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對決”?

本文已影響2.18W人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有有點難以管教,相信很多寶媽都是從青春期走過的,深有體會,但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對決”?

對決?聽起來有點爭戰沙場的味道。

事實上,許多家庭,面對混亂反叛的青春期孩子,“對決”的場景時不時上演一出,實在不足爲奇。

當孩子出現了讓人難以忍受的行爲—奇裝異服,叫八次有七次半不搭理你,成績下降,逃課,沉迷網絡,抱怨,處處反對你,無理取鬧沒事找事....

大部分父母的反應,先是態度強硬,試圖讓孩子“聽話”。發現沒有效果,繼而轉向對孩子和善。如果還沒有效果,會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孩子聽不進溫和的勸說,就會求助於挖苦和指責。然後是威脅和懲罰。最後,對決以雙方失敗告終。

這樣的結果,應該沒有一個爲人父母者願意看到。

除非我們學會了理智地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或者說孩子的青春期,否則,親子間的衝突在所難免。

作爲一個經歷過痛苦的青春期的“過來人”,和不久之後將面對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媽媽,我想說,青春期作爲從童年向成年的過渡時期,如果沒有過渡好,可能會影響孩子一陣子,也可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因爲青春期就是一個騷動而混亂、充滿壓力和風暴的狂亂期,是一段不確定、自我懷疑和痛苦的時期。

如果你曾經讀過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就能體會到那個年齡段固有的莫名的情緒,不僅僅是感情的萌動,還有對社會和個人痛苦的關注,自相矛盾又搖擺不定。

我初三(14歲左右)的時候讀到這本書,在扉頁上寫下了這句話:在某些情況下,自殺並非是狂熱的傷感情緒的渲泄,而是對道德自由的拯救。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寫下了這樣的話,會怎麼想?怎麼做?我打賭有的父母會嚇半死。

接着,我又寫下了另一句:自殺的本質是給別人套上精神的枷鎖,藉以解脫自己,是極爲自私的表現。

這時,如果你是父母,又在想什麼?做什麼?是不是長吁了一口氣?

父母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對決”?

我很慶幸,我的母親什麼都沒做,更沒有胡思亂想。因爲她不識字。所有我青春期的心事都寫成了日記,在家隨便放,完全不用擔心被誰“偷看”,這給了我混亂的情緒一個極大的收放回旋的餘地。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凡事父母步步緊逼,不給自主空間和獨處的機會,無縫隙干預。

無論以什麼之名,結果都是錯的。

弗洛伊德說,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下面這些情況是很正常的:

行爲方式自相矛盾而令人無法預料;

對自己的衝動既剋制又接受;

對父母既愛又恨;

在別人面前羞於承認自己的母親,而又出乎意料地渴望同她進行心貼心的交流;

熱衷於模仿別人並尋求別人的認同,而又不停地尋找自己的身份;

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理想化、更藝術、更慷慨、更無私,但同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以自我爲中心、更自私自利、更精於算計。

這種在兩個極端之間的搖擺,如果出現在一生中的其他時期,會被認爲是極不正常的。而在青春期,這些行爲可能只是意味着一個成年人的人格結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意味着個人的自我沒有停止探索,而且並不急於限制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沒有人能從十歲一步跨到十八歲,青春期的的經歷是生命的必然。它的存在,不僅對父母的耐性和智慧是一個挑戰,對孩子自己來說,也是能否走向獨立的關鍵。

既然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何不坦然面對?

只是需要換一種形式——接納,而非對決。

接受孩子的躁動和不滿。

最好的幫助,就是不要刺探孩子。正如紀伯倫所說:真正善良,不會問赤身裸體的人,你的衣服在哪裏?不會問無家可歸的人,你的房子出了什麼事?

不要挑刺。

許多父母相信,爲了孩子好,應該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點。這種真誠的行爲,最終扼殺了親子間的溝通。想想青春期的自己就明白了。

不要揭孩子的瘡疤。

父母不要取笑自己的孩子,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行。尤其是孩子特別敏感的不完美之處,比如:個矮、膚黑、肥胖、過瘦等,總之,千萬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

維護孩子的隱私,我們就是在表明自己對孩子的尊重,是在幫助他們脫離我們,幫助他們成長。記住,每個人都只屬於自己,包括你的孩子。

學做孩子的辯護人。

當孩子抱怨老師讓他難堪,或者同學欺負他的時候,不要替他的老師或同學辯解,而是要認同他的感受。

不帶評判的迴應。

這種迴應,既不包含讚揚,也不包含批評。相反,要確認孩子的感受,認可孩子的期望,並承認孩子的觀點。

積極傾聽,帶着共情和真誠。

多用開放式提問與孩子溝通,少說多聽,積極傾聽,才能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深層次的鏈接,也才能真正地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將會面對一個很大的挫折,即幫助會被怨恨,指導會被拒絕,關注會被當作攻擊。

幸運的是,這條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你不是最孤獨的那一個。

每個人在生了孩子之前都可能是育兒專家,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可能是育兒專家,唯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Ta只是一個時而篤定時而爲難的父(母)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