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青春期?怎麼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本文已影響1.94W人 

孩子步入青春期,大大小小的問題隨之而來,趨之若鶩。說起青春期,大家總會想到一個詞:叛逆。但是,家長應該用怎樣的科學方法去面對這種叛逆呢?

什麼是青春期?

關於青春期,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通俗而言,青春期就是由兒童向成人轉化的一個時期。青春期意味着一件事——孩子不再是孩子狀態。

因此,在青春期,孩子會過度的強調自己身上的一些成年人的特徵,來證明自己長大了。孩子對成年人的看法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

比如有的孩子,他認爲長大了就可以談戀愛、可以穿衣打扮、可以有個人的隱私,在他的理解的驅使下,到青春期時,他就有可能給異性寫情書,或是纏着父母買潮流的衣服,或者把自己的抽屜上鎖,有自己的小祕密。

還有的孩子他認爲長大了就是不再受控制,因此他可能就會對家長的每個要求都說不行,而且可能會頂撞家長、吸菸、說髒話等等,出現一些叛逆的行爲。

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還把孩子當做小孩,繼續盯着孩子不放,那麼孩子必然就會想方設法地去擺脫控制,我們越想證明他們還沒有獨立、還是個孩子,那麼他們就會越來越用反抗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這時就會非常困惑的情形:以前自己的孩子特別的乖,特別的順從,到了初中或者高中的時候呢就開始反抗父母,對父母表現出了敵意。

父母面臨的壓力和應對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會面臨哪些壓力?

第一,我們來做一個測試。

請家長們拿出一張紙,在紙的最上面寫上應該:我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比如有的家長寫上,我的孩子應該聽話、努力學習、有禮貌、懂事、積極上進。

然後在這張紙的最下面寫上孩子實際是什麼樣子的。

假設家長寫:我的孩子實際很叛逆、不學習、沒有禮貌、經常衝動、大喊大叫、得過且過、經常玩遊戲。

在中間部分留一個空白。

我們看一看這張紙在頂端和最下面部分中間的空白就是我們家長面對的壓力。什麼是壓力呢,就是你認爲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和他實際是什麼樣之間的一個距離。

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當你認爲你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時候,可是他實際上又是什麼樣的時候,他們中間你就可以想一想在這張紙上他們之間會有一大片空白,這個空白就是你面對的壓力。

第二步,想一想你在壓力很大的時候會做些什麼。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你發現他的實際情況和你認爲應該的情況有很大距離的時候是怎麼面對孩子的,很多家長會對孩子更加控制了,指責孩子。

比如給孩子上課外班,對着孩子的錯誤耿耿於懷、揪住不放,經常去嘮叨孩子,不管孩子回來給自己說什麼,他都會打斷孩子讓孩子去寫作業,有時候還會威脅,取消孩子的權利。比如,你這次要是考不好,你就別想買手機,別想參加什麼活動了。

如何看待孩子的青春期?怎麼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還有家長還會對孩子發火,嘲諷他們,甚至討厭孩子,給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耐煩。

這是很多家長在應對孩子出現青春期的一些叛逆的時候常用的一些方法。

但請家長仔細回想一下這些方法是不是管用,真的能讓孩子改變嗎?當家長使用了這些方法之後,這些方法是減輕了家長的壓力還是增加了家長的壓力?

因爲我們知道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家庭都在上演着同樣的應對方法,既然這些方法沒有減緩我們的壓力,那又能怎麼辦呢。

第三步,讓我們把這張紙對摺,把最上面的部分應該和最下面的實際把他們對在一起,把應該放下,接受孩子的實際情況。

也就是說孩子現在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們讓他們有更多的應該,有更多的要求,只能讓孩子越來越遠,跟家長的衝突越來越激烈。

接受現實的情況也就是我們說的接納,至少可以降低我們一部分壓力。接納不是喜歡,接納就是接受事實。因爲事實無法改變,就像我們今天打算出門去玩,結果發現天下雨了,這樣的天氣我不喜歡,但是我可以接受。

不接受會怎麼樣呢,如果我們總是抱怨天氣那隻會讓我們越來越糟糕。面對孩子青春期的一些變化,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的話,我們就會使用哪些應對,威脅孩子,應對孩子,甚至生氣,那這樣跟我們的關係處在更大的衝突當中,那對改變孩子一點好處的都沒有。

第四步,各位家長想一想自己,我們也有青春期的時候,那個時候和現在有哪些地方不相同?

有的家長會說,我現在是父母了,我比以前更有責任感了。有的家長會說,我現在知道學習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多麼重要,有的家長要比小時候變得更有耐心了,或者更懂道理了不再那麼任性了。

我們可以把我們青春期的樣子和現在的情況,現在發生的變化我們列一個清單寫出來,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現在和十幾歲的自己早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這就說明你現在的孩子儘管有些行爲不太滿意,但是他們現在的樣子並不意味着他們永遠都是這個樣子,他們這個行爲僅僅只是暫時的行爲,以後還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就又會減輕一些自己的壓力。

所以說,青春期的孩子儘管他們認爲自己長大了,但是其實他們並沒有長大,他們現在的很多行爲都是在探索,在這個探索的過程當中,他們想讓自己和父母不一樣,他們在不斷的思考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會和家庭和父母逐漸的分離,越走越遠。

我們就把這個過程叫做個性化。

有的孩子從10歲11歲就開始這種個性化的過程。而有的孩子到了大學以後纔開始出現這些反應。

比如有的大學生以前在家裏特別懂事,聽話,挺乖,但是到了大學後,開始和家長的關係出現問題,什麼都不願意跟家長說了,也不願意給家長打電話,打電話的時候總會匆忙掛掉,這也可能是這個孩子進入個性化的可能當中。

但是孩子在個性化的過程當中往往被人們看作是叛逆,也給家長們帶來了一些困惑,就會說我的孩子怎麼樣了,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很好,就是世界上很多的愛都是爲了相聚,而父母的愛卻是爲了更好的分離。讓孩子們在離自己越來越遠的過程當中父母看着他們的背影在心裏爲他們默默的祝福。而這個過程就是孩子自己的個性化,找到自己的一個過程。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很多時候都是他們在進行不斷個性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理解的是:

搞清楚自己是誰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搞清楚自己是誰。他們在不斷的探索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他們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他們不希望成爲什麼樣的,他們相信什麼,他們不相信什麼,他們在同伴的關係當中,在和家長的抗爭當中,在他們的生活當中,他們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他們慢慢的形成我是誰的答案。

比如有的孩子上初中以來就一反常態,總是和班裏調皮搗蛋的孩子一起玩,家長怎麼說也不聽。而有的孩子很孤獨,不願意和別人來往,有的孩子呢上初中以後就開始質疑老師和家長,總是和老師家長擡槓,他們就是通過這些過程去探索我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班裏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我有哪些優點我有哪些不足,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不斷的探索自己。

個性化的過程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個性化的過程往往看起來像叛逆,很多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叛逆都很擔心,其實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不叛逆纔是更應該擔心的。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般要經歷兩次叛逆期,第二次叛逆就是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就是通過反抗父母來表達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我們有時候會發現,不管家長說什麼,孩子都不會同意,他都會找到自己的論點,有時候呢他們是爲了證明自己的論點和家長不一致,證明自己的獨特,所以纔出現了一些反抗,他們需要這些過程開始逐漸和父母和這個家庭逐漸的分離,讓自己越來越獨立和自主,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在這個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一開始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挑戰家庭的價值觀來展現個性,比如就是父母的觀點,他總是要進行反抗的,反對的,假如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孩子在禮貌懂事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對學習的要求也比較高,但是他們發現,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就開始說髒話,而且不願意學習,這讓父母特別難以忍受。或者有些孩子他會做父母不喜歡做的事來反抗父母。

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是想獲得什麼呢,他們想感受自己的力量,他們可以做自己啦。他們在和家長爭奪家庭的權力,當孩子說服了父母或者是父母對他們無可奈何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戰勝了,自己是有力量的。

但如果有的家庭父母很強勢,孩子給壓制服了,那麼這個孩子就有可能在20幾歲30幾歲或者到50幾歲以後叛逆父母。

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很乖,從來就沒有叛逆過,他一直沒有機會來表達自己長大的那個願望和獨立的意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的,那麼他長大了以後很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因爲他活了這麼久,是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他沒有活出自己。而且他也不認同自己,他做了很多都是讓別人來認可自己,這個時候他就會以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形式反映出來。

我舉一個例子,有這麼一個孩子,他父母很愛孩子,從小孩子也特別地乖,等到高考的時候這孩子喜歡學文科,但家長說文科不好找工作還是選理科,於是孩子選擇了理科。

到了大學以後,這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他就說,我要考研,我還是去學文科,但是父母說,學文科有什麼用呢,你還是去找工作吧。

於是呢孩子就放棄了考研去找工作,結果呢工作的那個考試沒有通過,孩子就特別的焦慮,心理上就出現了問題,出現了很多一些強迫性的症狀。

後來,我們在一起探索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說他這個強迫症給他帶來什麼好處,這個孩子說了一句話讓我很震驚,他說,我想有自己獨立的意志。

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很順從,雖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想獨立自主,但都因爲父母的強勢,他都順從了父母。

或者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男孩子,一直聽媽媽的話,一直沒有叛逆的過程,那麼他將來如何成爲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思想的男子漢?

他很可能會成爲人們常說的媽寶男,就像有些男大學生,中學的時候從來都不讓父母操心,很聽話,到了大學以後,有什麼事,大事小事經常給媽媽打電話,生活中的事情也都是媽媽來做主,他只負責學習,那麼這樣的學生,當他學習上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就容易受到打擊,因爲他在別的地方沒有價值感,只有學習,

當他看重的學習有一天掛科了或者沒有通過出國的雅思考試,那麼他唯一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有價值的地方沒有了,很可能他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的有的學生就會出現自傷,或者自殺。

可愛指數的變化

通過統計得出來的結果,反映了家庭中孩子從小大的成長過程中在父母的眼裏他的可愛的指數是怎麼樣變化的。

這些女孩剛出生是一百分,對父母來說是非常完美的,那麼在2-10歲之間他的可愛指數還會上升,父母就會越來越喜愛自己的女兒,覺得女兒真的是很乖,懂事,很善解人意。

但是從10歲開始,女孩們的可愛指數就會急劇下降,我們會看到大約到了青春期的時候,13-19歲這段時間裏,女孩們的可愛指數就會一直降到0以下,甚至是負一百分,也就是說它們已經非常討人厭了,非常讓人難以忍受了。

但是在往後走到了22歲以後,女孩們的可愛指數就會逐漸上升,並且又回到了100的那個水平。

男孩的家庭,男孩子們剛一出生父母也很喜歡,可愛指數也是一百分,但是六歲的時候男孩子們的可愛指數就從一百分急劇下降,我們說7歲8歲討人嫌,在這個時候7歲到10歲降低到男孩歷史上最低點。

到了22歲走出青春期,這個男孩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很大的改善,他的可愛指數最高也就保持在80左右水平,並沒有像女孩子一樣,又回到了一百分,或是一百分以上。

但是養寵物的家庭,就是養寵物給家庭的感覺始終是一百分,很滿意的。

所以我們開玩笑的說就是對於有女兒的家庭來說,當你們的女兒到達青春期的時候,父母一定要頂住,不管這個女兒當時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困惑或痛苦,我們就要安慰說,黎明前的黑暗終究會過去的,當女兒再長大一點,當他們成年之後,依然會恢復和父母的關係。

而這有兒子的父母呢,那麼就要祝賀你們,因爲兒子即使將來跟父母的關係親近,也會保持在80分的左右,不會保持在像女兒那樣的親密水平。

所以養兒子的家庭父母就可以放心了,從兒子6歲以後,將來兒子成家以後你們的自由的時光了,而對於一直維持可愛指數的,你們想一個快樂的家庭不想有任何負擔的話,那麼你們就不如養一條狗。

這說明我們既然養育了孩子,我們就得面對養育孩子所帶來的失望和挫敗感。而這些失望和挫敗感就是孩子在他們個性化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跟父母之間的一些衝突,當然這也是我們父母之愛的最偉大的地方,接下來就像前面說的那句話,所有的愛基本上都是爲了相聚,而父母的愛是爲了讓孩子更好的實現個性化,更好的獨立是爲了更好的分離。

青春期的孩子經歷身體和情緒上更大的變化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性發育都在成熟的過程當中,而他們根本就沒辦法控制這個生物學的過程,男孩會出現遺精,女孩會出現初潮。

這些變化其實這些孩子的心情是特別複雜的,其中有喜悅也有不安,有焦慮。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和同齡人相比,會覺得太成熟了,有的會覺得自己發育得太慢,這裏面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多情緒上的困擾。

在他們生理成熟的這個過程中,由於他們突然而且強烈的性激素的變化會造成情緒上的波動比較大,而且沒有任何的預兆。我們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喜怒無常,這一分鐘就可能變得特別粗暴無禮,這主要是因爲他們大腦的前額皮層還沒有發育成熟。

這個大腦皮層-前額皮層主要就是負責情緒管理和調節,控制衝動還有問題解決等功能,那如果孩子大腦這部分沒有發育成熟呢他們就只能用直覺對別人做出反應,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就比較衝動和激動,也比較喜歡冒險,瞭解到這一點就會明白,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情緒激動和父母爭吵或者頂撞並不是針對我們自己的,而是因爲他們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大腦發育還不太成熟導致的結果,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再面對情緒激烈的時候可能就會保持冷靜和和善的態度。

與同齡人的關係要優先於與父母的關係。

青春期最明顯的時候就是你的孩子開始關注自己是不是被班級的同學所接受。例如有個媽媽對我說,她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總是愛說髒話,因此孩子的父母批評了很多次。

可是孩子說,我們班孩子都這麼說話,如果我不說,我在班裏根本就沒法混,所以說這個過程是孩子在班級裏尋找自己位置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他在發現自己是誰的一個過程。

如果他認爲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班級沒有人接納他,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就會很痛苦。

比如有一些孩子,初中的時候很優秀,可是到了高中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已經不再是初中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排擠,這時候他會在心裏出現問題。

家長可以想一想,當我們的孩子他們在內心總是擔心我們是不是能被我們同齡人接受,他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焦慮的時候,他怎麼有時間去考慮自己和父母家庭的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和同伴的關係更能幫助他們的家庭進行更好的分離,這一點我們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孩子和我們疏遠不是因爲我們做得不好,也不是因爲我們的孩子沒有良心,而是他們要成長,要長大,他們一定要經歷一個個性化的過程,這是和我們越來越遠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放下權力的爭奪還是在和孩子去對抗,糾結於是我聽你的還是你聽我的,那麼久會讓孩子的叛逆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權力爭奪,多鼓勵孩子,尊重孩子,就會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彼此獨立的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要向家長展現自己的力量。

經常有父母很失望的告訴我說我和孩子的爸爸知書達理,事業上也小有成就,在工作中,我們對別人的孩子也是教育者,我們也能很好的教育,爲什麼自己的孩子竟然是這樣,對父母特別粗暴,動不動就拍桌子,摔東西,讓父母感覺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受,但是很奇怪的是就是我們認爲很糟糕的孩子在鄰居的眼裏也是好孩子。比如有的鄰居或者看電梯的大姐會對我們說,你們家的孩子特別懂事懂禮貌,這時候,有的家長可能就會苦笑,心想孩子在家裏可不是這樣,孩子在家裏特別的粗暴,一點禮貌的都沒有,那麼爲什麼孩子在家裏會表現出粗暴叛逆的一面,可是在外人面前卻那麼彬彬有禮呢。

這起碼說明孩子對父母是相信的是信任的,他知道自己不管怎麼去做,父母都不會拋棄自己,說明家裏對他們來講是安全的。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在家裏感覺到的一個安全的過程,他們在個性化的過程當中,在成長中,他們的痛苦就會越少,很多孩子在家裏反抗父母,他們也可能就是爲了測試一下自己頂撞父母頂撞權威,看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主,能不能決定一件事,他們很多行爲並不是針對家長的,而只是在進行成長的演練,他們之所以選擇和父母進行演練,是因爲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是愛的,他們是有安全感的。

所以說雖然孩子在我們面前會不聽話,會叛逆,會展示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外面的場合,他們會按照我們教給他們的那樣去做,去懂事,有禮貌。因此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要意識到,我們並不是失敗的,因爲我們的孩子逐漸接受了我們的影響。

如何看待孩子的隱私和說謊的行爲。

青春期的孩子能夠把自己的想法發到朋友圈,讓很多人都看到,可是卻把自己的父母屏蔽,這些讓很多父母很無奈。

爲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爲呢,是因爲我們很擔心孩子出問題。可能會反覆的嘮叨囑咐孩子,到底和什麼樣的人交往,應該會怎麼樣,不要化妝,不要吸菸,可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好多好奇,他們都想試一試,他們不想惹麻煩或者讓父母失望,所以就會隱瞞,比如有的孩子會把漂亮的衣服隱藏在包裏,出了家門再換。

有的學校要求很嚴格,要求孩子必須穿校服,那麼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穿一樣的校服怎麼展現出他們的獨特性和不一樣呢,所以很多孩子就會在鞋上做文章,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會向自己要錢,有一個孩子是個女生,她總買鞋,她嫌父母嘮叨,他就開始在淘寶上買鞋,讓淘寶直接快遞到自己的中學,然後呢,這些鞋也不敢拿回家,三四雙鞋她就掛在自己的課桌上,想換哪雙就換哪雙。

有的孩子會偷偷的吸菸,去看父母不讓看的電影,或者在日記裏寫下自己隱祕的想法,還有的孩子呢跟那些父母不贊同的孩子一起出去玩,他們所做的這些就是讓自己更像一個成年人爲了有保護自己的隱私,當然他們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撒謊。

孩子爲什麼撒謊呢,一部分是因爲他們愛父母,想保護父母,他們又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又不想傷害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撒謊,還有的時候他們的撒謊是爲了保護自己,因爲當他們說真話的時候,他們會聽到家長的責備和嘲諷。

因此,各位家長當我們理解了孩子撒謊的動機的時候,那麼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創造一個讓孩子感覺安全的氛圍,從而讓孩子願意跟我們說真話呢,因爲說謊也是很不舒服的,我們在說謊的時候會感覺到特別的緊張,又要提防被別人發現,又要提高警惕,會用更多的謊言去掩蓋第一個謊話。

如果我們家長幫孩子探索到很多的可能,允許他們犯錯誤的話,他們可能會願意跟我們說真話,可能有的家長會說,如果我不去警惕孩子,不去嘮叨孩子他們學壞了怎麼辦,我們知道如果孩子真的想做一件事,不管我們多麼警惕,他們都會做,只不過他們會做得更加隱蔽,我們會更加預防,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跟孩子建立友好的關係。

公衆場合孩子和父母越來越疏離。

有的家長說,我給我兒子開家長會的時候,孩子在那連招呼都不打就和同學離開了,甚至當着同學的面也不喊自己爸爸,這樣有些家長就覺得有些傷感,覺得我自己的兒子我從小到大那麼辛苦的養大怎麼沒有良心呢,這也是這個年齡孩子的特點。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在公衆場合的時候,他們覺得很尷尬,不願被人看見,因爲和父母之間的那種親密,他回到家可以享受這種親密,在公衆場合對他們來說,就會成爲一種禁忌,因爲他們覺得這會有損他們成年人的形象。

我們作爲家長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即使跟我們疏離,在公衆場合可能都不理我們,但是並不意味着我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不好的,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會讓學生畫出自己的家庭圖,並且用一些形容詞來描述自己的父母,我們就會看到大多數學生寫出自己父母的時候,寫的都是自己父母積極的品質,以及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

我們父母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還有這麼積極的形象,孩子也羞於給父母表達,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不好的,孩子其實在內心深處都是對父母有感謝的。

青春期的孩子會認爲自己無所不知。

作爲家長,對孩子關心,我們總告訴孩子天冷了你應該穿什麼吃什麼,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由於關心和着急有的家長甚至威脅孩子,你總穿這麼少,早晚你都會感冒的,你就吃垃圾食品吧,早晚你會拉肚子。於是就會很生氣說你這不是在詛咒我嗎。他們根本就不會相信父母這些話,而且現實也會證明,孩子感冒和拉肚子的機會也並不比家長多一些,所以呢,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出建議就可以了,對於實際情況,就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吧,因爲即使我們再努力的去控制和命令,他們也不一定聽我們的呀。

如何消除孩子的叛逆

這對我們前面講述的一些孩子青春期的行爲,怎麼樣和孩子相處。有的家長說,哦,我現在知道了,孩子的一些叛逆行爲是他們個性化的一些過程,可是我們也不能放任不管。

要知道青春期的叛逆通常都是暫時的,大概有1-5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只不過是在用叛逆的方法展示他們的獨立和力量。如果我們瞭解了這個叛逆是獨立的一個過程,我們就會用放鬆的心態,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孩子。

否則,如果我們經常威脅和恐嚇孩子,或者打罵孩子,這種叛逆就會演變成真正的叛逆,就不是帶引號的了,就會延續到孩子的成年,我們怎麼樣營造一個跟孩子間一個良好的氛圍?

第一點,帶着好奇去探索,怎麼樣去理解孩子,怎麼樣去改變自己。

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之後,家長會有一種無力感,我們發現我們講道理,說服,甚至威脅都不管用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改變自己了,我們可以帶着一種好奇去觀察:我的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了,他會有哪些變化呢,那麼以後我再跟他說話我應該是以什麼口氣去說,我不能去命令他、去嘲諷他了,還有我給孩子幫忙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事前徵求孩子的意見呢?

有的家長給孩子報輔導班,買一個新的書桌,結果孩子特別固執,就是不去上,非要用原來的桌子,家長就會覺得很受傷害,就會說,我對你付出這麼多,我連飯都沒有吃就爲了去給你買桌子,我這麼辛苦,你卻這麼不聽話,孩子說,我沒有需要你這麼努力啊,這是自找的啊,這時候雙方都得不到相互的理解。

第二點,我們要知道,最好的幫助就是不幫助。

我們主動的幫助孩子你必須這麼做,很多父母經常給孩子說的話說我們那個時候吃過哪些虧,我不希望你再吃那些虧,我們那個時候可不像你現在這樣,我們從來沒做過這樣的事。

我們想一想,我們都想把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去傳遞給孩子,但是我們用的都是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想用他去知道孩子將來的人生,這是不是合適的。

我們這種幫助對於孩子來說不是適當的,還有我們那麼主動去給孩子幫助,可能他們不需要,我們是不是剝奪了孩子的一些權力,比如孩子他想自己去探索去成長,我們去幫助他做到了,那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低的,因爲他覺得這是家長的能耐,而他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所以,最好的幫助就是不幫助,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的建議是什麼什麼,但是你可以自己去選擇,這是不是適合你,讓孩子們有更多的主動性。

第三點,就是給孩子進行理性平和的教育,做到平等和包容。

平等指的就是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把他當作一個成年人,就像和朋友溝通和同事溝通一樣,即使他們做得沒那麼好,我們也不會生氣,但是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氣都不打一處來,這樣呢孩子一見到家長他就會處於一種防禦狀態,隨時準備反擊,那麼這樣我們的溝通也起不到作用。

這個包容指的就是我們和孩子有衝突的時候,我們要把孩子當孩子。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想制服孩子,我們帶着好奇觀察一下,我們愛人和孩子衝突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個場景就像兩個孩子在爭吵一樣,想戰勝對方都在爭奪權力,都在想贏。

比如有的家長說,你在這麼下去我再也不管你了,有的家長說,你以爲你是誰,就你這樣,沒人願意跟你交朋友,有的家長還會反擊,你這樣將來絕對不會有出息,我們會看到家長這些威脅責備還有攻擊的背後,實際上是有很多的恐懼無力憤怒和無奈的。他們在那個時候忘記了跟孩子是在教育還是在跟孩子吵架,所以呢他們也把自己等同了一個孩子,會覺得這個現象是很有趣的,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心裏,我們要想明白,我們家長要想清楚的一點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是想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還是想扇起他們的叛逆之火,怎麼應對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心裏默唸,孩子的這個行爲他不是針對我的,是她大腦控制情緒的那部分沒有發育成熟。

第四點,我們要向我們的孩子提建議而不是控制。

有一個寓言就說的很好,太陽和風去打賭,怎麼樣把一個人的外罩脫下來。

寒風就開始猛烈的去吹,結果那個人越來越冷,他就把衣服裹得越緊,而太陽呢並沒有讓那個人脫衣服,它僅僅只是用溫暖的陽關照耀在那個人的身上,越來越溫暖,越來越溫暖,然後那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暖和,甚至有點熱了,他就自己脫下了衣服。

所以,我們要改變一個孩子的不良習慣,如果我們總會告訴他這兒也不對那兒也不對,他會覺得反正我在父母眼裏是一個不負責任有壞習慣的人,他會認同這個位置,他即使想改變他也不好意思變了。

因爲他變了,他說我本來就是一個壞習慣的孩子。

當我改變自己那我就不是原來的自己了,所以它就不好意思改變,而且改變了他就不相當於認輸了嗎?他就聽父母的,所以他會繼續維持以前那個壞習慣的形象。

但是反過來,我們相信孩子會有一個特別好的將來,我們相信他會對自己負責,我們就會欣賞他這時候孩子們就會相信自己使足夠好的,他就會願意自我負責,願意努力學習,去爭取更多的發展的機會。

我們發現孩子有一些壞的習慣我們不是說讓他去改變,我們只是說讓他去添加,假如一個孩子如果他有很多的缺點和壞習慣的話,那麼他就像一張黑顏色的紙。

他也有優點,這個優點就像黑紙上的一個白點,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整天告訴孩子他有多麼多麼的黑他就不會想改變,但是如果我們看到孩子的那個白,我們會說哎呀這裏有一個白點啊,你是怎麼做到的,孩子會知道,原來我還有白啊,他就會不斷的把自己的白點擴大擴大,白的就會越來越多,當白的越來越多的時候,那麼黑的部分不就會越來越少了嗎?

所以說我們的目標不是去指責孩子讓他改變錯誤而是欣賞孩子,信任孩子,讓他看到自己的長處,讓他相信自己,這個時候他就會添加進去更多更美好的東西。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