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老師的話,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1.03W人 

孩子不聽老師的話怎麼辦?孩子不聽老師的話是怎麼回事?小編以前讀書的時候也不喜歡老師,感覺老師好可怕,可能因爲自己是個學渣吧,下面看看這位孩子不聽老師的話該怎麼辦?

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智商很高,上的是名校中的提高班。他的媽媽來找我的時候,50 分鐘的時間有 40 分鐘在談孩子的成績和學習,剩下 10 分鐘,講述了孩子遇到的問題:不想去上學,原因是新換的班主任要求嚴格。

這個孩子因爲智商高,上學早,在班裏年齡偏小,以前的班主任允許他上課時有小動作,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影響學習就行。

新的班主任是三年級下學期來的,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須遵守課堂紀律。孩子屢次被課堂點名和叫到辦公室單獨教育,要求他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

因此,孩子不願去上學了。媽媽說:“我給他講道理,中國的教育就是要求嚴,不像美國那樣注重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這就是我們的實際情況。將來你到了社會上還是會碰到你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環境,所以你要學會適應,逃避不是辦法。媽媽也去找老師談過了,可是老師有老師的想法,我們不能改變老師。

你不要反感老師,你的任務是學習,你要排除干擾、認真學習,這是你應該做的事。另外,每次我都會滿足他的一些要求,例如,吃比薩餅、買遊戲機之類的。只要他去上學了,我會給他一些鼓勵。”

這位媽媽在權威的角色上,好像只要學習好,就沒有別的什麼要求了。

孩子不聽老師的話,怎麼辦?

而實際上,對於一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遵守紀律是應該擁有的素質和必需的行爲。個體存在社會中,在某些時刻和某些情境中,必須服從。

就大的方面而言,要遵守法律、交通法規,就小的方面而言,要遵守公司、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及他人和自己的界限,等等。

這位媽媽沒有強調這一點,強調的是適應,是被動的服從。一個口服心不服的人,行爲上會很矛盾,心裏會感覺不公平,態度會被動、抱怨。在這種狀態下,他怎麼可能快樂地、自發地去學習呢?

在夥伴的角色上,我們沒有看到媽媽對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的關注。孩子說不想上學,這位媽媽沒有仔細探究原因,而是想當然地以爲是老師不好(當然,老師的改變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孩子能說出來、說得清的可能也只有這個原因。但當家長的應該比孩子要更客觀一些,儘量找到真正的、孩子說不清的原因)。

得出這個結論後,也沒有陪伴孩子去正確表達這種情緒,反而是讓孩子壓抑這種想法,去忍耐。

她給孩子的情感支持聽起來就是在吃和玩上的放縱:只要你按我的要求做了,就可以要什麼給什麼。

至於嚮導的角色,我們已經看出來了,孩子肯定也覺察到了,孩子的未來不妙,需要不斷地適應——適應他人和環境,委屈而又被動,毫無快樂和意義。

媽媽指的方向是“除非去美國”,美國聽起來像天堂。

媽媽立了什麼榜樣呢?只要成績好、一切爲了學習;怨怪他人而又不得不忍受;我的要求別人要聽,別人的要求則要用種種方式壓抑,如講道理、物質鼓勵等。

至於未來,只要學習好,逃離此處,就有希望。

對於這個孩子,可以這樣平衡角色行爲:孩子的年齡已經到了要學會自律、學會自我控制行爲的時候了,所以家長應該配合老師,要求他遵守課堂紀律。

以前的老師體諒他年齡小,但現在不同了,應該做這個年齡必須做的事,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同時給他解釋爲什麼要守紀律,不是“適應”,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應該”,是培養自己的良好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對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要積極尋找,可以去找老師詢問,但不是去找老師評理或要求老師特殊照顧。

對孩子吃和玩的要求,是在健康和快樂的前提下去滿足,而不是作爲物質鼓勵出現。

這樣處理,孩子才能學會如何面對問題和想辦法解決問題,學會反思、自省和自律,學會與他人磋商,而不是忍讓或一意孤行這兩個極端;學會把學習成績、物質獎勵和未來這三者分清,而不是互爲條件與因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