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想“小別離”,就要提早做好留學規劃

本文已影響3.09W人 

這幾天,圍觀了一下熱播劇《小別離》,有了一個發現:劇中的三個家庭,哪怕經濟狀況不一,對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大家的目標卻驚人地一致:那就是送孩子出國留學。

咱們不扯遠了,但留學這個基本共識有了,今天愛娃老師就爲大家隆重介紹一下江老師,高顧諮詢的創始人,作爲國內最早的留學市場上的“獨立顧問“,江老師對國內小留學生申請美國中學有相當高的專業度。今天他爲我們講講小留申請路上,他見過的中國家長常常掉入的誤區,看看你躺槍了沒有?

欲想“小別離”,就要提早做好留學規劃

這幾年,去美國讀高中(甚至是初中)的學生數量快速增長。整個市場熱鬧非凡,各種信息,各種問題。申請路上,除了要應付各種考試的準備的壓力,還要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和各種問題,的確不易。

爲了幫助家長和同學們在低齡留學路上走得更順利,江老師也是使出洪荒之力,根據這幾年中學申請工作的經歷和見聞,整理出我看到的一些普遍性“問題”,也希望能夠對後來者有所幫助。

1、“什麼都想要”家長

這類家長的特點是猶豫。猶豫類家長佔到了來找我們諮詢數量的60%。對於是否留學、何時留學,非常猶豫,沒有整體規劃。大家普遍希望兩條腿走路,即保留國內體制準備參加中考、高考,又希望能同時準備國外申請,然後對比選擇。

可不可能?可能!但孩子和家庭都會非常痛苦。時間有限,如何兼顧所有?

申請效果好不好?一般都不太好,因爲哪一邊的力都使得不夠。

家長應該明確瞭解,人生不可能什麼都得到,也不可能每一步都會踩得最好最準。

關鍵是你希望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把目標弄清了,然後從大學倒推,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和規劃就清晰了。

首先爲什麼出國?來看一組2014年低齡留學數據

欲想“小別離”,就要提早做好留學規劃 第2張

根據胡潤報告《2016留學趨勢特別報告》中指出,2015年出國留學總人數突破50萬人。其中,各階段出國的人數比例大約如下圖所示:

欲想“小別離”,就要提早做好留學規劃 第3張

由於美國個階段入學標準並不是只有標準化成績一條線,而需要各方面都有特色的學生。

所以:

如果目標是國外名牌大學,家裏經濟條件寬裕的,你的孩子就應該毫不猶豫可以提前去讀美國中學。因爲中學可以提供你一個適應期,並更好地全方面發展孩子;如留在國內,則至少應該選擇頂尖雙語國際學校。

如果目標是國外名牌大學,家裏經濟並不寬裕,但是孩子在類似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這個級別的公立中學,從國內直接申請好的大學,也都是有相當的機會的。

有了這樣的目標和計劃,家長就應該堅定不移地往前走。

2、“臨時起意”的家長

太多家長找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8年級(初二)或9年級(初三)。其實江老師想要強調:如果要去美國讀高中,一個正常的高中申請(8升9)應該是在7年級開始準備。


開始準備申請

正常申請遞交

其它可能

去美國讀中學
(美國高中四年,即國內初三爲美國高中高一)

7年級(初一)

8年級(初二)

8升8(讀一年美國初中做好

高中準備)
9升9 (國內讀完初三,美國

重新讀一年)

去美國讀大學

11年級(高二)

12年級(高三)


任何一個好的申請結果都需要足夠的、充沛的準備時間。家長的猶豫和不及時行動有時候會讓孩子錯失寶貴的時間。

說到這兒,又是和家長的規劃有關。其實看一下我們所有哈佛學生的家庭回顧,父母都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了清晰冷靜的規劃。不一定是“我孩子一定要上常春藤”這樣的目標,但一定是我孩子在哪個階段上什麼類型的學校。

如果有出國的計劃,家長在小學階段就應該開始尋找海外申請顧問進行諮詢,以確定今後的方向。通常來說到了申請當年(8年級即初二),孩子需要在標化成績上下非常大的功夫。其它一些軟實力的內容已經無法去補充了。

3、只鍾情“頂尖中學”

美國中學的差異不是短短几段話可以說的清的。有一些家長會說:我的孩子非常優秀,除了排名TOP30/50的這些學校,其它不予考慮。

但真到選校時應該客觀理性,任何在美國當地區域的頂尖學校都是不錯的選擇。這就像你除了上海中學,就不願考慮一般的市重點一般。另外記住:美國也是可以轉校的,在爭取到現階段的最佳學校後,仍然可以爭取機會申請再高一級的學校。

在4月份,有一位補錄學生找到我們,非常高的標準化考試成績,非常好的學校成績,但在3月份學校出通知書的時候卻沒有拿到任何錄取,後面一看,之前申請名單中只有Top20。因爲過高的預期,導致了最後的“全聚德”,當然被全拒,這其中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目標過高會讓申請風險徒增。

我相信每個孩子在家長眼裏都是最優秀的,我也認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下,確實還是要更多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整體市場競爭情況出發。

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我分享一下今年4月份在美國看校時從招生官那裏獲取的一些2016年秋季入學的申請數據,這樣各位家長也能大致對競爭的激烈程度有所感受吧:

BerkshireSchool (Top50):收到大約210份中國申請,錄取了4位學生

SuffieldAcademy (Top50):收到大約250份中國申請,錄取了3位學生

MissPorters (頂尖女校):收到大約100份中國申請,錄取了6位學生

EpiscopalHigh School (Top50):收到大約150份中國申請,錄取6位學生

再看寄宿初中,競爭也都同樣激烈

Eaglebrook:大約80份中國申請,錄取了6位學生

Bement:大約60份中國申請,錄取了10位學生

我相信願意提交申請的學生都是基本滿足條件的學生,而最後的錄取率如此之低,不是孩子不夠優秀,有時候真的是僧多粥少啊!

4、“走捷徑”錄取

選擇不需要託福成績和沒有要求的學校。

與上一條完全相反的是,許多家長過度瀟灑,完全對學校沒有研究和概念。美國有着精英學府的同時,也存在着無數的“野雞學校”。任何一所好的學校都不可能接受不需要成績和麪試的申請。所以請家長不要圖一時的簡單而去走捷徑,讓孩子隨隨便便去一所學校就讀。這個最關鍵的高中4年對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由於優質學校每年收到的申請不會少,一般是幾百份申請錄取幾份(保證國際生的比例),不可能沒有入學要求嗎?下面幾個基本條件是學校參考的基本準則。

欲想“小別離”,就要提早做好留學規劃 第4張

這樣的情況每年我們都會接觸到,特別是找我們進行轉校的學生,不少就是因爲當初圖方便,走捷徑而讓自己耽誤了一年的學習。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2014年的時候接觸到的案子:

一位女生被某機構送至美國南部一所號稱的“百年名校”,而去了之後,才發現這是一所已經墮落的學校。學校不到10%的美國學生比率,讓它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學校”,而幾乎超過一半的中國學生,也讓她感覺是在美國上中國學校。大部分老師都是兼職,根本沒法學習。她覺得,如果再不轉學,估計申請大學基本沒什麼機會了。而這所學校的學費卻依然昂貴,等於說,在花費了高額學費之後,學生一無所獲,還耽誤了寶貴的時間。

而這名學生當初去到這所學校,就是因爲它沒有任何要求,覺得很方便。“天上不會掉餡餅”,想免掉申請過程的各種挑戰和辛苦,最後還是自己來承受由此帶來的後果。

而更戲劇化的是,我今年諮詢的一位家長在我介紹了需要做的各種申請工作之後,有一天很高興地告訴我:“通過朋友聯繫到一所學校,不需要任何要求就可以進去”,他因爲孩子不需要經過那麼多的困難而高興,但這所朋友聯繫的學校正好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所“百年名校”!

5、盲目相信排名或各種名號

作爲中國人,從小就是在各種排名中長大。所以排名對於我們來說,就似乎是一個致勝寶典。面對數量龐大又不熟悉的美國高中,排名似乎是一劑萬能解藥。但其實真的是“成也排名,敗也排名啊。”

的確有一些排名很值得參考,但看什麼樣的排名以及如何使用它,也是給家長們製造了一個潛在的“大坑”。

先講看什麼排名吧,說實話,留學市場上很多人是研究消費者心理的高手。“你看重排名,那我就給你造一些排名”,別不相信,多年的申請工作經歷,真的是“活久見”啊!

我在14年的時候接的一位中部城市的客戶,根據學生的情況,我們進入選校溝通階段。可想而知,朋友、親戚們也都會在給家長提供各種推薦學校。我和學生家長也因此在合作初期有一些磨合過程,而其中的一大誘因就是她的一位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申請經歷:

她的孩子沒有任何考試成績,請了一家中介,花費不到我們一半的申請費用,申請上了一所美國排名前50的教會學校。可想而知,當得知這樣的分享時,我的這位學生家長是如何複雜的心情。我們當時還在進行各種的學校篩選,學生被我們要求進行各種文書和麪試作業,家長還覺得爲何會如此複雜。

可很多事情“too good to be true”。在那個時候,消除誤會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數據說話吧。我讓家長找她那位朋友要到了錄取學校的名字,是一所聞所未聞的教會學校。上官網一查這所學校的重要數據,1500的SAT,30%的研究生學歷教師比率,1:17的師生比,還能排美國前50,請問這是一個什麼鬼排名?

在把我們推薦的學校數據和這所學校進行對比之後,纔算是消除家長的誤會(我們現在也成爲了很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識啊)。但那位朋友因爲相信所謂排名,陷入大坑而不自知,我爲她着急。當然她是先“甩手掌櫃自挖坑”,然後遭遇“自制排名坑”,申請之路真是心酸不易啊。

所以針對這類“自制排名坑”,我的建議還是,做好調查,以數據說話(來自官網的數據,不是機構提供的數據)。然後,想說的是,天下不會掉餡餅,看起來太美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自己還需要冷靜一下,想想到底真不真實。

關於排名要說的東西太多了,大家如果一定要看排名,可以用一些相對可靠的排名做參考,比如prepreview,還有一些知名雜誌《福布斯》、《華爾街日報》推出過的排名。

另外,“藍帶學校”也似乎成爲各種學校推薦的關鍵詞,“美國教育部認可的重點學校”也確實誘人,但也請注意“藍帶學校”並不能簡單理解爲“重點學校”。

6、相信關係,而不相信專業

許多家長會通過在美國的朋友或是關係去找學校或是獲取信息。這很好,但是我希望各位家長在得到信息後也要有自己的鑑別能力。每個人的建議都是依據自身的情況提供的。最少看一看他們的孩子是上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對私立學校了是否瞭解。

同時,每個行業都有專業性,找到一個專業的私人顧問很重要。一些家長會覺得申請顧問很難找。但其實並不難。有幾個指標可以看一下:

1)是否有很高的英文水準。如果無法像美國人那樣和招生官溝通,那怎麼做申請工作?

2)是否有在海外生活經歷?沒有在海外生活經歷,怎麼能說你理解外國人的思維和行爲方式?而這些對於申請的理解都是分分鐘致命的

3)是否在美國中學呆過,每年有多久的時間是在訪校?這個點在於顧問是否瞭解美國中學的方方面面,從而能夠幫助家長和孩子理解並解決問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