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準備

本文已影響3.78K人 

入園之後,寶寶的生活環境將發生很大的改變。

入園之後最突出的變化,是人員組成上的不同。在家中,與寶寶朝夕相處的是父母和其他養護者,在幼兒園,與寶寶共處的人是老師和同伴。對“老師”這樣一種角色,寶寶感覺比較陌生,一方面,寶寶以前從未與老師接觸過,另一方面,老師除了在幼兒園要照顧寶寶的生活,還要教他們學知識,長本領,既是寶寶的養護者,還是他的教育者。

和這樣一個有多重身份的人打交道,寶寶心理可能一下還不能適應,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對“同伴”這樣一種角色,也需要寶寶在入園後逐漸適應,如果是混齡班,寶寶還要和一些小哥哥、小姐姐們共同生活,這就必然打破寶寶在家一人獨享所有成人關照的局面,同時帶來一定程度上的不適應。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在寶寶入園前,爲其做一些人際交往方面的基本準備和與老師、同伴交往的特別準備,以幫助他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訓練內容一:人際交往能力

1.知道自己的名字

每個寶寶在家中一般都有自己的乳名,大多數父母在家中都只叫寶寶的乳名而不叫學名,這會使得很多寶寶只熟悉自己的乳名,對自己的學名卻不敏感。到了幼兒園,爲了準確稱呼每一名幼兒,也爲了培養幼兒“我已經長大了”的自豪感和獨立意識,幼兒園裏的老師一般都會以學名來稱呼寶寶,這種差異必然造成寶寶心理上的不適應。對此,父母應在寶寶入園前半年,有意識地用學名稱呼寶寶。在和別人提到寶寶時,也要多用寶寶的學名,如,不要說“寶寶今天幾點起牀的?”而應說“王佳宜今天幾點起牀的?”讓寶寶意識到學名也是對自己的稱呼之一。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寶寶用學名向別人介紹自己,如,說“我叫王佳宜”而不說“我是寶寶”。爲了引導寶寶對自己學名的喜愛之情,還可以向寶寶介紹他學名的含義以及給他取名字的過程等等,以此增加寶寶對自己學名的瞭解和認同。

2.敢於與人交往

由於遺傳因素和養育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每個寶寶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寶寶從小就顯得比較大方,有的寶寶卻總是比較害羞、內向,不善於和同齡小朋友打交道,這種性格的寶寶到了幼兒園,自然會遇到比其他寶寶更多的難題,他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學會如何和老師、同伴相處,父母應該怎樣幫助此類寶寶,與他人大膽地交往呢?

首先,要注意多給寶寶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很多寶寶的害羞、膽小,是由於缺少與家庭之外的其他人交往所造成的。家長可以帶寶寶多參加一些聚會,讓他感受很多人在一起交流的快樂,還可以幫他請小朋友到家中玩,讓寶寶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學習與人交往。有客人來訪時,可以讓寶寶幫忙開門,迎接客人。電話鈴響時,鼓勵寶寶自己去接。總之,創造足夠多的交往機會,是寶寶擺脫害羞、膽小,敢於與人交往的前提。

其次,寶寶不敢交往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這就是缺乏自信。如果家長已經爲寶寶提供較充分的交往機會,可他仍表現出害羞、膽小的特質,就應考慮怎樣來增強寶寶的自信心了。家長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寶寶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後給予及時的肯定。當然,應注意表揚時要言之有物。如,媽媽進門時讓寶寶把拖鞋找出來,就可以誇獎他,“寶寶真能幹,能給媽媽拿拖鞋了。”讓寶寶將墩布拿給要擦地的爸爸,就可以這樣表揚他,“寶寶真棒,能幫爸爸打掃衛生了。”除此之外,父母還應特別注意不要給寶寶貼上“害羞、膽小”的標籤。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形,家中來了客人,父母讓寶寶向客人問好,寶寶躲到父母身後不吭聲,父母此時會陪笑地說一句“這孩子就是膽小”。殊不知這樣的話會被寶寶記在心裏,加深寶寶對自己膽小的認同,從而更加影響寶寶和他人的交往。因此,對越是膽小的寶寶,越要經常鼓勵、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而不是批評他的膽小。

3.樂於與人交往

有的寶寶不善與人交往,不是因爲他不敢與人交往,而是不喜歡、不願與人交往,這通常與其家庭養育方式有關。寶寶對人際交往的認識,是從自己和養護者的交往開始的。如果父母或其他養護者對寶寶的反應敏感,讓寶寶時時感覺有人在響應他的呼喚,在他吃喝拉撒睡和玩耍時,如果都有到位的關注和照料,他就會認爲這個世界是安全、可以信賴的,就會喜歡與人相處,與人打交道。相反,如果父母或其他養護者對寶寶的反應遲鈍、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絕或者忽視,他就會認爲這個世界是不可信任、不好把握的,也就不敢也不願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了。兒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具有安全依戀歷史的嬰兒長大以後,會將這種安全感帶到他的社會關係中,使他容易認同同伴或他人。相反,具有不安全依戀歷史的兒童長大以後,會將不安全感帶到他的社會關係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因此,要讓寶寶樂於與人交往,關鍵還在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爸爸一定要參與到與寶寶的交往中來,因爲爸爸的性格一般較媽媽更爲活潑、外向和豁達,這對點燃寶寶與人交往的熱情是十分有利的。

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較內向或冷淡,不太樂於與人交往,這些性格特點會影響寶寶,使得寶寶也不樂於與人交往。要想改變成人的性格不容易,但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這樣一種事實:當今社會,性格活潑、外向、適應能力強的人,總是更容易獲得各種發展的機會。因此,爲寶寶的將來着想,父母平時應盡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儘量多地與人進行交往,要知道,寶寶是最善於模仿的。

4.會與人交往

寶寶不僅要敢於與人交往,樂於與人交往,還要會與人交往。在這一點上,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起着決定性的因素。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民主型的,尊重寶寶,有關寶寶的事情要和他商量,聽聽寶寶的想法,即使只是一個形式,也能讓寶寶感覺到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遇到事情應該互相商量。反之,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不得當,則會導致寶寶從中學習到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溺愛、專制、忽略等等。

溺愛型的父母,凡事以寶寶爲中心,對寶寶百依百順,養成寶寶惟我獨尊的意識,這樣的寶寶在走出家庭後,仍然會要求他人像家人一樣,處處無條件地滿足他的要求,凡事要別人遷就他,一旦遭到拒絕就會感到強烈的受挫,或者大發脾氣,或者從此拒絕與他人交往。總之,父母的溺愛,會導致寶寶不懂得尊重他人、體諒他人,不會節制自己的慾望,不會與人交往。

專制型的父母,則處處要求寶寶按照家長的要求辦事,很少考慮寶寶自身的感受,一旦寶寶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會受到訓斥甚至捱打。殊不知這樣的專制作風,也會被寶寶學習到,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寶寶,會認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可以要求別人無條件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如果遭到拒絕,就可以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優勢去懲罰別人。因此,許多從專制家庭中走出來的寶寶,都具有較強的攻擊性,也容易遭到他人的排斥。

還有一種父母,對寶寶既不溺愛也不專制,採取的是忽略的態度。儘管他們非常愛自己的寶寶,但由於工作的原因,總是抽不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和寶寶較多地相處。一些看護寶寶的祖輩或保姆,經常只重視寶寶生活的照料,忽視了和寶寶之間的情感交流,長期下來,寶寶的感情就會顯得比較淡漠,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去關心、愛護別人,從而帶來人際交往上的障礙。

不僅父母對寶寶的方式會影響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父母之間甚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方式,也會對寶寶的人際交往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一個家庭中,僅僅父母對寶寶民主還是遠遠不夠的,所有家庭成員之間都應該是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的。家庭成員之間應儘量避免當着寶寶的面發生爭執,因爲這種爭執的局面,不僅會讓寶寶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寶寶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和寶寶一起外出時,父母應有意識地表現出良好的交往方式。如,熱情友好地和鄰居、朋友打招呼;上公交車時主動排隊,不推搡別人;被別人不小心踩了一腳或是碰了一下時,能夠接受別人的道歉,說一聲“沒關係”,而不是盛氣凌人,甚至口出惡言等等。總之,有寶寶在身邊時,父母應比平時更多一份自律,要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寶寶都會看在眼裏,並會從中模仿。

當然,父母還可通過講故事、看動畫片等方式來教育寶寶,利用其中的榜樣人物幫助寶寶學習正確的交往方式,避免錯誤的交往方式。如,給寶寶講《狼來了》的故事,從中教育寶寶對人要誠實,人與人之間應該以誠相待;講《大獅子和小老鼠》的故事,從中教育寶寶不要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從中教育寶寶要懂得相互謙讓。

父母還可教給寶寶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掌握一些禮貌用語,包括“你好”、“再見”、“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教寶寶主動結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把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主動和別的小朋友商量遊戲的玩法,以便能加入其中。

本節訓練要點

多用學名稱呼寶寶。

給寶寶講解學名的由來和含義,讓寶寶認同和喜歡自己的學名。

多提供給寶寶與人交往的機會。

創造機會讓寶寶展示自己的能力,並給予及時表揚,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不要當着寶寶的面批評他害羞、膽小的特質。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寶寶的需求要敏感。

父母要以身作則,表現出樂於與人交往的行爲特點。

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應該是民主型的,而不應溺愛、專制和忽略。

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應該是民主、友好的,要儘量避免在寶寶面前發生爭執。

父母帶寶寶出門時要多一份自律,有意識地表現出與人友好交往的方式和能力。

通過講故事、看動畫片等方式,教給寶寶正確的交往方式。

教寶寶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

訓練內容二:與老師交往

1.敢於表達自己的需要

許多初入園的寶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幼兒園不敢大小便,經常把大小便解在褲子裏;或在幼兒園裏憋屎憋尿,一回家便急於上廁所。這些對寶寶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延緩寶寶對幼兒園的適應。除了大小便問題,在一些寶寶身上還會出現吃飯沒吃飽,卻不敢讓老師再加,身體不舒服,卻不敢告訴老師等種種現象,究其原因,還在於寶寶不敢向老師表達自己的需要。

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還是由於他對老師不熟悉而造成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需父母在寶寶入園前,多向他介紹“老師”這一陌生的角色,如,告訴寶寶,“老師也會像媽媽一樣愛寶寶,照顧寶寶”、“老師是帶寶寶做遊戲的人”、“寶寶在幼兒園有什麼需要,都可以告訴老師,老師一定會想辦法滿足寶寶的要求”等等。當然,即使父母做到了這些,寶寶對老師的接納也仍需要一個過程。父母還可在寶寶入園前或老師來訪時,給老師講一講寶寶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也可以在寶寶初入園時,在接送寶寶的同時和老師聊一聊寶寶的情況。當寶寶看到父母和老師這麼親近、熟悉,自然也就會慢慢地親近老師。在和老師溝通的過程中,父母還可把自己瞭解到的寶寶不敢向老師表達自己需要的問題告訴老師,使老師有針對性地對寶寶進行引導和教育。父母還可在家中扮演老師的角色,和寶寶一起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讓寶寶把爸爸媽媽當老師,鍛鍊寶寶表達自己需要的能力。

2.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寶寶在幼兒園不表達自己的需要,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不會表達,或者說不會清楚地通過語言進行表達,這對年幼的寶寶來說並不稀奇。想一想,父母平時在家對寶寶生活起居的照顧,有多麼的細緻入微,對寶寶的各種需要,可以說是“胸有成竹”:寶寶有多大飯量,多久需要喝一次水,什麼時候大小便,身體不舒服時會有什麼表現,這些都是父母憑着對寶寶的細緻觀察和悉心照顧摸索出來的,因此,在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寶寶,經常是不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的,也就因此失去了表達需要本領的鍛鍊。到了幼兒園,老師要照顧衆多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裏,不可能做到像各自的父母那樣熟悉自家寶寶的各種需要。要想解決好這一問題,除了父母需向老師提供寶寶的一些資料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寶寶自己掌握表達需要的本領。這當中需要父母適當“節制”自己的愛心,當寶寶有需要時,不要在第一時間給予滿足,而應給寶寶表達自己需要的機會。開始時,父母可以用語言向寶寶傳達他的需要,如,到寶寶吃飯的時間了,父母可以這樣對寶寶說:“寶寶餓了,該吃飯了。”待寶寶吃完後,可這樣對寶寶說:“寶寶吃飽了,不吃了。”寶寶要大便時,父母可以這樣說:“寶寶現在要大便了。”總之,把寶寶的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慢慢使寶寶明白自己的需要是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待寶寶初步掌握一些語言後,便可改用詢問的方式,如,“寶寶餓了嗎?”“寶寶是要大便了嗎?”寶寶回答後還可以重複一遍,“哦,你是想吃飯了。”“哦,寶寶要大便了。”隨着寶寶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詢問可以變爲“你想要什麼?”“哪裏不舒服?”這樣便可由寶寶自己來組織語言進行回答。當寶寶在父母的提示下,能夠比較熟練地使用“我想……”、“我要……”類似的句型後,語言的詢問又可以進一步變爲目光和表情的詢問,如,看到寶寶指着水杯時,父母可以裝作不明白的樣子,疑惑地看着寶寶,直到寶寶自己說出“我要喝水”這樣完整的句子。

3.主動向老師問好

落落大方的孩子總是更加惹人疼愛,大方的性格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培養。主動問好對即將入園的寶寶來說,相對容易做到,同時也容易使老師對寶寶形成深刻的第一印象。可不,當老師們疲於應付多數孩子的焦慮和排斥時,一聲甜甜的“老師好”,會帶給她們多大的驚喜和振奮啊!當然,這種主動問好的習慣,不是靠入園前的突擊強化就能養成,它需要較長時間的教育滲透和用心培養。

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主動和別人打招呼。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寶寶看在眼裏並加以模仿。

其次,教會寶寶向別人問好,這種教育,在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媽媽抱着還不會說話的寶寶,輕輕握着寶寶的小胳膊,對客人揮手以示再見;讓寶寶做拍手的動作,歡迎客人來家中做客。類似這樣的動作會使成人和寶寶都感到很愉快,重要的是,同時奠定了寶寶主動和別人打招呼的基礎。在寶寶學會較清晰地說話後,父母就可以教寶寶用語言向他人問好了。開始時,可以直接告訴寶寶見到熟人要問好,如,在路上看到李阿姨,告訴寶寶說:“李阿姨好。”如果寶寶開始不喜歡張嘴,父母也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要覺得在人前失了面子而遷怒於孩子。萬事開頭難,雖然寶寶這次沒有開口,但卻加深了一次記憶,是很好的經驗積累。不要因爲寶寶遲遲不開尊口,而放棄對寶寶進行問好的教育。有的寶寶初步掌握見人問好的本領後,一段時間卻又不肯開口了,即出現語言和行爲上的倒退現象,父母對此不要懊惱,因爲這種現象對寶寶來說是很正常的,父母應耐心等待寶寶倒退之後的前進。當然,不排除有些時候是寶寶忘記和別人打招呼了,父母則可在一旁適時地提醒寶寶:“寶寶,見到阿姨要說什麼?”

對寶寶而言,老師相對於父母,肯定要陌生許多,對陌生人的不熟悉和戒備,會使寶寶對老師的問好不自然,需父母事先多給寶寶講一講老師和寶寶的關係。如前所述,可以告訴寶寶,“老師愛寶寶,就像媽媽一樣會照顧寶寶的”,讓寶寶對老師產生親切和認同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後,寶寶的“老師好”會叫得更加自然,也更加由衷。

本節訓練要點:

多向寶寶介紹“老師”這一角色,引發寶寶對老師的認同。

和寶寶一起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鍛鍊寶寶表達自己需要的能力。

不要事事爲寶寶準備在先,多給寶寶表達自己需要的機會。

逐漸引導寶寶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的需要。

父母要以身作則,經常主動地和別人打招呼。

引導寶寶主動向別人問好,但不要急於求成,並要允許寶寶“倒退”。

一、0~3歲寶寶與同伴交往的發生、發展規律

3歲之前的寶寶和同伴交往,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客體爲中心的階段,1歲以前的寶寶大都處於這個階段。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寶寶之間的交往,主要是由玩具或物品引起的。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寶寶感興趣的是物而不是人,他們更喜歡單獨玩弄手裏的玩具,看到別人手裏好玩的東西,也會想搶過來擺弄擺弄,對別人的反應並不太感興趣。所以,如果把1歲之前的寶寶放在一起,如果玩具充足,他們就會各玩各的、互不理睬,如果玩具不充足,會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

第二個階段是簡單交往階段,1~1。5歲的寶寶大都處於這個階段。此階段的寶寶,已經逐漸開始對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發生興趣,他們會做出一些行爲來引起別的小朋友的注意,如,對小朋友微笑或大笑,發聲或說話,遞給小朋友玩具,撫摸、輕拍或推搡小朋友,寶寶的行爲會引起同齡小夥伴的積極迴應。同樣,當別的小朋友對自己做出這些行爲時,寶寶也會馬上給予迴應,他們互相微笑、對話、觸摸或是在一起玩同樣的玩具,對有彼此做伴感到快樂。這個年齡的寶寶,開始不滿足每天呆在家裏單獨遊戲,或是隻和成人交往,他們熱切地盼望出門,以求和別的小夥伴共同玩耍。

第三個階段是互補性交往階段,1。5歲後的寶寶開始步入這個階段。在此階段,寶寶與別的小朋友之間的交往更加持久,內容也更加複雜多樣。他們開始玩一些需要合作的遊戲,如,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一起搭積木等等。

父母在培養寶寶人際交往能力時,應根據寶寶交往行爲的發生、發展規律,適時滿足寶寶的交往需要,並給予相應的交往指導,不要對寶寶提超出其年齡發展的過高交往要求。

二、爸爸媽媽與寶寶交往的不同

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最初是從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身上學到的,而且,爸爸媽媽與寶寶交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寶寶自然也就從爸爸媽媽身上,學到了不同的人際交往方式,因此,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應注意加強同寶寶的交往。爸爸媽媽與寶寶的交往,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在交往內容上,爸爸更多的是與寶寶遊戲,媽媽則更多的是照顧寶寶的生活。對於這一點,從生活中我們可以很容易觀察到。爸爸抱起寶寶時,會經常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和動作,逗弄寶寶開心。媽媽最關心的還是寶寶的吃喝拉撒睡,在最初的日子,照顧寶寶的生活往往會耗去媽媽的全部精力,以至媽媽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逗引寶寶玩耍。因此,爸爸的介入非常關鍵。寶寶很小時就有了與人交往的需要,他不會只滿足於吃飽喝足,還需要有人對他微笑、對他說話。寶寶有時會無緣無故地哭鬧,此時只要有人逗引他,他會立刻停止哭泣,通過注視、發聲或手舞足蹈等身體動作,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這正是寶寶需要與人交流的體現。生活中,爸爸常會覺得自己在照顧寶寶的生活方面插不上手,因此,他和寶寶的交流經常遠遠少於媽媽。其實,逗引寶寶玩耍、和寶寶遊戲,正是爸爸與寶寶交流的良好途徑。

第二,在交往方式上,媽媽更多的是通過言語交談和身體接觸與寶寶交往,爸爸則是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和寶寶交往,這也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媽媽總是溫和、輕柔、充滿愛意地抱起寶寶,輕聲細語地和寶寶“交談”,爸爸則經常是粗獷、豪放地把寶寶高高舉過頭頂,或抱着寶寶來回悠,這是寶寶感覺最興奮的活動,他常常會在爸爸的逗弄下格格地笑個不停。寶寶的笑聲,無疑對爸爸媽媽是最大的鼓勵,他們會更加賣力地逗引寶寶,和寶寶一起玩耍,這種親子之間美好情感的傳遞,正是寶寶樂於與人交往的基礎。

第三,在和寶寶進行遊戲的性質上,爸爸媽媽也存在明顯的不同。媽媽更喜歡和寶寶玩一些比較安靜的遊戲,如,“藏貓貓”,媽媽拿一塊手絹蓋在臉上,然後忽然把手絹掀開,把臉露出來;“搖到外婆橋”,媽媽讓寶寶坐在自己的膝蓋上,一邊拉着寶寶的小手輕輕搖晃,一邊哼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除此之外,媽媽還喜歡跟寶寶玩一些能逗引其注意力、觀察力的遊戲,如,在寶寶面前搖晃一個波浪鼓,或是放一個不倒翁,然後把它按下去,讓寶寶觀察它怎樣自己立起來。爸爸則更喜歡和寶寶玩一些比較激烈的身體運動方面的遊戲,如,把寶寶舉過頭頂、放下,再舉過頭頂,或者把雙手放在寶寶的腋下,讓寶寶在牀上或自己的膝蓋上往上蹦。玩玩具,爸爸會傾向於和寶寶玩那些可以進行更大動作的玩具,如,拿一個大的充氣塑料棒到處敲打,拍籃球、踢皮球等。

由於爸爸媽媽和寶寶交往方式的不同,寶寶會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如,從媽媽身上學到細緻、溫柔,從爸爸身上學到活潑、勇敢。只有爸爸媽媽一同參與和寶寶的交往,寶寶才能形成更加完善的性格,也才能學到更多的交往技能,從而更加有利於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增強。

今日熱點:
  最近發現,美國15個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中含有火箭和導彈燃料中使用的一種化學物質——高氯酸鹽。該物質是一種強力甲狀腺毒素,可能對胎兒和嬰兒大腦發育造成影響……[詳情] 孕期禁忌,是真是假大揭祕 對孩子不打不罵10大高招 查BB性別給李湘的建議 四大教育誤區埋沒聰明孩子 4大問題!胎兒B超爭議不斷 春季長個快的奧妙在哪裏 吃什麼東西最容易生男孩? 直擊:子宮裏的多胞胎(圖)

寶寶人際交往能力的準備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