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搶一樣東西,這時家長該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2.17W人 

今天去接女兒(女兒一年級)放學的時候,她跟我說:“媽媽,我們老師說,對你兇的人才是對你好的人,對你不兇的人不是對你好的人。”剛剛開始我沒聽明白,後來要女兒說多一遍,我才明白過來,這句話的意思。

其實老師也許不是這樣表達的,女兒只是將自己理解的意思告訴我。

老師的意思也很明確,不溺愛孩子,纔是真正的愛孩子。

物質上的富裕往往給兒童精神上的貧瘠。

曾看過一位老師寫給家長的一封信:“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喜歡相互之間搶東西。如果我想要獎勵某種物品給一孩子看,其他孩子就會丟掉自己手上的東西,圍着我要。過一會兒,當我拿出另外一種物品給一個孩子時,他們又都會爲此而爭吵不休。他們從一個物品到另一個物品,對任何東西都沒有留戀。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兒童的行爲是自發的、毫無目的的,他們只會滿屋地奔跑,毫不在乎這樣做帶來的損害。他們碰撞桌子,掀翻椅子,踩在爲他們提供的材料上。有時候,他們開始會在某個地方工作,然後就跑開,拿起另一件物品,但接着沒有任何理由地又把它丟掉了。”

和貧困的兒童相比,嬌生慣養的孩子教育起來問題更多,更嚴重。富裕家庭的孩子不會輕易被尋常小事和清幽風景所吸引,他們往往對那些讓貧困孩子着迷的事物不太感興趣,他們也不會選擇那些本應能滿足他們需要的物品。

兩個孩子搶一樣東西,這時家長該怎麼辦?

比如:家庭貧困的兒童,給他們精緻的玩具時,他們會迫不及待地跑過去。但是,富家子弟就不會這樣了。因爲他們已經厭煩了精緻玩具,他們不會對提供給他們的刺激立即做出反應。

還有一些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最多隻能集中幾分鐘的注意力,幹事情沒有持久性。他們經常就像一羣羊一樣,相互跟來跟去。當一個孩子拿起一件物品時,其餘的人也要這樣東西。有時他們甚至在地板上打滾,弄翻椅子……”

針對以上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一個孩子如果被一件物品所吸引,他就不會對其他的東西分心。

有一個孩子最初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幹什麼事都難以持久,但當他對一件複雜的計算工具感興趣之後,就擺脫了以往沒有耐性的狀態。整整一個星期,他不斷地擺弄這個東西,並學會了數數兒和做簡單的加法。然後,他又開始玩一些較簡單的材料,就這樣對所有的物品都感興趣了。

所以說,孩子一旦發現某種使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就可以擺脫那種不穩定性。

有一對姐妹,妹妹3歲,姐姐5歲。妹妹做事沒有什麼個性,在所有的事情上幾乎都模仿她的姐姐。如果姐姐有一支藍色的畫筆,妹妹就會不高興,直到她也有一支藍畫筆爲止。如果姐姐吃橘子,妹妹除了橘子之外,就什麼都不吃……此外,妹妹對周圍的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她只會跟着她姐姐到處走,模仿姐姐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對一些紅色的積木很感興趣。她拿起它們搭了一座城堡,並多次重複這項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她完全忘掉了姐姐。姐姐不解地問她,‘爲什麼我在畫畫的時候你卻在搭城堡?’從那一天開始,這個小女孩找到了自己的個性並開始發展,再也不是姐姐的翻版了。

以上這些教育孩子的情況在所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可能出現。因此,在大人還沒有發現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之前,教師的經驗可能無休止地重複着,目的都是爲了讓孩子的興趣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最後所有孩子在興趣集中的基礎上,神經質的孩子變平靜了,有壓抑感的孩子恢復了活力。

孩子這些固定下來的品質或性格具有一種鉅變的特性,它預示着孩子以後的發展狀況。就像孩子的牙,第一顆牙長出來了,其他的牙齒也會陸續地長出。在兒童訓練中的一個最初的錯誤會成爲他以後生活中無數錯誤的根源。

正常家庭中的孩子,很早就能夠學會剋制自我,擁有獨立的個人意識,不願無所事事地到處亂跑,每天平靜地生活和有秩序地活動纔是他們的主要事情。

所以,對於富裕的家庭的孩子,我們不能嬌生慣養,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溺愛不是真正的愛。不溺愛,纔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