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施教成大勢? 國內頻現恢復男校女校

本文已影響1.5W人 

近日,上海八中獲批成立男子高中班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因性施教”的觀點在教育界再度升溫。是否應該恢復男校女校?過於強調性別差異教育是否會影響學生們將來融入社會?

因性施教成大勢? 國內頻現恢復男校女校

  >>專家觀點

  男女分班並非唯一解決方式

男生、女生分開教育到底是利是弊?似乎有些“機械”的性別標準是否會桎梏學生的個性發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男孩危機”的出現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當前的教育體制與考試製度下,尤其是中小學階段,女生比男生更細心,自控力強,擅長記憶,更容易考出好成績、進入好學校。而男生粗心好動,在學習和生活等規範方面不如女生,致使男生長期處於劣勢,長處難以得到施展。但是,單純的恢復男中和女中並非解決教育中“陰盛陽衰”問題的唯一方式,男生女生隔離教育需要謹慎對待。

儲朝暉解釋,早期的男中、女中的確出了不少大家,但那與當時傳統的男女有別的社會環境有關,如今這樣的社會背景已經不存在了。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男女分開教育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可能主要體現在近期的考試分數和學業水平方面,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於男孩健全人格的養成可能會有一定的傷害。

如今正在嘗試的男子班和女子班,多數選擇開設一些體現性別特點的課程。對此,儲朝暉稱,如果學校想嘗試性別教育,可以嘗試通過開設一些選修課的方式來解決男生和女生不同的課程需求,大可不必走隔離教育。

儲朝暉稱,一直以來,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培養男生具備男子漢特質是學校和社會應有的責任,一定的改革探索應得到鼓勵。值得警惕的是,如何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掘所有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的共同成長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專門創辦男子中學,實行男女生隔離教育,政府應慎作決策,教育工作者更應周密調研和考慮其是否有違教育規律。

  男校

  開設男子班化解男孩危機

  >>起因

男生缺乏“陽剛之氣”的“男生危機”、“僞娘現象”正逐漸成爲一種社會現象。近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市第八中學開設“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期望培養“浩然正氣、樂學善思”的男生,面向全市招收60名學生。上海市第八中學校長盧起升表示,“男子中學”旨在應對“男孩危機”,以解決學校“陰盛陽衰”、“男孩女性化”等問題。

4月18日,上海八中的官網上掛出了“自薦生招生登記表”,“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已經進入正式招生階段。符合條件的男生提交材料後,將有機會進入到5月的面試大名單中。

  >>嘗試目標

盧起升表示,八中的嘗試主要是希望通過“揚長避短”的方式,讓男生的特長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盧起升表示,男生實驗班是應對男孩學業危機的一次教改嘗試,“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鑑,一切還在起步階段,希望能積累一些辦學經驗,爲男生班、男子中學,乃至更多普通班和普通中學的男生教育提供借鑑和參考”。

他認爲,“揚長避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男子中學”的課程設置將建立在大型調研的基礎上,對男生擅長的學習內容提高深度,發掘男生潛能,對男生薄弱的學習內容強化基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人格養成,學校將基於男生邏輯思維、動手能力等方面優勢,意志力、計劃性、耐挫力等方面的劣勢,調整和優化辦學思路。

據介紹,男生班還將首次嘗試開設一些與衆不同的課程,如生存體驗課,從常用電工工具使用、家電簡單維修等最基本生活技能教起,包括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城市生存體驗等實踐活動。拳術、象棋、電聲樂等男孩喜歡的項目都列入課表。實驗班師資也將重新配備。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將由優秀班主任和骨幹教師組成,特色課程將聘請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名校的博導和教授參與。

據瞭解,上海市第八中學其實很早就開始探索“男女同校實行男女分班”的辦學模式,在高一年級選擇4個班級進行分班教學。實施分班後,女生班和男生班的許多課程得分都不同程度超過了混合班。

>>觀點PK

  正方:男子中學是有益嘗試

上海八中獲批開設“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聲音對“用性別隔離的方式圈養弱勢羣體”的做法表示質疑,但也有人對改革的嘗試給予肯定。

上海社科院原院長、上海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認爲,解決“男孩危機”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需要有多重舉措,除了討論更要有實踐。建立“男子中學”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爲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選擇。當然,作爲多樣化教學的一個改革試點,“男子中學”能否取得預期的成效,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王榮華認爲,教育均衡除了考慮城鄉、地區、校際等因素,也需考慮性別差異。“男生危機”說明教育制度、考試製度、評價標準在發揮男孩的積極性和優勢方面出了問題。

“我們並不是要壓制女性的優勢,而是說男孩一直在學習中受挫,對自身發展和國家未來發展都不利。我們的理念是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王榮華說。

不少上海的中學生尤其男生和許多家長也認爲“男子中學”對男生的思維、性格、處事等方面會有積極幫助,還能幫助孩子“不因感情問題而分心”。

  反方:“純男校”能否培養男子漢

有了“男子中學”就能緩解“男生危機”,培養真正的男子漢了?不少網民覺得“有點懸”。如“午夜戰神”說:“進‘男子中學’的青春期男孩周圍都是同性,會不會適得其反呢?會不會培養出更多‘僞娘’和同性戀呢?固定的環境或許反而是一種束縛。”

不少家長擔心,在單一性別校園環境中成長,會影響孩子與異性的交往能力。對此,盧起升解釋說,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除了校園,還包括家庭、社會和同伴環境,再加上如今學校間交往頻繁,不會造成完全單一的性別環境。學校還將通過志願者服務、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增加學生與社會各類人羣的接觸交往機會,不讓學校成爲封閉的“男兒國”。

  >>校方解釋

盧起升強調,“男子中學”招生本着完全自願的態度,並非專家教授們的“突發奇想”或魯莽行事。“男子中學”的方案是建立在對高三男生及其家長的大型調研基礎上,有一定的社會需求和設計依據。

盧起升介紹,調查問卷反映出不少問題,比如在男女混班教學中,很多男生的情緒和需求被忽略,優勢沒有更好地發揮。因此,“男子中學”會盡可能利用專家資源科學架構整體的男性化教育模式,特別是男生的人格養成與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盧起升說,到了高中階段,男生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同伴關係都比較穩定,3年的學校環境變化不會在異性相處方面產生顯著影響。而且,異性交往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和校外交流加以彌補。更重要的是,不能爲了讓男生女生“交往”而放棄更重要的教育改革探索。

  女校

  女子中學成學生新選擇

  >>現狀

  全國僅5所

從1981年第一所公立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率先恢復,到1996年北京市華夏女子中學創建,改革開放後,我國先後有多個省市恢復了女子中學。經歷一段時期的發展、變化後,目前全國僅存的女中還有5所,分別是:北京華夏女中、上海第三女子中學、無錫第一女中、珠海女子中學、鄭州女子高級中學。

“最近,我們頻頻在接待外省市的考察團,很多地方都有復建女中的打算,如天津第十一中學都已經嘗試開設女子班,準備恢復女子中學。”北京華夏女中校長、特級教師宋立琴介紹,隨着教育多元化發展,女子中學作爲一種教育形式越來越得到社會認可。

女孩在女校讀書有4點別處不具備的優勢:一是所受的教育是針對女孩生理、心理特點定製的,有很強的針對性;二是學校的教育教學相比男女合校的學校,給女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三是培養女孩獨立處理問題的學校氛圍,讓女生更自信、自我控制能力更強,對自己和家人有責任感;四是在校8小時期間,享受寧靜讀書的氛圍,不受干擾。

  >>特色

  培養獨立自信的女性

女校在中國經歷了百餘年發展歷程。女校的課程從最初的以女子修身、家政、藝術等爲重點,逐步過渡到符合國家素質教育要求,已經成爲學生的新選擇。

每個女校在課程安排上都有強烈的性別色彩。在北京華夏女中,設立的管樂、茶藝、溝通的藝術、DIY包裝、民族舞蹈等選修課程深受學生們歡迎;在無錫第一女中,學校要求學生必修女子禮儀課和形體課,並對坐立走都有標準;在上海第三中學,每年都會舉辦“IACE女孩”評選,即選出具有獨立(Independence)、能幹(Ability)、關愛(Care)、優雅(Elegance)品質的女性代表。

“我們從來沒有把培養淑女作爲學校的目標,決定學生未來的關鍵還是學生自己。”宋立琴說,女子教育並非簡單地增加女子課目,學校所強調的“因性施教”更側重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研究表明,同處青春期,男孩子更加張揚,善於表現;女孩子則更加內斂、羞澀。因此,當青春期的男孩兒和女孩兒們在一起時,大多數參與、展示的機會都被男孩子搶佔了,事實上造成了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在華夏女中,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之後,學生“等一等”再回答。爲什麼呢?因爲女生和男生的心理特點不同,男生是“想到了”就回答,而女生更多是“想好了”再回答。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教學行爲,讓女生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安心、安靜地接受新女性教育,種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種子。

根據北京華夏女中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從女校畢業的學生更自信、能力整體明顯高於同年齡一般水平,且更被周圍同學或同事所接受和喜愛。

>>各方反應

家長:到女中更安全

從初中起,於女士的女兒就一直在華夏女中就讀,如今已讀高一。於女士表示,當初送女兒到女中的目的很簡單:怕她早戀。現在社會比較複雜,女孩子思想單純,把她送到性別單一的女子中學學習,比較安全。

在華夏女中近4年的學習,於女士覺得女兒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學校倡導“全面發展、因性施教、優化個性”的辦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信的品質。於女士覺得,相比同齡的女孩,女兒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得更爲大氣,不會爲一些瑣事斤斤計較,眼界開闊,讓她很是欣慰。

  學生:女中學習氛圍更好

李佳碩是華夏女中今年剛入校的高一新生,初中三年她是在一所男女混校度過的。來到一所純女中,李佳碩既新鮮又好奇,她表示,女中校園環境舒適,因爲都是女生,校園格外乾淨整潔,而且學習氛圍也很好,大家你追我趕都很刻苦。

李佳碩說,以前在混合校,每逢運動會等活動,總是男生衝在前面,展示機會也多,在這裏,因爲都是女生,沒有性別差異,籃球、田徑等活動大家都會積極參與。

  過來人:老師性別均衡更重要

原西城區教研中心主任尹宗禹,上世紀60年代曾有一段女校教書的經歷。尹老師說,當時的女四中,彙集了朝陽、東城最優秀的女生,學生們勤奮刻苦,領悟能力強,教師教課不費力。“文革”期間,實行就近入學後,所有男女校取消,實行男女混校,生源格局逐漸被打破,一段時間內老師們還有些不適應。

對於現在業內有恢復男校、女校的呼籲,尹老師認爲不應盲目推崇,男校女校各有利弊。尹老師認爲,現在社會這麼發達,靠用隔離教育早已限制不了學生們的交流。所謂的“陰盛陽衰”的現象也不是單靠把男孩子集中在一起就能解決的。

尹老師認爲,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從教師配置上入手,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加大在小學及初中階段男教師的比例,讓學生們接受性別均衡的教育,這對於塑造學生完整人格、性格發展有利。

  >>鏈接

  北京男女校的前世今生

  北京四中

前身是建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順天中學堂。1949年改名爲北京市第四中學。“文革”前,北京四中是一所純男校,是當時北京最好的學校之一。

代表校友:詩人北島、作家王蒙、學者李敖、物理學家虞福春等。

  北京八中

前身爲創建於1921年的四存中學。1949年,四存中學與北平市立八中合併,成立北京市第八中學。在1965年之前,北京八中是一所純男校,也是當時北京生源質量最好的中學之一。

代表校友:火箭科學家樑守磐、物理學家林家翹、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

  北京三中

前身是1724年(清雍正二年)建立的八旗子弟右翼宗學堂。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爲“京師公立第三中學校”。1950年10月學校改成北京市第三中學,在“文革”之前,該校是一所純男校。

代表校友:人民藝術家老舍;著名學者羅常培、于光遠、徐城北;文藝界名人蘇民、藍天野、馬季等都畢業於北京三中。

  北京六中

前身是1923年創立的私立華北中學,蔡元培是學校的首任校長。1940年,更名爲“市立第六中學”,只收男生,成爲“男六中”。1968年,六中開始招收女生。

1999年,西城區決定對教育資源重新優化組合,北京市第六中學和北京市二十八中學合併爲北京市長安中學。

2004年併入北京市一六一中學。今年,西城區宣佈,將重新復建北京六中。

  北京三十一中學

前身是建於1911年的崇德中學,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完全中學之一。作爲一所教會學校,當時該校只招收男生。1952年10月,崇德中學改名爲北京市第三十一中。

代表校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兩彈元勳”鄧稼先及著名建築工程學家樑思成等十位中科院院士。

  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

前身爲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師大女附中)。學校建立於1917年,是北京市歷史悠久的高級中學之一。

代表校友:女科學家郝詒純(中國科學院院士)、胡啓恆(原中科院副院長)、女新聞工作者浦熙修、陳柏生、女將軍聶利、女畫家肖淑芳等。

  北京一六一中學

學校前身是著名的“北京女一中”,創建於1913年,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的關懷,現在的北校區就是1926年李大釗同志親自爲學校選定的新校址。

解放後,學校是北京市最早的市屬重點中學之一,上世紀70年代更名爲“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

  北京一六六中學

創建於1864年,前身爲蜚聲海內外的“貝滿女中”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屬重點中學之一的“女十二中”,70年代更名爲第一六六中學。

代表校友:作家冰心,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中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物理學家王承書,化學家蔣麗金以及戲劇家孫維世等。

陳經綸中學

前身是建於1921年的“崇貞平民女子工讀學校”。抗戰勝利後,改稱爲“北平市第四女子中學”。1967年改稱“朝陽中學”,1968年開始招收男生,實行男女合校。

1989年,香港愛國同胞陳經綸先生捐資改建,更名爲“陳經綸中學”。

魯迅中學

前身爲1901年創辦的篤志學堂,後改爲篤志女中,1949年後改爲北京第八女子中學、北京第一五八中學,1958年遷入現校址,1996年改名爲北京市魯迅中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