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讀書=毀了孩子?

本文已影響2.42W人 

在最近20年,美國的幼兒園裏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本來,幼兒園只是個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沒有任何書本的因素。但不知不覺中,幼兒園出現了小學化的大趨勢,這種“死讀

在最近20年,美國的幼兒園裏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本來,幼兒園只是個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沒有任何書本的因素。但不知不覺中,幼兒園出現了小學化的大趨勢,這種“死讀書、讀到死”的應試化教育與歐美從19世紀以來遵循的以遊戲爲主的有效的學前教育主流大相徑庭。這場發生在美國幼兒園的無聲戰爭,到底說明了什麼?

最近,一位美國母親在網上發飆:“我上幼兒園的女兒每天拿回來需要1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家庭作業!她還不會讀,怎麼寫?怎麼可能回答卷子上那些問題?她的作業自然成了當媽的作業。我每天5點下班纔回家,孩子也是差不多那時候回來。我先要忙着做飯,等晚飯吃完,就要給孩子的學校忙1個小時的家庭作業。這實在太不合理了!”網友們紛紛迴應:“老師總說是15分鐘的作業。可是,孩子本來精神就難以集中,作業又那麼難,怎麼也要1個小時。”

如今,幼兒園不僅教讀書、寫字、算術,甚至還有頗爲系統的課程要求,老師要照本宣科地跟着教學大綱走,孩子們則每天帶回家一堆家庭作業,要按時完成,家長檢查、簽字等等。總之,如今的幼兒園,越來越像是小學的低年級。

幼兒園小學化的大趨勢

這種幼兒園小學化,和高中大學化一樣,是美國教育的一大趨勢。以高中而論,學生畢業時往往已經通過了許多“高級課程考試”。這種高級課程,是大學入門課的水平,通過了這個考試就可以在大部分大學免掉相關課程的學分。

應該說,高中大學化,對一部分聰明的學生而言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幼兒園小學化則產生了大量的副作用。2009年美國的“兒童聯盟”發表一份報告,題目是《幼兒園的危機:爲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需要玩耍》,警告幼兒園小學化正在全面摧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的發展,必須緊急剎車。

報告提出的事實是清清楚楚的:全日制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花在閱讀、算數、準備考試和應試上的時間,高達兩三個小時,而自由活動的時間則僅有30分鐘。學業的壓力,使孩子變得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有侵犯性,行爲問題日益加重。那些從幼兒園就開始讀書的孩子,學業確實起步早,比其他孩子領先。但是,這種領先到四年級時就消失了。在那些“問題孩子”中,早讀書反而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在幼兒園讀書=毀了孩子?

歐美幼教的主流理論

這種“死讀書、讀到死”(drill and kill)的惡果也是國際性的。德國在1970年代進行了教育改革,把幼兒園從以玩爲主轉化成以學爲主。後來有學者對50名在以玩爲核心的幼兒園長大的孩子和另外50名在以學爲核心的幼兒園長大的孩子進行了對比,發現前者在閱讀、數學等方面明顯比後者要好,而在感情發育、社會能力上更健康,在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勤奮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面對這樣具體的證據,德國的幼兒園又改回到以玩爲中心去了。芬蘭的幼兒園一直堅持讓孩子玩,而芬蘭的孩子7歲才上小學,比美國的孩子晚一年。但是,芬蘭15歲的孩子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估測”中,一直排名第一。爲什麼在幼兒園讀書會毀了孩子?理解這一問題,這就必須回顧一下幼兒園的歷史。

幼兒園是德意志教育家福祿培爾於1840年前後創立。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孩子7歲前一般不上學,上學則無非是滿堂灌的大課和背誦經典,和中國式的死記硬背非常接近。後來盧梭寫了《愛彌兒》,主張孩子要拋開課堂,到大自然中讓自己的手腳和眼睛當第一位老師,從直接的經驗中學習。接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把盧梭式的哲學貫穿到教育實踐中,創立了實體教學法。他提出孩子在接觸一個概念前,必須先接觸這個概念指涉的實物,通過直接和實物的接觸獲得知識。教育要以孩子爲中心,就必須從實物開始。這樣,他把裴斯泰洛齊的實物抽象化爲積木式的幾何形體,孩子可以像科學家們用原子來解釋萬物一樣,用積木等等基本元素構成自己的世界。

這套教學的有效性,使幼兒園成爲世界學前教育的主流。現代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不斷證明,孩子在這種由成人引導和組織的遊戲中能夠最有效地學習。他們能夠自己發明場景和故事,解決問題,磨鍊社會技能。那些在這種複雜的遊戲中長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玩遊戲的孩子來,有更好的社會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更高的語言能力。他們性情更溫和,更有自制力。

 

全球競爭下美國偏離軌道

在最近20年左右的時間裏,美國的教育實踐卻漸漸偏離了這種理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競爭。冷戰前的全球競爭是國家競爭,個人之間很難跨國較量。冷戰後美國成爲獨霸,但因爲全球化的國際人才流動,美國人再不可能躲在國界後面自己過日子了。而移民特別是亞裔子弟的優異學術表現,使美國的家長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孩子日後被別人擠掉。

舉例而言,2005年波士頓34所公立高中的第一名,有20名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孩子。有的13歲來美國時一句英語不會,有一人還在等待遣返。最近還有一些研究,調查亞裔和拉美裔移民,發現第一代移民學術表現最好,第二代則稍弱,但到了第三代就明顯下降,和美國主流社會的學生差不多了。也就是說,越是美國化,學術表現就越差。

再據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McKinsey等權威機構的調查評估,在2006年30個主要工業化國家15歲的學生中,美國學生的數學水平排第25,科學排第24。在40年前,美國在高中畢業率上還領先於世界,如今在28個工業國家中排第18。在1995年,美國的大學生比例還是世界並列第一,10年後跌到第14。這樣裏裏外外不如人,日後怎麼生存?於是許多美國家長越來越迫切地要求讓孩子早點起步。

基於這樣的壓力,聯邦政府也大力投身於教育。1997年,當時的第一夫人希拉里發表了重要講話,早期兒童教育成了美國的國策。在布什任上,國會又通過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後》的法案,加強聯邦政府對學校的監督,通過標準化考試的辦法確立基本的教育水準。

在幼兒園讀書=毀了孩子? 第2張

結果,標準化開始越來越熱。有些孩子嚇得不肯來上學,家長只好將之轉到私立學校。許多學校也紛紛從幼兒園起就開始爲標準化考試做準備。比如,有些學校採取了家庭作業遞進制,每升一級,家庭作業多10分鐘。當然,商業教育公司也大肆兜售《嬰兒愛因斯坦》、《嬰兒莫扎特》之類的產品。

這場幼兒園的家庭作業大戰,體現了美國教育應試化的趨勢。但是,這一趨勢,終於和20世紀初由杜威開創的以孩子爲中心的進步主義教育哲學發生了碰撞。奧巴馬是進步主義的傳人。也許,他的政策會幫助美國把布什時代的應試化的傾向扭轉過來。 [進入論壇 參與討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