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走出交往模式的誤區

本文已影響8.48K人 

讓孩子走出交往模式的誤區


小區的遊樂場是孩子們的最愛,也是人氣最旺的地方。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現意外,這不,牛牛在盪鞦韆的時候,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後面的洋洋。牛牛挺有禮貌:“對不起,洋洋,我不是故意的。”然後準備走開,可是洋洋卻不依不饒:“你幹嗎撞我?”牛牛委屈極了:“我不是道過歉了嘛?”……

這樣的爭吵真要爸爸媽媽來評判,說誰對誰錯,可是個超級大難題。這裏牛牛很認真地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那裏洋洋偏不答應,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裏呢?

讓孩子走出交往模式的誤區

在解釋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讓我們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會交往的模式。

清早在公司裏,A先生碰到了B先生。A先生很有禮貌很熱情地打招呼:“早上好!”這時A先生是微笑的,同時他雙眼正視B先生,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發現在成人世界中,如果發生交往的需要,人們往往會在交涉之後等待對方的迴應。很難想象,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後,就埋頭看報紙,根本不理會B先生的迴應。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發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對方迴應——交往需要得到滿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最爲積極主動的環節就是“提出交涉”。所以爸爸媽媽在教導寶寶時,更趨向於強調交涉的語言:

“寶寶,你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要說‘對不起’,知道嗎?”

“你借妹妹的橡皮,先要跟妹妹說‘我能用你的橡皮嗎’,不然妹妹不會借給你的。”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因爲忽略了“對方迴應”的環節,寶寶根本沒有“要等別人同意”的意識。他們不知道,在道歉後或在借東西后,必須等到對方有迴應,才表示真正解決問題。不然,人際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這個環節,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牛牛在發生衝突之後,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並沒有等到洋洋的迴應,就自認爲已經解決了衝突。然而洋洋卻認爲,面對牛牛的道歉,只有自己作出“沒有關係”的回答後,才能算是解決了問題。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脫節了。

因此,要培養寶寶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爸爸媽媽要做的是讓寶寶在禮貌規範的語言之外,再多等那麼一會兒。

●安靜等待 讓孩子耐心地等上幾秒,等到對方有所迴應之後才能走。因爲這樣才能讓交往模式得以完整,真正解決衝突。

●觀察對方 如果對方能爽快地答應交往請求,那麼這個交往需要就能滿足。如果對方不太願意,那就表明問題沒有解決,需要繼續努力,千萬不能讓寶寶一走了之。

●表明謝意 雖然在交往模式中並沒有這一環節,但是在最後說上一聲誠摯的“謝謝”,可以讓對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層的補償,解決問題就更圓滿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