並沒有讓孩子感覺到。孩子在家長面前沒有自尊、自信、安全感,當她發現自己的世界並不僅僅只有家庭時,自然會在其他地方尋找這些。

因此,這樣的孩子“青春期逆反”會格外猛烈。小時候老老實實聽話的優等生,到初中後成績一落千丈,甚至逃學、離家出走,往往都是這樣造成的。不僅如此,“自卑”和“不安”還將成爲困擾孩子一生的“隱疾”,嚴重影響其成年後的生活。

延期、誘導、逼迫,這樣都不能讓孩子真正地自立。而這三種做法都有同一個根源: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成長,逐漸自立。其實,孩子遠比你想象的要堅強得多,也脆弱得多——他可以自己做好多好多事情,但也需要感受到好多好多的愛。這時,就需要父母的態度:這是你的事情,我不能幫你做,但我相信你能做好。我願意陪着你慢慢做,等着你一點點長大。

自立是一種態度,它來源於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身邊的事物,相信能對自己負責;對於力不能及的事情,可以求助於他人,但並不依賴。而如果家長都不相信他可以自立,或者非得逼迫着才能自立起來,那他的自信又從哪來呢?

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可置疑,但如何去愛,確實是個值得用一生來學習的課程。和無原則的付出與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這纔是愛的正確形式。當孩子帶着滿滿的愛和自信走出家庭時,就能真正獨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間,成爲一個大寫的“人”了。或許,這纔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