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不要讓“糾結”左右你痛苦的人生。

本文已影響1.57W人 

作爲曾經的孩子,我知道了小時候的我爲什麼會糾結;作爲孩子的媽媽,我也知道了,我該怎樣做,纔會讓我的孩子避免像我一樣,在糾結中痛苦。

1、我曾經是一個很糾結的人。

確切地說,現在也是,只不過比以前好些了。

記得小時候,堂哥總會給我帶一些小玩意,兩個雨花石,兩個小玩具,讓我先挑,我們倆一人一個。

好了,我就開始糾結了。選了A,又覺得B好,拿了B,又惦記着A……怎麼選都不開心。到最後,堂哥讓着我,把A和B都給了我,我才停止糾結,心滿意足。

可是,這個世界上哪裏有那麼多的魚和熊掌可以兼得?有幾個人還會讓我這麼任性?

更多的時候,我必須面臨選擇。

小到午飯是吃包子還是米飯,大到畢業後去哪個城市,生活,就是要時時刻刻做出選擇。糾結,也就如影隨形陪我一路長大。

我很煩自己的糾結。

內心戲太多了,很累,也爲此吃了不少苦頭。

糾結的人有多痛苦,你知道嗎?

——糾結的人都會有些不自信。

他們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

——糾結的人一般行動力不強。

因爲總是瞻前顧後,拿不起放不下,連決定都做不了,何況去行動了。

——糾結的人抗挫折能力弱,很難堅持做一件事。

他們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左右搖擺,反覆懷疑:哎呀,這麼做到底對不對?

心力都用在糾結內耗上了,怎麼會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去應對困難呢?

這幾年,隨着學習和成長,我開始嘗試着看到自己的內心。

面對糾結,我不再單純地做個當局者,而是試着跳脫出來,看看自己爲什麼會這麼糾結,怎樣做纔會減少糾結。

2、爲什麼會糾結?

因爲我們從小太懂事了。

我們知道大人希望我們做什麼,怎麼做,按照大人的意願做,就會得到稱讚,得到獎勵。

我們希望成爲大人眼裏的乖孩子、好孩子,

所以,我們會壓抑內心真實的想法,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父母、老師會希望我怎麼做?我這麼做了,別人會怎麼看我?

擔心不被認可,擔心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就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壓抑下去了,去選擇父母、社會主流認可的那個選項。

這樣多安全啊!

分享:不要讓“糾結”左右你痛苦的人生。

壓抑得久了,自己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弱,外界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強大。

但內心的聲音不會消失——因爲你終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行屍走肉,不是傀儡木偶。

所以會有糾結,在自我意願和外界意志之間來回搖擺。

利弊得失,“應該”“必須”,這些都是外界塞到你的頭腦裏的。

塞得多了,塞得久了,你就以爲這是自己的想法。

感覺頭腦裏整天有兩個“我”在打架。

打得昏天黑地,痛苦不已,整個人都快分裂了。

3、爲什麼會糾結?

因爲我們不敢爲自己負責任。

小時候聽爸爸媽媽的話,爸媽會爲我們負責。大人說了:你還小,你不懂,按我們說的做,這是爲你好。

——誰幫我做決定,誰就爲我負責。

我們坦然地接受,並認爲這是理所當然。

只是,小的時候,父母確實可以爲我們負一部分責任,擔當我們的庇護所,但總有一天,我們必須要爲自己負責。

遇到事情,做出選擇,就必須承擔選擇的後果。

可是,爲自己負責,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從小到大,自我沒有發展起來,內心的力量太弱小,承受不起責任的重量,只好想辦法逃避,找一個能繼續爲自己負責的人。

父母爲我負責,老公爲我負責,孩子爲我負責,單位爲我負責,這個社會爲我負責……

讓別人來幫自己做決定,如果選擇錯了,我們還可以有抱怨的對象:都是你不好。

分享:不要讓“糾結”左右你痛苦的人生。 第2張

曾經,我和橙子爸爸出去吃飯,經常是我先把菜單翻看一遍,一邊看一邊糾結,不知道點什麼好。索性把菜單交給橙子爸爸,讓他點。

一方面,我暗暗希望他點的菜能合我的心意,另一方面,一個更不易察覺的想法是:如果他點的菜不好吃,也不能怪我,又不是我點的。

現在想來,這就是糾結的人的心理吧。

把選擇權拱手讓出,一方面希望對方的決定正中下懷,另一方面,又不用承擔責任,反正選擇錯了不是我的責任,就怨你。

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不管由誰來做決定,最終承擔後果的,還是我們自己。

自己的人生,是逃不掉的。

4、怎樣才能減少糾結呢?

多做選擇,從小的選擇開始練習。

糾結的人生過了幾十年,我們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從糾結萬分進化到果敢決斷。

凡事都有個循序漸進,就像小孩子學走路,從蹣跚不穩到健步如飛,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從決定每天吃米飯還是吃包子、穿裙子還是穿褲子這樣的小事做起,綜合考慮後,儘可能快地定下自己的心意。

決定了就是決定了,不再多想。告訴自己:怎麼樣都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拿穿衣服這件事來說。

從高中時還讓媽媽帶着買衣服,到清楚地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風格,這中間我花了20年時間。

通過不斷地試錯、交學費,我知道自己不適合小碎花、可愛風,更適合簡約大方、帶點女人味的衣服。

這樣的清晰認知就是這些年一件件衣服試出來的,試多了,學費交夠了,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了。

穿衣如此,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

只有讓自己多嘗試,才能在成功和失敗的反饋中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才能讓內心真正的聲音凸顯出來,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猶豫不決的時候,不妨拋個硬幣。

當然,我不是讓你把決策權交給機率,而是,在硬幣拋到半空的時候,去感知一下自己的心——此時,它強烈地渴望拋出哪一面?

或者,當硬幣落地時,你想不想拋第二次?

這時候的心聲,應該是你內心真實的選擇。

記得高考選專業,我就是通過抓鬮決定的。三個專業,三個紙團,有我自己喜歡的,有當時社會熱門的。

我最終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那個專業。

因爲在抓鬮的過程中,我聽到了內心的吶喊,在抓到那個社會熱門的專業時,我發現自己並不開心。

由此,我決定了,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選擇。

至今,我都沒有爲這個選擇後悔。

分享:不要讓“糾結”左右你痛苦的人生。 第3張

升維

很多時候,我們都糾結於兩個選項:選A,還是選B?

有沒有想過,除了A和B,是否還有第三種、第四種,甚至更多的可能?

就像看螞蟻打架,兩隻螞蟻的眼裏只有這一點食物,自然會爭得死去活來。而在你的眼裏,那不過就是一點食物殘渣。

該如何取捨,視角不同,維度不同,答案也不同。

有的時候,糾結正是在提醒你,需要成長了。

開拓視野、提升維度,把自己從螞蟻的視角提升到看螞蟻的視角,選A還是選B,就會一目瞭然,甚至可以兩者兼顧,甚至可以有更多選擇。

最起碼,當你的經濟實力提升了,看到喜歡的東西可以不用再糾結,直接都買下來就好了。

如果你面臨的問題很重要,以上這些辦法都不能幫你下定決心,那就放過自己吧

接受這個現實:自己就是一個很糾結的人,就是需要反覆斟酌才能做出決定。

如果一邊糾結,一邊自責,責備自己怎麼可以這樣糾結,這裏面其實隱含着對自己的攻擊。

越排斥自己,越聽不到內心的聲音,也就越容易自暴自棄,放棄選擇的權利。

給自己一些時間,很多時候,時間會帶來答案,會幫你看清楚更多東西。

這和消極地等待命運來安排不一樣。

在這個過程中,留意傾聽內心的聲音。嘗試各種可能,看看在怎樣的情況下,這顆心會感到安穩熨帖。

做出選擇的前提是愛自己。

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了,你覺得你的選擇會是對的嗎?

5、有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有所謂的平行時空,那些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做出不同選擇的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

有幾次,在一些小的選擇上,我真的看到了做出不同選擇的結果。

而結果往往是——不過如此。

分享:不要讓“糾結”左右你痛苦的人生。 第4張

我現在還記得的一件事。小時候,我回鄉下姥姥家,天色將晚,我開始想家,想象着爸爸媽媽在家裏的情形,是多麼的溫馨。越想越難受,哭鬧着要回家。

看我哭得厲害,第二天姥爺把我送了回去。真的回了家,發現我心心念唸的溫馨情景也不過如此,平平常常,甚至有點無聊。

長大了,每當糾結的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選擇了A,就不要再惦記B如何如何,因爲這時只會想到B的好,忽略了B的缺點。

再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明白了一些道理,再糾結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就像一個居士朋友常說的話:“怎麼着都好。”

簡單的五個字,沒有一定的歷練和體悟是說不出來的。

其實,很多事情,選擇哪個都是可以的,只要決定了,堅持走下去,都不會太差。

反而是無休止的糾結,纔會徒勞地消耗心力。

不做選擇,纔是最壞的選擇。

以此自勉,以及共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