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讓孩子和我留下相同的遺憾,原來它那麼重要?

本文已影響1.68W人 

我就這麼陪着兒子,安靜地聽了很久,後來OK笑着對我說,媽媽,真好!我不知道他說的是有我陪着真好,還是聽着音樂真好。那一刻,我居然哭了,我也不知道是因爲OK的暖心,還是因爲我發現OK在日日薰陶中習慣了有音樂陪伴、有那麼點愛上了音樂……

我就這麼陪着兒子,安靜地聽了很久,後來OK笑着對我說,媽媽,真好!我不知道他說的是有我陪着真好,還是聽着音樂真好。那一刻,我居然哭了,我也不知道是因爲OK的暖心,還是因爲我發現OK在日日薰陶中習慣了有音樂陪伴、有那麼點愛上了音樂……那幾天的狀態讓我情緒氾濫,突然想起了那句“你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但是音樂可以!”,共鳴無限,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關於我的遺憾和音樂啓蒙的一些乾貨!不懂音樂的苦不想孩子再經歷

陷於什麼情形你會最尷尬?

對我來說,就是需要唱歌的場合,別人都在唱,氣氛很好很嗨,我卻緊張着想要離開,因爲五音不全,就會很怕被人拉着非讓唱幾句。因爲最後鐵定是不會答應唱的,所以最怕僵持尷尬的局面。

不就哼幾句嗎?有那麼難嗎?矯情!會音樂的人是不會理解的。難、真的太難了:讓我唱幾句,我寧可寫一篇上萬字的大論文。

不會唱歌,我自卑。讀小學,原本最愛春遊秋遊,但自從發現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輪着唱歌”是必選項目後,我就很對此類活動充滿恐懼;念高中,一直暗戀着的隔壁班長得很帥的男孩,在高考後意外和我發出邀約,問我願不願意一起出去玩, 心裏那個激動啊,可是發現要一起去KTV,內心掙扎了很久最終還是放了人家鴿子,然後再無聯繫;工作了,部門要出節目,總會因爲聲音好聽被安排去唱歌,可是我壓根兒不會啊,推辭半天被人誤解“不大方”……心裏真叫一個苦啊!

其實我在音樂方面原本也可以不那麼差勁的,在初中那會兒還一度被音樂老師點名進學校的合唱隊。爲了確認老師是不是指定錯了,我還特地找老師說我不會唱,但她鼓勵說我的音色非常好。只是後來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放棄了。

所以一切都是自卑在作祟。生活中我們多少會碰到和音樂沾邊的場合。不會音樂,在和別人相處和交往中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短板。因爲不想兒子和我留下相同的遺憾,會有不適、緊張和不快樂,所以堅持希望他會一點,會音樂可以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

不想再讓孩子和我留下相同的遺憾,原來它那麼重要?

音樂啓蒙6歲前是關鍵

一直羨慕和崇拜那些會唱歌、跳舞、或者懂樂器的人,感覺他們會發光?

比如小眼睛的周杰倫,邊彈鋼琴別唱歌時陡然讓人覺得光芒四射;還比如低音炮王凱,深情歌唱時迷人得不要不要的;又比如前一陣很火的南大校草蒲熠星,跳街舞的時候性感指數直線上升。難怪有美國研究機構表示,常讓孩子聽些歡快的樂曲,用音樂刺激神經,讓寶寶放鬆下來,也能讓他們的面容變得漂亮起來。

美國的科學家還做過實驗,第一撥孩子,兩個月開始就進行音樂上的薰陶,讓他們聽,跟着音樂擺動、打節奏,反正就是跟着音樂玩。第二撥孩子從4個月開始再接觸音樂。第三撥孩子根本就不接觸音樂。研究發現,三撥孩子的腦細胞活躍程度是不一樣的,2個月開始接觸音樂的明顯要比4個月再開始音樂接觸的嬰兒腦細胞活躍度要高。監測他們成長以後,結果發現經過系統音樂啓蒙比沒有經過音樂啓蒙的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提高34%

要知道,80%的音樂感知力都在6歲前被養成, 6歲以後,只能開發剩下的20%。每個當媽的,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魅力無限。兒子長得普通,我越發覺得懂點音樂時必須的,沒有說一定要學哪門子樂器,一定要音準到哪裏,但讓孩子越早接觸越好,我們可以用音樂喚醒孩子體內存在的潛能和天賦,會有助提升他整個人的氣質。

不想再讓孩子和我留下相同的遺憾,原來它那麼重要? 第2張

如果你做到了四點中的一點,孩子就能具有音樂細胞

也許你會說,有沒有音樂細胞和遺傳有很大關係,確實是。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懂得欣賞音樂。剛出生的嬰兒聽音樂會微笑,聽到噪音會皺眉頭。這也是爲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哭鬧,你輕聲哼哼曲目,他們能安靜下來的原因。所以,你給寶寶營造的音樂環境遠比你帶給他遺傳因子影響更大。

畢業於奧地利國立莫扎特音樂院奧爾夫音樂研究所、著名的臺灣地區兒童音樂教育者鄭又慧就強調過,我們在判斷孩子是否有音樂天分時,首先該問問自己四個問題:

1、從懷胎到襁褓期、幼兒期、兒童期,您是否給孩子創造過促進其音樂發展的環境?

2、在這段時間裏,孩子是否有機會置身於音樂環境?

3、父母或每天相處的親戚朋友中,是否有音樂工作者或是音樂愛好者?

4、親戚或家族中,是否有很成功的音樂工作者?

以上問題,如果有至少一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孩子不一定會是天才,但“具有些音樂細胞”是毫無疑問的。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隻好希望這個孩子,來點“細胞突變”了。

細細回想,我小時候幾乎就沒有接觸過音樂。我媽懷我的時候,家裏的錄音機被姑姑借走了,所以沒有胎教。後來錄音機還回來,也只是聽聽廣播和詩歌。念小學,當老師的爸爸給我報了個小提琴班,但沒過多久,教課的老師離開了,小提琴從此開始積灰。

音樂天才有可能是天生,但如果只是進行一般的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則不需要特別的天分,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不想再讓孩子和我留下相同的遺憾,原來它那麼重要? 第3張

最好的培養就是“聽”,用什麼聽很重要

根據教育育家和腦神經專家的研究結果,從胚胎着牀、出生一直到兩歲,這段時間是孩子接受“聲音”(如語言、音樂)影響的最佳黃金期;二歲至五歲屬於次黃金期。所以最好樂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給孩子“聽聽聽”。

我的音樂恐懼症,我爸媽想必是深有體會的,雖然他們從不刺激我,但是兒子出生後,他們給他買的玩具都是和音樂相關的,估計是想讓外孫彌補上我這塊的缺憾。

所以寶寶只有兩三個月大時,我媽就給兒子的牀上安裝了旋轉牀鈴。後來,有同學送來了早教機,我們又迫不及待地讓孩子聽。不過懂音樂的朋友來家中做客,很快就指出播放的音樂裏帶着輕輕的沙沙聲,音質不好。我沒覺得這有多大關係,他卻執意要我換——和偶然機會認識的小提琴家Marketson Ma觀點一模一樣:對於敏銳的寶寶而言,音樂啓蒙很大的一塊是聽,不會唱的人一定是不會聽,給孩子要用好的播放設備,聽好的音樂一點都不能忽視,音質音準一定要夠好。

在他們的力薦下,我給OK嘗試了不錯的音箱。但當時的我還是覺得那是音樂人的講究,普通人無需那麼刻意。直到OK快三歲,我帶他去某個早教機構上音樂啓蒙課(只是路過, 盛情難卻),才意識形式和氛圍固然重要,但好的收聽效果一定不能忽視。那天的課上老師的掌控力偏弱,孩子很多,教室裏用的音響設備效果也不怎麼樣,整個兒環境很嘈雜,才上了半節課,OK就拉着我想走,“媽媽,家裏的好聽!”孩子的感受真實而直接……

不想再讓孩子和我留下相同的遺憾,原來它那麼重要? 第4張

你陪不了孩子一生,但是音樂可以

我一個忘年交的財經圈朋友,是馳騁股市多年的贏家。但是在去年幾乎虧完了所有的家當,沒敢打擾他。今年偶然碰到,狀態還不賴,依舊眉飛色舞。“最困難的時候,我是靠音樂支撐下去的!”這是哪門子和哪門子關係啊。

“遭遇困境,人真的只能自己幫自己,那會兒只有音樂可以,我壓抑到不行,就會去彈一會兒鋼琴。”年輕時候,音樂師範院校的學習這會兒幫到了他。

音樂是人類與生俱來、表達內心情感最基本的能力,耳濡目染的薰陶能激發人們內心的愉悅,音樂的基礎能讓孩子的一生充滿快樂。著名的美國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過,出類拔萃的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善於調控情緒,能很快讓自己平靜下來,如果長期接受音樂薰陶就能在這一點提供很大的幫助。

小提琴家、明基音響的首席工程師Marketson Ma 和我聊起他兒子也學小提琴時,我笑着說是“子承父業”,他卻再三強調,他並不在意這點,只是自己太有切身體會,兒時所接受的音樂教育,會成爲成年後富有時的飾品,貧乏時的避難所,“我們無法永遠陪着孩子,但音樂可以。”

願我們都可以給孩子一個好好的感受音樂的環境,讓他們自小就能有幸具備音樂欣賞的能力,能通過對音樂藝術的感受,擁有更加多彩的人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