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公平、不貪心?

本文已影響2.82W人 

如何讓孩子學會公平、不貪心?

「不公平厭惡」是一個心理學專有名詞,可分爲兩種:一種是對於自己得到的較少而產生厭惡情緒,即Disadvantageous-Inequity Aversion,簡稱DI。另一種是對於自己得到的較多而產生厭惡情緒,即Advantageous-Inequity Aversion,簡稱AI。

12個月大就有「公平」概念

早在2003年,美國心理學家莎拉•布洛斯南(Sarah Brosnan)和弗蘭斯•迪瓦爾(Frans de Waal)就從實驗中發現,小孩自12個月大起就有「公平」的概念,「因爲自己得到的較少而產生厭惡情緒」更是所有人類,甚至猴子、猩猩、老鼠等動物共同的天性。 但是,「因爲自己得到的較多而產生厭惡情緒」則是社會化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布萊克(Peter Blake)、凱薩琳•麥考利夫(Katherine McAuliffe)、菲利克斯•沃納肯(Felix Warneken)等人本月發表大型研究,對來自七個國家、共900個4到15歲的孩子進行實驗,發現孩子們在自己得到較少糖果時,都會堅持公平塬則、拒絕接受;但是在自己得到較多時是否仍然堅持公平、拒絕接受較多的糖果,則和孩子生長的大環境密切相關。

實驗發現,年齡越大的孩子,越傾向拒絕自己得到較多的糖果。來自較先進、已開發國家的孩子,多半傾向拒絕接受自己得到較多的糖果。來自較落後、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的孩子,則多半會開心接受自己得到較多的糖果。

如何讓孩子學會公平、不貪心? 第2張

拒絕多拿 並非天性而是社會化

美國經濟行爲學家喬治•洛溫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分析指出,孩子的行爲其實與人類對「社會地位」的重視有很大關係。孩子拒絕自己得到較少的糖果,這種反應不只是厭惡不公平,更是一種對於自己在小夥伴中的「社會地位」受到威脅的本能反應,這是天性。

但拒絕自己得到較多的糖果,這就不是天性,而是經過社會化之後,堅持塬則的表現,這就叫做「文明」。

從賦稅到司法制度,公平塬則在先進國家中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因素,因此先進社會更強調公平的價值,堅持塬則的人會得到尊敬,堅持塬則的孩子會得到誇獎,學會這些塬則的孩子們,在在自己得到較多糖果時便會拒絕接受,因爲他們認爲「塬則」比「糖果」更有價值,堅持塬則比拿到更多糖果更能鞏固自己在小夥伴之間的「社會地位」。

布萊克等學者也指出,孩子對自己得到較多的厭惡感,只有在特定社會環境下才會產生。

「公平塬則」無疑是可以教育的,實驗過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爲孩子營造一個能讓他們學會「公平」的大環境?在現代社會中,教養子女或許已經不是關起門來的家務事,爲孩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也是爲人父母的責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