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本文已影響8.96K人 

面對21世紀敞開的大門,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中國能否贏得下個世紀,關鍵取決於人才的培養。人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新世紀人才之戰的瀰漫硝煙。  從70年代末開始,

透視[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面對21世紀敞開的大門,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中國能否贏得下個世紀,關鍵取決於人才的培養。人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新世紀人才之戰的瀰漫硝煙。

  從70年代末開始,“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成了社會和家庭的小太陽,這一批孩子被稱之爲“獨生代”。他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是肩負重任的一代,可以說,中國下世紀的勝負榮衰就寄託在他們身上。那麼,他們稚嫩的雙肩,能否挑得起這千斤重擔?

  你幸福,可是你孤獨就“獨生子女”這個詞本身而言,某種程度地意味着這一代兒童的尷尬處境。他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不得不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一方面,因爲孩子是“獨生”,家人必然將所有的溫暖全部傾注到他們身上,使孩子所受的庇護近乎完滿;另一方面,家居更舒適,卻也更少了鄰里間的往來;年輕的父母帶着孩子單獨居住,避免了與老人之間的磨擦,卻更縮小了孩子們的活動範圍;孩子們從小就被告知:不要一個人出門,不要與不認識的人說話,不要帶人到家裏玩……於是,“獨生”子女就成了“孤獨”子女。有關專家指出,子女的離羣索居,使他們從小缺少經受鍛鍊的機會,缺乏與外界的交往,甚至因此造成不健全的人格,一旦進入集體生活,便顯示出他們自私和霸道的一面。北京大學一位社會學家調查了280名獨生子女後發現,只有13名性格發展是正常的,其餘極端外向型的有145名,極端內向型的有122名。

  兩種健康概念  德智體全面發展,是中國教育多年來的一貫目標。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爲:“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但是,當這一目標反映到當代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時,“全面發展”卻已有了片面之虞。

  不言而喻,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飲食衛生是相當重視的,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營養學知識,造成了孩子營養攝入的不合理。結果,有的成了“小胖墩兒”,有的成了“豆芽菜”。另外,據北京、天津、廣東、新疆等10多個省市視力監測點的監測數據表明,目前兒童近視率已達34%。更讓人不安的是,我國兒童的近視傾向正向低幼化發展。獨生子女視力不良,其中有父母的遺傳因素,但主要還需從書本、電視和遊戲機中尋找原因。

  另外,重智力投入給獨生子女們帶來的另一個災難性後果是非智力因素的嚴重弱化。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兒童心理素質的合格率爲19%,美國爲41%,日本則高達60%以上。有一項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心 理和行爲問題的發生率已高達13.7%。有人說,中國孩子的聰明才智是世界聞名的,同時他們的心理素質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南京市對19名離家出走的和自殺的兒童調查發現,其誘因主要是家庭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上空始終籠罩着一股灰色的陰影。

  “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在候補”的戲謔之言,是幾年前“麻將熱”風靡一時的產物。時至今日,打麻將似乎較那個時候有了更進一步的開放。然而,當獨生子女逐漸長大並接觸到那些多變的“長城”之後,打麻將過把癮者有之,賭博者有之,因之誘發出打架致傷的有之。幼兒園老師在教兒童識字時,“東、南、西、北、中、發、白”等字,兒童最容易掌握。   令人遺憾的是,家庭“麻將熱”只是“灰色家庭”的一個斷面,其不恰當的教育還反映在諸如吸菸、酗酒、看黃色錄像、缺乏責任。心和自覺性等,最終導致了兒童的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爲。

  “灰色家庭”足以導致一個“灰色世紀”。孩子們還是白紙一張,有很強的可塑性。衷心希望這個陣地不要輕易丟棄!

  離婚,滴血的三尖兩刃刀  隨着觀念的變化,自80年代以來,我國離婚率一直攀升不止,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有50%以上是離婚案件。

  離婚是一柄滴血的三尖兩刃刀,它對社會、家庭、孩子以及離婚的雙方來說,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傷害。就在成年男女紛紛開始其人生列車大換乘的時候,他們的獨生子女也開始了另一場生活的煎熬。父母離異對獨生子女心靈造成的創傷,僅次於父母死亡。但就長遠而言,死亡的陰影會隨着時問的逝去而日趨淡薄,父母離婚的影響卻常常滲透了孩子的終生。他們長期生活在一種畸形的環境中,沒有體會到一個美滿家庭對於人生的極爲寶貴的意義,反而繼承或發展了父母對異性的偏見,極易形成殘缺的性格。

  未必平靜的港灣  人們常說家庭是人生旅途中平靜的港灣,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分明已經感受到家庭內的種種不平靜。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家庭暴力事件日漸增多。

  有人曾經認爲,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後,家庭暴力存在的可能性必將越來越小。他們忽略了家庭暴力現象與精神壓力之間的某種正比例關係。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社會學家和刑事法學家們,常常被中國重、特大凶殺案件居高不下所困擾。

  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小太陽,但同時也是某些家庭暴力行爲的直接受害者。大概人們還不會忘記,1987年12月21日,青海省年僅9歲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夏斐,因期末考試兩門功課成績低於90分,並向家裏隱瞞,被生母活活打死。1988年2月 12 日,夏斐之母在看守所自殺。其後河南省又一個10歲女孩謝素而在母親的體罰中喪生。再後來,瀋陽一個8歲的孩子被父親一記耳光、又猛踢兩腳致死。武漢一個孩子被父親捆吊在樑上致死。而今,又有未成年的兒子殺死親生母親的報道……這些事件被媒體披露後,全國震驚,又引發了一場如何教育子女的大討論。

  在我國,自古以來父母責打子女,都被認爲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且有“棒打出孝子,慣養忤逆兒”的說法,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爲人父母者沉湎其中難以自拔。家庭暴力事件作爲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是人類的悲劇,它對兒童的影響足以波及到他們的終生。棍棒教育或許可見效於一時,但卻是以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爲代價的,棟樑之纔可能由此夭折。 199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但它卻遠不如其他法律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黃金枷鎖  誰也不能否認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力。當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經濟海洋試圖 實現自身價值時,金錢的擁有程度就成了其衡量的尺度。在人們的心目中,權力不可能終生擁有,美貌早晚成明日黃花,及時行樂是虛幻,唯有金錢是真的——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逐金大潮洶涌而來,衝擊着包括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在內的各個方面。

  對金錢的無盡追求刺激着孩子的幼小心靈。許多獨生子女在大氣候影響下,已經深刻認識到金錢的巨大作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本來就包含着在金錢方面慷慨的、不失時機的、甚至是不假思索的給予。在中國,孩子從來都是純粹的消費者,他們沒有掙錢的生活體驗,只有接受家庭的給予和向家庭索取,近些年來這種現象更加突出。因此,這一代孩子不諳世事艱辛,花錢大手大腳也就理所當然了。據某市的調查,進入90年代後,獨生子女的人均月消費已突破雙職工收入的50%,年齡大些的孩子高達65%。不少孩子有錢之後“穿要名牌,吃要精品”,攀比擺闊,慾望膨脹,成爲主動消費者。有些孩子有錢之後,凡事“錢”字先行,以錢鋪路,喪失了自己動手鍛鍊的機會。

  獨生子女並不缺錢,但他們爲了得到更多的金錢,已經習慣了不擇手段,不計後果。逢年過節的壓歲錢,生日喜慶的札金,都是正常的“經濟來源”,有的還發展到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也要向家裏討價還價。面對孩子們表現出來的“經商現象”、“金錢效應”、“借貸行爲”、“交換意識”等,許多家長誠惶誠恐,卻無應對良策。

  金錢的確不是萬能的,起碼它未必能買到獨生子女正確的金錢觀。

  曾有人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的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們的手裏——社會的未來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們肩負着塑造未來的重任。因此,中國當代“獨生代”的父母們,重任在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