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情商孩子的關鍵幾步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21W人 

培養高情商孩子的關鍵幾步是什麼?如何提高孩子情商?養孩子,最怕的就是孩子鬧情緒,如果養孩子只需要提供一日三餐,那該多輕鬆,可偏偏養孩子沒那麼簡單,一鬧起情緒來,簡直排山倒海,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讓人難以招架,面對此情況,寶媽該怎麼辦?

朋友她說,人家過年都胖幾斤,她卻被孩子折磨得瘦了幾斤。帶孩子出去吃飯,孩子大喊大叫,怎麼勸都不行;去拜年,孩子又不肯叫人,還批評不得,一批評就哭;去趟超市,就非要買玩具,不買就在地上撒潑打滾……

沒想到這些話引起很多父母的共鳴。

爲什麼孩子的情緒問題難處理呢?

從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上來說,孩子之所以會因爲一些小事兒而大發脾氣、哭鬧不止,其實是因爲負責情緒產生的哺乳動物腦發育得相對早,而負責情緒管理的新皮質層發育得相對晚(25歲左右才成熟)。當孩子有情緒時,他的哺乳動物腦很容易被點亮,而新皮質層很難啓動,整個大腦很容易被情緒佔據。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常見的幾種情緒問題,父母怎麼處理更好?

培養高情商孩子的關鍵幾步是什麼

不肯打招呼

→應對害怕怯弱的最佳辦法是鼓勵和信任

春節期間,童童的父母帶着她走親訪友,可是童童不願意和長輩打招呼,每次都抱着媽媽的腿,把臉藏起來。這時候,童童媽媽就說:“誰誰誰都大方地打招呼了,你也快喊***呀!”“你看,你又不乖了。”“再不和***打招呼,媽媽就不理你了。”

可是,聽了媽媽的話,童童不但沒有跟長輩打招呼,反而躲得更厲害了。這時,童童媽媽面子上掛不住了,連忙向親戚解釋說:“這小傢伙越大越膽小,越大越不懂事了。”

這個場景很常見,但媽媽這麼說,能讓孩子變得勇敢、大方嗎?當然不能,被這樣逼打招呼的孩子可能變得更加怯弱。

因爲當我們給孩子貼上膽小、不懂事的負面標籤,去強迫、威脅他的時候,孩子感覺到的是媽媽不鼓勵我,甚至他會認爲媽媽不愛我——他不理解爲什麼自己害羞怯弱了,媽媽就會變得很恐怖,她強迫我、威脅我,都是因爲她不愛我,而如果媽媽真的不愛我了,那還有誰能保護我?

於是,他就真的開始變得害怕和膽小了。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爲:

一個行爲不當、充滿負面情緒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受到鼓勵越多的孩子,他的行爲和情緒會越來越健康。

所以,當小朋友害怕、怯弱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給他貼負面標籤,也不要去和別的小朋友比較,我們更應該反過來想想,是不是他獲得的鼓勵不足,我們給予他的幫助和支持不足?

當我們可以允許孩子成長得慢一點,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信任,他纔會感受到你是愛他的,而只有感受到你是愛他的,他纔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他纔有勇氣去探索世界。

頻繁打擾媽媽工作

→應對過分興奮的最佳辦法是關注和迴應

果果媽媽這幾天工作上的事情比較多,經常需要在家加班。可果果呢,卻總是來打擾她。一會兒拿個車子過來,說“媽媽陪我一起開車吧”;一會兒又拿本繪本過來,讓媽媽陪她看。果果媽媽工作壓力比較大,被果果打擾之後,心情比較煩悶,就大聲訓他:“別來打擾我!我現在沒時間陪你玩,你自己先安靜地玩會兒。”

可果果安靜了沒幾分鐘,又開始變着花兒地找東西來讓媽媽陪他玩,吵得她無法工作。

孩子就是這樣,你越忙的時候,他就越興奮,越要來搗蛋。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孩子想要引起你關注的一種方式。

孩子會認爲,在他表現得足夠興奮時會比較容易受到關注。如果你關注了他,他就會覺得自己在你心中是重要的,他是有價值的;如果他已經很努力地去引起你的關注了,你卻還沒有產生共鳴,他就會對自己的重要性產生質疑,於是他要表現得更興奮,直到你開始關注他……

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應該是壓制他、打擊他,而是去迴應,去愛他,重視他,讓他發揮作用。

比如說,孩子正在跑圈,那麼媽媽可以讓他幫忙把一個東西送到另一件屋子去;孩子很興奮地在玩他的小汽車,在砸東西,那麼你這麼大的力氣能幫媽媽一起晾一下衣服嗎,我們去抖個衣服好不好?當你要把他的興奮點引向可以利用的地方,他就會知道:媽媽關注到我了,而且還在一起做一件事情,媽媽是真的愛我,我是有價值的……

因看電視受阻而發怒打媽媽

→應對憤怒狂躁的最佳辦法是給予選擇的權利

樂樂是個任性、脾氣大的孩子,媽媽給他立規矩,他每次都答應得好好的,可一到關鍵時刻,就啓動對抗模式,搞得母子倆寒假裏三天兩頭就要大幹一場。

比如,說好一次看一集動畫片,可一集看完了他又耍賴要再看一集,媽媽沒辦法了,要去關電視,他就擋在電視機前面,不準媽媽關,還跟媽媽對搶遙控器。如果最後媽媽強行關了電視,他就會特別生氣,甚至憤怒狂躁,掄起拳頭跟媽媽打架。

其實,當孩子憤怒或者狂暴的時候,他真正想要的是權利,他想要你給他一些選擇的權利。

孩子出現這種情緒,多半是父母在早期太過專制、強硬、嚴苛,給到孩子選擇的權力太少導致的:

在孩子一歲左右,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一些態度比較強硬的父母,就喜歡給他一些嚴苛的限制,哪怕每天穿哪件衣服、吃什麼東西都要媽媽來做決定,這樣的孩子會容易出現憤怒狂躁的情況;

如果到了兩三歲,父母還這樣做的話,孩子的性格形成就會受影響。他一方面會覺得,只有他自己可以做決定、你管不住他的時候,他才真的屬於自己了;另一方面還會認爲,控制=愛——我能控制你,就證明你是愛我的。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養當中,一定要注意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飯,我們大可不必長篇大論地跟他講道理,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就可以了。因爲小朋友對於自己做的選擇,更願意去遵守。

如果早餐你做好了包子和稀飯,可孩子卻偏偏要吃巧克力蛋糕和油條,那麼你可以這麼跟孩子說:“很抱歉,媽媽今天早上只准備了有營養的包子和稀飯,你可以選擇吃,也可以選擇不吃,不管怎樣,我們要等到中午的時候,才能吃下一頓。”

讓小朋友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並且堅持執行。他如果選擇不吃,那麼他自己來承擔捱餓的後果,並從這個自然後果中去吸取經驗。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孩子的思維要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一定需要積累大量的因果關係。如果你總是幫他去承擔後果,那麼他永遠都體會不到不好的結果,永遠都長不大。

玩勺子打翻碗被罵

→應對絕望、自暴自棄的最佳辦法是耐心和鼓勵

一歲半的妞妞精細動作發展得很好,她已經開始用勺子喝牛奶了。一天,她正一隻手用勺子喝碗裏的牛奶,另一個手還扶着小桌子,喝得可好了,大家都忍不住誇他。慢慢地,她開始探索,將勺子舉起來,又把牛奶倒到碗裏去,開心地研究水往下流的現象,後來又去嘗試多舀一點跟少舀一點的區別……可後來手不小心摁到碗上,牛奶倒了。

這時,媽媽突然暴跳如雷地批評她瞎玩打翻了碗,妞妞的表情也瞬間不一樣了——她突然開始大聲哭鬧,而她的媽媽也因爲要收拾桌子很生氣……從此以後,妞妞就拒絕自己喝牛奶了,每次都是媽媽喂。

妞妞產生了產生絕望、自暴自棄的情緒。

如果媽媽總是看不見孩子的好,而是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錯誤、缺點上,那麼孩子會覺得,都是我不好——你看我本來玩得挺好,可我媽媽不僅沒表揚我,反而只要我做錯了,她就會特別生氣,那我乾脆不要做好了,反正努力沒什麼用。

其實,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該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鼓勵。當你因爲孩子的行爲問題而抑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請您一定要默唸這些咒語:一個情緒不良的孩子,是鼓勵不夠的孩子,我一定要鼓勵!

你看,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情緒,當孩子情緒來了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引起孩子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思考自己平時的教養方式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而不是一味地歸因於孩子難養。

當然,管理孩子的情緒也有一個通用的方法,如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認知情緒,傾聽,劃定原則等。

除此之外,下面2個小方法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控制情緒:

①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育法》一書說道:

讓人情緒爆發、難以控制的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孩子常常出現情緒失控,這是因爲他們的右腦(情緒)佔主導,而且上層大腦(理性)還處於發育中,無法通過理性來管理情緒。

所以,我們可以多一些活化孩子上層腦的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帶孩子多讀繪本故事,還可以讓孩子去觀察小動物的情感,感受動畫片裏面的角色情感等,通過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來提高情緒控制的能力。

② 多運動可以提升情緒控制力

研究表明,運動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抑制杏仁核的活化,也就是降低了情緒化,使孩子擁有更多的正向情緒;同時,運動還可以使大腦前額葉皮層增厚,使人們對規則和情緒的控制力得到提升。

所以,我們應該多給孩子運動的時間,尤其是多帶孩子做一些複雜的雙邊協調運動(需要左右腦、上下腦的配合),比如一些較難的體操運動——奔跑加前滾翻等。

其實說到底,只要父母足夠耐心,孩子的情緒並不是問題。

最怕的是,父母自己的情緒出問題。如果孩子一鬧情緒,父母也跟着急上火,不是打就是責罵,甚至也像個小孩子一樣跟孩子鬥氣,那麼可想而知,孩子就只會加倍的情緒化,更學不會怎麼去控制情緒了。

所以,讓孩子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的情緒上來了,那麼請一定要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之後再來引導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