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是陪孩子遇見美好的機會

本文已影響1.71W人 

所謂教育

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是陪孩子遇見美好的機會

就像陪孩子經歷一場困難與挑戰的旅程。

我們怎麼看待孩子,

決定了孩子怎麼感知自己、活出自己。

只有真正理解並懂得了孩子,

我們纔有機會陪孩子一起面對生命的挑戰,

遇見屬於他們自己的幸福與光榮時刻。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免不了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惱”:孩子不愛吃飯、不愛說話、不愛上學;孩子和同學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脾氣不好,經常哭哭啼啼的;孩子不聽話、注意力不集中……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呢?這些磨人的“煩惱”背後,我們又可以學到些什麼呢?

一位媽媽的煩惱

已經開學三週了,孩子每天都哭着說不要上學,我們每天都像打仗一樣,不管是好好地安撫他,又或是裝得很兇地嚇唬他,都沒有用,孩子幾乎每天都是哭着進學校的。後來實在沒有辦法了,就請警衛幫我帶他進教室,孩子因爲害怕警衛,所以會跟着進去。每次把孩子哭着送進學校,一回頭我也忍不住開始哭,就覺得好像是我拋棄了他。我很頭疼,怎麼一個簡簡單單的上學,就搞得我們一家人雞飛狗跳的呢?幾乎每天我的神經都是緊繃的,都不知道是孩子先崩潰還是我先崩潰。

這是媽媽美玉這段時間最大的煩惱,她有一個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大概是因爲學習壓力大,再加上要越區就讀,班上沒有了認識的朋友,孩子很抗拒去上學。這讓美玉很苦惱也很不解,爲什麼別人的孩子都可以歡歡喜喜地去上學,自己的孩子就這麼困難呢?

爲了解決兒子“上學難”的問題,美玉在班主任老師的推薦下,找到了資深兒童心理專家黃老師尋求幫助。

老師:你問過孩子爲什麼不想去上學嗎?

美玉:問過,他說是因爲學校的功課很多,都寫不完。我們猜想也有可能是要越區就讀的原因,班上沒有認識的朋友。

老師:所以孩子是因爲壓力太大,還不太適應。

美玉:嗯!

老師:他過去曾對陌生環境有過這樣的反應嗎?

美玉:沒有啊!去保姆家,去幼兒園都很好啊,幾天就習慣了。

老師:所以我可以這樣說嗎?這是孩子長這麼大第一次面臨這麼大的挑戰。

美玉:是的。(美玉的眼眶裏噙滿了淚水)

老師:你現在流淚是因爲想到什麼了嗎?

美玉:我在想,孩子也很辛苦,明明不知道怎麼適應學校裏的環境,還是每天被我們“押”進教室,有時候想想,或許這對他來說真的很殘忍。但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還那麼小,難道因爲這樣就不上學了嗎?

老師:美玉,其實你很想體諒孩子,但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對嗎?

美玉;對。(美玉泣不成聲)

老師;我們如果把這次困難看成你正在陪伴孩子經歷的,生命中第一次“面對陌生環境應該如何適應”,這樣的看法你覺得合適嗎?”

美玉:可以這麼理解。

老師: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遇到陌生環境下的適應困難時,你認爲最重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你過去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

美玉:我初中二年級時,父親做生意失敗了,我被送到鄉下奶奶家。剛剛轉學過去的時候,其實是被同學排擠的,那個時候我也非常痛苦。”(美玉陷入了沉思,很久之後纔回過神來繼續交談)

老師:幫助你熬過那段日子的是什麼呢?

美玉: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有人願意傾聽和了解我,家庭的溫暖也給了我很多的支持。

老師:那時候家人是怎麼幫你的呢,他們會做什麼事,或跟你說什麼嗎?”

美玉:那時候我每天一想到回家就可以吃到奶奶煮的晚餐,就覺得很幸福,學校裏的一位老師也特別鼓勵我,給了我很多幫助。他們讓我對生活充滿了期待,讓我有力量去面對困難。

老師:那通過回想這一段經歷,你覺得現在對你兒子來說,他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美玉:我好像有些頭緒了。雖然不知道他還有多久才能適應,但我想我已經明白我能教導他些什麼了。(美玉再一次陷入深思,然後眼神漸漸開始亮起來)

和諮詢老師對話的過程,也是媽媽美玉的整理心緒過程,原本困擾着她的那些問題就好像被揉亂了的毛線球,而如今她就好像是找到了整理的竅門,原本充滿煩惱的眼神也漸漸被閃亮跳動的光芒所替代。

通過這個諮詢案例,我想談談兩個跟敘事治療有關的概念。

一是“穿越問題”的概念

“問題”是充滿吸引力的,它總能最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就像是美玉的孩子“不想去上學”這件事一樣,美玉第一反應就是費神費力地解決眼前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問題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我們:在哪裏要停一下,哪裏需要理清和學習。

如果我們不能延伸視野,去解讀問題背後的“學習提示”,而是隻想趕快解決問題,那麼往往你會發現,你做的許多努力都是徒勞的。

有些人甚至爲了快點解決問題,而採取強硬的手段(比如美玉請警衛幫她帶孩子進教室),這樣往往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困難,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在面對一個做錯了事情的孩子時,若只用強硬的處罰手段讓孩子“不敢做錯事”,但卻沒有藉此機會讓孩子理解做錯事背後的問題:

“爲何不能這樣做?”

“這麼做是想滿足什麼需求?”

“這樣的做法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有沒有其他代價少一點的方法可以滿足這樣的需要呢?”

……

如果不能引導孩子看到這些問題背後的“學習提示”,那麼這個過程就只剩下“解決事件”“承擔代價”。但對孩子來說,卻失去了重要的“學習機會”,對家長和老師們來說,也失去了重要的“教育機會”。

就像在美玉的這個例子裏,她需要思考的是以下兩種情況:

“怎樣才能讓孩子乖乖地進教室上課?”(解決事件)

“如何陪孩子經歷這個‘人生第一次面對陌生環境適應困難’的過程?”(學習課題)。

這兩種視野產生的做法就會很不同。

穿越”,意味着我們不只看得見眼前的“問題”,還需要把視野再延伸一些,看見問題背後的重要學習內容。“而我們會發現,當生命課題的學習完成時,問題如何解決也就有了答案。

二是:面對困難的智慧,常常蘊藏在父母的生命故事裏

人們的生命經歷遠比自己所知的更爲豐富珍貴,只要好好地探尋、整理這個人生數據庫,常能發現如珍珠般的禮物。就像在這個例子裏,諮詢師陪着美玉回到她生命的數據庫裏,提取她中學時面對陌生環境的故事,整理並帶回珍貴的體會。於是,她看見了如何陪伴孩子經歷挑戰的智慧。

父母回頭看自身的生命經驗,並在其中尋找與學習課題有關的信息,會有以下好處:

⊙ 產生設身處地的聯結感

父母會感受到與孩子之間有一種生命相連的經驗,就如同美玉通過敘說發現孩子原來正在經歷自己曾經遭遇的某種困境,這會讓家長對孩子面對的事件能有一種設身處地地感受。“原來孩子也跟我一樣,正在經歷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困難,同時也在學習着如何面對這樣的事”。這會讓家長離開指責孩子的位置,開始正視如何幫孩子應對問題。

⊙ 給出貼近生命脈絡的解答

專家給予的答案常會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但卻難以執行”。這是因爲每個人的生命經歷、性別、內外狀態、所處的文化都很不同,所以面對同困難時,不同的人適合的解答方式也會不同,所以,很難用“標準化”的方式給予制式建議。

當我們不是直接給予建議及答案,而是回到當事人的生命裏去提取可能有的經驗,並從中整理出他面對某個生命課題時的智慧,這樣總結出來的方法會更貼近個人,也不會顯得與當事人格格不入。

如同美玉一樣,通過回顧自身的經驗,她所整理出的辦法並不遜於任何專業建議,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與觀點都來自當事人自身,所以就比較容易施行,因爲這與她的生命脈絡很貼近。

小結

當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某個困難時,有一條非常可行的解決路徑值得借鑑:我們要有一雙“穿越”的眼睛,不只要看見“事件”,還看得見“蘊藏在問題裏的值得學習的生命課題”。如此,我們就會有一種嶄新且深刻的對待問題的“聚焦點”。通過對事件生命課題化的聚焦,我們就可以在此“課題”上尋找自己的生命經驗,並整理出屬於自己的智慧。這樣的過程不僅對孩子充滿教育意義,也會讓我們更加相信:自己的生命經歷就是最珍貴的寶藏,可以陪着孩子遇見屬於他的美麗人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