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本文已影響1.07W人 

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什麼是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家長怎麼做才能讓你的價值取向影響孩子,讓我們看看下文吧。

獨立和自信纔是經歷挫折最重要的價值。

中國人有很多成語,比如“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望而卻步”等等,都是形容遇到挫折後無法克服問題的一系列反應,或者是,在還沒有行動之前,幻想過程的困難,就定了“只能如此”的調子,然後止步原點找各種藉口去逃避,在現代,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悲觀主義”。

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其實就是我們面對事物的價值取向。

樂觀主義者更關注於事情的正向價值,相對於負向價值來說,他會把預計的目標“可以做”“能做好”作爲行爲方案的選擇標準。

悲觀主義者往往只關心事物的負向價值,而不關心正向價值,因爲,他只能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所以就把逃避這樣的負向價值作爲行爲準則,既然已經把最壞的結果設爲標準,那麼,做或不做,沒有任何區別,一旦事情觸碰了這樣的行爲準則,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今天我並不是聊這兩種價值取向有什麼絕對的優劣之分,而是,這樣的價值取向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的探索欲、征服欲會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遇到挫折在所難免,比起結果,我們其實更害怕的是,挫折帶來的一系列沮喪、難過、羞恥等等負面情緒。

可事實上,適當的挫折是孩子成長必須要經歷,甚至要反覆經歷的,我們對待挫折的避之不及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要做一個“悲觀主義者”,不僅會剝奪孩子努力避免挫折並獲得成長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無法面對這個本身就充滿了挫折的真實世界。

孩子需要經歷一些挫折,體會挫敗才能接近真實,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避免那些“做不了”“不可能”“就這樣吧”等等負向價值,不再讓孩子重蹈我們人生中的行爲定勢,而是學會如何處理挫折,以及如何用更加有效率有建設性的辦法應對挫折。

年幼的孩子還沒有具備強大的應對能力,這是事實,他們還不能應對太多的挫折去體會成長,既然我們不能壓制孩子克服挫折的嘗試,首先,就是要創造一個讓孩子不怕挫折發生的環境。

比如說,適合孩子年齡段的玩具,玩具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挑戰,但是,太超越孩子年齡範圍的玩具就會適得其反。

另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我們的生活智慧教會孩子技巧去應對成長的“小難題”。

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給孩子一個小凳子,告訴他個子不夠可以踩着小凳子去洗臉刷牙;

儘量避免設計太繁瑣的鞋子,選擇帶粘扣的鞋子或是一腳蹬,讓孩子自己穿脫鞋子;

套頭的體恤很難脫掉就選擇前開扣的上衣;

教會孩子如何利用工具收納玩具分門別類,如何用積木搭起一座城堡,如何把火車軌道建好。。。

如果孩子想要自己解決問題,不要干涉他,總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會讓孩子習慣於不去嘗試就能得到結果,告訴孩子解題的過程而不是答案。

如果孩子真的受到了挫折,並主動要求我們的協助,那麼就儘快搭把手,不是直接把摔落一地的積木重新搭建好,而是幫助他尋找角度進行調整,不是把水瓶的蓋子打開,而是把蓋子擰鬆一點,讓孩子自己去打開他。

即使最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我們來完成,但仍然要給予孩子嘗試解決的餘地。

所有的這些都是讓我們耐心的教會孩子如何自己做,而不是替他做,更不是告訴他“你不行”。因爲,獨立和自信纔是經歷挫折最重要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早告訴過你。。。”“看吧。。。”,其實,這和落井下石沒有區別,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更受打擊。

更多時候,我們會把批評和過高的期望當作鼓舞孩子的動力,這隻能讓孩子更挫敗而已,本來孩子就已經很努力去達成自己的目標,這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偏偏還被我們認爲辜負着父母的情緒和期望去做,誰能揹負着誰的情緒生活,誰又能爲誰的情緒負責,成人尚不能如此,更何況是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