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頑童難管教 改變方法莫暴力

本文已影響5.2K人 

家有頑童難管教 改變方法莫暴力

我的寶寶今年剛滿2歲,可是他看起來似乎特別愛鬧,還好動手。什麼事稍不滿意就大聲哭鬧,還抓我的頭髮,我喊疼了他都不放。那天他很晚了還嚷着要出去,姥姥不讓他去,他甚至把姥姥的手都咬傷了。這樣發展下去,我真是既擔心又害怕,不知怎麼辦纔好。”

生活中多是家長助長孩子暴力傾向。“小朋友欺負你,你就揍他,打傷了媽帶他看病!”一位家長送自己4歲的兒子去幼兒園,臨走時甩下了這句話。個別家長由於溺愛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吃虧,便縱容他們使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致使幼兒暴力傾向在幼兒園甚至小學裏愈演愈烈。

有些家長則是慣於給孩子撐腰,經常在臨別時告訴孩子:“要是哪個小朋友打你了,不用怕,告訴爸爸,我收拾他!”這些話語讓老師們聽起來不寒而慄。有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孩子就勃然大怒,甚至揮拳相向。一些孩子把暴力當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不管是誰惹到了他,都要動手相還,甚至老師批評他幾句,他也衝上去使勁掐老師的腿。

幼兒攻擊性行爲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接受了不良教育方式所導致的。溺愛和暴力專制的教養方式,都是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爲發生的原因。如果幼兒在家中一直都是被溺愛的,家長對他平時打人、咬人、抓人等不良行爲習慣不加以制止,幼兒就會認爲他的這種行爲是得到認可的,並且會變本加厲地實施攻擊行爲。

如果幼兒長期生長在暴力專制的家庭,其發生攻擊行爲的概率也很高。幼兒在學前期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對幼兒實施暴力,無形中是在教育幼兒使用暴力,讓孩子覺得“暴力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幼兒在遇到用常規辦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採用攻擊行爲。

有資料表明,美國的一所學校在選擇有潛力的孩子進行培養時,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長。由此可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兒童的暴力行爲折射出了孩子的人格危機。而且這些問題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家長必須要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提高其“免疫力”,使其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專家認爲,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着手,預防孩子的“心靈暴力”傾向。

關愛孩子是根本

家有頑童難管教 改變方法莫暴力

對於幼兒來說,愛,遠比一切都來得重要。家長首先應該給予孩子最基本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滿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讓孩子體驗到父母之愛的溫暖,孩子纔有意識和理念去愛他人和外物。同時,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對他人和事物的愛心,比如,當家長的一方身體不舒服時,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關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園遊玩時,看到美麗的花,孩子都想摘下來,這時家長應制止孩子的行爲並說明理由,培養孩子的愛惜之心,從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傾向的形成。

教導孩子正確的交往策略

家有頑童難管教 改變方法莫暴力 第2張

多數孩子的攻擊行爲都屬於一時衝動的類型,其實他們心中是渴望友誼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及時教給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教孩子運用多種方式來化解困境。

教孩子控制情緒

情緒在人的心理變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兒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逐步戰勝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穩定的情緒,能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融合。心理學研究表明,羣體環境和集體活動最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長可以多創造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學會忍耐寬容,加強自我約束力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