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毀掉你的孩子!

本文已影響1.87W人 

朋友給我發來微信,說孩子現在越來越愛玩手機遊戲了,這個壞的習慣,怎麼都改不了,而且還有變本加厲的苗頭,這讓她感到十分的崩潰。

末了,她補充一句,“我真是嘴皮子都快說破了,沒用啊!你說咋辦?我總不能打他吧!”

聽完那句話,我眼前馬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

孩子癱在沙發上玩手機,媽媽在旁邊一邊做家務一邊就着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不斷叨叨。媽媽一臉不耐煩,孩子卻風平浪靜。

玩手機對眼睛不好,玩一會兒得了啊。

手機有什麼好玩的,起來去幹點正經事啊。

說你多少次了,不要總是玩手機,行嗎?

你去看看別人家孩子,還有誰跟你似的,整天就知道玩手機……

就像小學生常在作文中寫的那樣:“我的媽媽愛嘮叨,從起牀能嘮叨到睡覺。”

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中,都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不論她手裏在做什麼,嘴裏總是不忘同時給孩子講各種大道理、小道理,或者喋喋不休地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

遺憾的是,即使是媽媽本人,內心也很清楚:說得越多,孩子越不愛聽,因爲孩子早已經關閉了耳朵。

爲了讓孩子聽進去,父母只好不斷地再去強調道理。而孩子,聽得次數越多,就越容易激發逆反心理。

於是,父母越愛講道理,孩子就有可能越不聽話。

大思想家盧梭說,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可惜千百年過去,我們依舊純熟地運用它們。講道理位居其首,卻被父母們運用得最爲廣泛。

很多時候,不是道理沒用,而是你講的道理沒用。

因爲許多父母,並沒有講道理的資格。

自己一有空就玩手機,卻教育孩子不許打遊戲;自己對人粗魯卻責令孩子不許講髒話;自己放棄努力卻教育孩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而那些有資格講道理的父母,他們根本不需要講道理。因爲他們自己,就是道理本身。

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誇誇其談的言傳,而是潤物細無聲的環境影響,和身體力行的身教。

你想要孩子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就先要爲孩子營造那樣的環境,麻將桌上難見學霸,書香門第也少出流氓。

你想要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做什麼樣的人,即使做不到,也要朝那個方向去努力。

父母的行動,勝過一萬個大道理。

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毀掉你的孩子!

有次在商場,見識了一個五歲男孩和媽媽情緒的拉鋸戰。

男孩站在櫥窗前,鬧着要買裏面的變形金剛。媽媽看向那個變形金剛,馬上皺着眉頭說:“怎麼又要買,家裏不是已經有這個了嗎?”

“這個不一樣,顏色不同!”孩子說出要買的理由。

“顏色不同也不用在家裏攢那麼多破爛吧?有多少玩具纔夠你玩啊?”看到孩子理直氣壯的樣子,媽媽情緒有所升級。

沒想到的是,孩子也毫不退讓,他噘起嘴說,“我就要買嘛”。

“不買!我怎麼可能給你買這個!”

媽媽話音剛落,孩子就躺倒在了地上,一邊嗷嗷大哭,一邊聲嘶力竭地喊着,“買!就要買!買!買!”

媽媽先是威脅孩子,“你再不起來我自己走了”,可是即使她轉身離開,孩子也無動於衷,她只好折返回來,付錢拿下那個變形金剛。

他們離開時,媽媽怒氣衝衝地說,“買買買,整天就知道買,早知道這樣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而孩子,抱着心愛的玩具,一臉得意,似乎根本感受不到來自媽媽的怒氣。或者,他已穩拿勝券:反正下次你還是鬥不過我。

那位媽媽也許根本都沒有意識到,她和孩子的這場拉鋸戰,並不是鬥智鬥勇,而是情緒的戰爭,並且,她完敗了。

可惜,她並不是敗給了孩子,而是敗給了自己。

從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那一瞬間,她就開始動用了自己的脾氣,而且全程並無收斂,於是將孩子的鬥志一步一步激發起來,並且使孩子遇強則強。

如果她能在出門前制定規則,並且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強調規則,孩子一定不會那麼執着。

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有無數種,而她,從一開始就選了最差的一種:打算用壞情緒去控制孩子。

愛發脾氣的媽媽和愛發脾氣的小孩,似乎總是成對出現的。這也驗證了那句話:榜樣的力量。

脾氣火爆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一種是同樣的火爆脾氣,親子關係變成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或者,養出逆來順受的小乖乖,看上去孩子很聽話很合作,但是孩子的內心,承受着大人無法想象的痛苦。

發脾氣,大多數時候只是父母情緒的發泄,而不是爲了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手段。

也許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是通過發脾氣,一定無法達到想要的結果。因爲,我們永遠無法通過讓孩子感到糟糕的方式,使得孩子變好。

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毀掉你的孩子! 第2張

有次聚會,一位朋友在打完孩子之後,看到孩子屁股上的手指印,抱起孩子語重心長地說:

“媽媽雖然打了你,但是媽媽的心裏也很難受。媽媽打你,還不是爲了你好!你要是好好表現的話至於挨這頓打嗎?”

孩子一臉茫然:打了我還是爲我好,好像大人打人還有理了?

打了人還要佔領道德制高點,這是大人在對孩子智商碾壓,不公平。打孩子就是錯了,應該道歉,而不是找理由昇華自己的行爲。

然而這樣的戲碼,千百年來一直在家庭中上演。除了“打你是爲你好”之外,還有各種各樣感人的戲碼。

“爲了你,爸爸媽媽付出什麼都可以的!”

“只要你能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我和你爸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很多傳統的中國式父母,都會這麼做。

這種戲碼,就是盧梭所說的刻意感動。許多父母都知道,這樣的手段對於激勵孩子來說,十分有效。

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行爲內在的邏輯是:通過強調自己的付出,來加強孩子的內疚感,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

和孩子強調養育的艱難,生活的辛酸,甚至跟孩子誇大自己的付出和犧牲,其出發點,是想督促孩子努力上進。

可這套話術,卻是在對孩子強調:我的付出很貴,你一定要回報。

大多數的孩子,在這種攻勢下會變得很聽話。因爲,他們內心已經揹負了內疚的十字架,負擔太過沉重,他們不管不聽話。

可是他們的聽話,真的只是很被動的聽話。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報答父母,他們的內心,極度渴望父母不再爲自己付出的那一天。

這是一種隱形的,但更具有殺傷力的控制。長期處於內疚之中的孩子,創造力喪失、個體意識薄弱,難以尋找到真正的快樂。

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毀掉你的孩子! 第3張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形式主義的。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都只是父母用來控制孩子的套路。而我們爲人父母,需要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第一, 就是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

這聽起來很假太空,卻是最重要也最行之有效的一條。

爲什麼不管你講道理還是發脾氣,都不起作用?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和孩子建立起愛的聯結。名義上是爲了孩子好,卻並沒有顧及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只是用大人的意志在捆綁孩子。

而如果和孩子建立起愛的聯結,不用說,孩子也會知道:父母都是爲我好。有了這個基礎,纔有溝通的可能。

第二, 做孩子的榜樣和戰友,而不是導師和監督員。

好的教育,從來都是春風化雨。

想要孩子有禮貌,我們要先做有禮貌的父母;想要孩子愛讀書,我們要先做愛閱讀的父母;想要孩子愛運動,我們需要先自己跑上運動場。

父母們總是會不自覺第對孩子要求很高,並期待通過反覆督促、言語教育甚至吼叫責罵,去推動孩子。

可是,其效果,往往不如親自示範,甚至拉起孩子的手,陪他們一起度過。

真正做到言行合一,纔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

第三, 學會等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不同的人告訴我們,“別急呀,等孩子長大就好了。”這是真理。

花開需要時間,雨停需要時間,孩子的成長也一樣,需要我們耐心等待。

只要幫孩子把住方向、科學引導,假以時日,他一定會比你想象中長得還要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