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爆發的孩子,不完美但真實的傾聽過程

本文已影響5.27K人 

這是三個星期前的事。故事有點長,孩子想吃零食,而我不同意,彼此有了激烈的情緒,他打我,我也揍了他。孩子的情緒得到接納,最後找到了彼此都舒服的解決辦法!昨天早上,孩子幼兒園舉行六一遊園活動,玩玩、吃吃、喝喝。到中午的時候肚子估計還是半飽的,中午吃了大概小半碗飯,沒有吃菜,就去玩了。

看到這個情況,孩子的爺爺奶奶心裏就掛不住了。奶奶開始嘮叨是自己做的菜孩子不喜歡吃,糾結到底要買什麼菜。平時桌上擺了7-9個菜,而且只有三大一小吃,我跟婆婆說過,菜已經夠多了,不需要再爲孩子準備別的了,可她不這麼認爲,她認爲需要爲孩子準備一些專門給孩子吃的菜。爺爺因爲擔心開始講道理擺事實,不吃飯,不會長大,沒有力氣云云。

我在心裏其實是信任孩子的,我認爲孩子不吃飯肯定有一些緣由,可能是身體在調整清理,那麼孩子會選擇少進食,也可能是吃了零食,破壞了他的食慾(我心裏更多的是認同這一點),也可能是桌上雖然這麼多菜,可孩子都不喜歡,也可能是他不喜歡吃飯的餐桌氣氛,但事實是什麼我不知道。

如果我不知道這些緣由,而去逼孩子吃飯,要麼會造成孩子反抗,“我已經吃飽了,不想吃了,幹嘛逼我吃!”或者孩子不信任我,“我都說吃飽了,不吃了,你還叫我吃,你不信任我吃飽了!”也可能孩子屈從了,但他失去了力量,“我不想吃了,媽媽還叫我吃,我沒有力量堅持我自己。”

我選擇了沉默,等下和孩子談談。可是我內心也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因爲我覺得公婆會爲我貼上這樣一個“不關心孩子身體健康,縱容孩子”的標籤。我的壓力來自與別人對我的評價,也就是說我在乎的是一個評價,一個在別人眼裏我做的對與不對,好於不好的評價。

如果一個“不關心孩子健康,縱容孩子”的標籤貼在我身上,說明我自己做的不好,不對,這會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多麼的糟糕,多麼的沒用。然而面對自己糟糕、沒用的感覺會讓自己更糟糕,如果是無意識的,這些感覺就化爲憤怒,噴向別人,這樣自己至少會舒服一些!然而此刻,我還是有意識的。

面對情緒爆發的孩子,不完美但真實的傾聽過程

吃了飯後的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合適的時間和孩子談這件事情。直到晚上7點多的時候,孩子提出要去買零食吃。我告訴孩子,我今天不想買零食,並把最近他最近吃飯的情況跟他說了一遍,還跟孩子說:“我覺得是因爲我最近買零食給你吃多了,導致你吃飯胃口變差,這樣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我很有壓力,所以今天我不想再買零食了。”

孩子沒有告訴我他爲什麼吃飯吃的少(小半碗),但因爲我不能答應他買零食,有了激烈的情緒。我知道我必須採用《P.E.T.父母效能訓練》裏的積極傾聽技巧去傾聽孩子。面對孩子激烈的情緒,我內心依舊非常的平和,穩定。

過了兩三分鐘孩子,孩子因爲憤怒開始打起我來了,我握住孩子的手,不允許他打我,但他還是拼命的要打我,一拳揍在我的肚子上,突然我的火一下子就曾上來,也用拳頭揍孩子的屁股,孩子因爲我對他的攻擊,哭得更兇了,也要打我,我阻止他,他不停的大聲哭啊,不停要來打我,咬我,我覺得那刻自己的忍耐力到了極限,把坐在我懷裏的孩子扔到了牀上,孩子碰到牀的那刻,我看到了孩子臉上明顯的驚恐。

我意識到此刻,我必須和孩子分開一下,因爲孩子打我的那一拳,已經換出了我內在的傷痛,而我把這個傷痛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是無辜的,我不想他因爲我的投射而受到傷害。我告訴孩子我們兩個需要分開一下,媽媽需要安靜一下。那刻我真的需要安靜下,平復一下自己的憤怒。而孩子此刻極度需要傾聽,我不可能做到我在憤怒的時候還能傾聽孩子。

孩子拉着我的衣服,抱着我的腳,憤怒絕望中的孩子這時候絕不允許自己的媽媽離開,因爲媽媽的離開,意味着他被媽媽拋棄。我意識到這點,也不再勉強自己一個人去安靜。

也許是因爲我提出要安靜,我自己的情緒也變得緩和起來。我抱起孩子,坐在那裏,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內在傷痛經由孩子的行爲而喚起。孩子在我懷裏依舊哭泣,試圖再打我,但我也感覺到了他在控制自己的行爲。我告訴孩子,我真的很討厭被人打,然後說了一點別人打我的時候,我心裏的感受,我說的比較表淺。

我不想說內在比較深沉的一些感受,害怕會引發孩子的恐懼。我有些顧慮,是因爲我認爲如果我把我內在最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孩子承受不住,或者他會去承擔我的痛苦。我不想這樣子,我知道,這些痛苦只有自己才能自我療愈。(我現在依舊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顧慮。)

過了好幾分鐘,大概五、六分鐘或10來分鐘,我感覺自己又可以像個空的容器一樣(是我內心真的有這種空的感覺),去接納孩子,傾聽孩子了。孩子還在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可能感覺到我的態度變了,他開始大聲哭起來,嘴裏不停的重複着:“快去買那,快去買那”(這句話,整個晚上估計重複了一兩百次)。

我去反饋他,“真的好想吃那些零食,吃不到心裏急死了!”“媽媽不給你買零食,你心裏很生氣!”“想吃的零食吃不到,心裏很失望!”"真的好想馬上去買啊!”

我試圖進入孩子的感受,並把它說出來,但似乎見不到什麼效果。不過我心裏非常清楚自己的堅持:“媽媽今天不同意給你買零食!”每過一小會兒,我就回饋孩子一次,但孩子只是說“快去買那”,可見這些反饋都不是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我注意到孩子瞄了下,掉在地上的鬧鐘,然後說:“快去買那,都八點半了,快要來不及了!”(當時,我還奇怪,孩子怎麼看得懂鬧鐘)

我堅持告訴孩子:“今天媽媽不買零食!”孩子繼續哭啊,喊啊,過了一會而說:“你不給我買,我叫爺爺奶奶給我買!”我說:“媽媽不會同意爺爺奶奶給你買零食!”

孩子離開我的懷裏,去找爺爺奶奶,我沒有攔着他,他到了樓梯口,在那裏停住裏,猶豫了一會兒,又回來了,坐到我的懷裏繼續哭,嘴裏說着“快去買那,快去買那!”我說“真的好想吃啊,真的好想吃啊!” 過了幾分鐘,又說要去找爺爺奶奶,去了樓梯口,在那裏猶豫了一會兒,又回到我壞裏。

然後慢慢得,哭聲也變弱了,這時候,他提出要喝水,但是一定要我抱着,我帶他去倒水喝,看到了一隻黃瓜,問他要不要吃黃瓜,孩子回答:“要”。當孩子回答要的時候,我知道孩子已經跟我重新產生了連接,不再是一直呆在自己的情緒裏。喝了幾口水後,我把孩子放到牀上,他自己就躺了下去,心情看起來還是很低落。

我對他說:“吃不到零食,心裏很委屈!”估計是聽到“委屈”這個一詞,孩子“哇”的一聲又哭了,聽那哭聲,那真的是委屈的哭着。哭了半分鐘,提出要看書了,就是繪本。我說,那我們來看花格子大象吧。

我拿出花格子大象的繪本,等他過來一起看,看他還是沒有心情,我說“你心裏還是覺得很委屈!”孩子又“哇”的一聲委屈的哭了。大概哭了半分鐘,我開始講花格子大象的故事,孩子被吸引了過來,我們就一起看了,看到書裏搞笑的部分,開始哈哈大笑起來。

看好了一本,他說自己要吃黃瓜了,我找來削刀想要幫他削,但是我驚喜的聽到孩子說:“媽媽,我自己來削吧!”他以前從來沒有用削刀削過水果(孩子不到5週歲),我把削刀遞給孩子,然後他一邊削,一邊說:媽媽,這些皮留着給你做環保酵素吧!”因爲我最近在嘗試做環保酵素,需要一些瓜果皮,沒想到孩子記在心裏,現在還主動提出保留好這些材料,當時心裏非常的感動。

洗澡時間到了,孩子問我:“媽媽,我今天要不要洗澡?”我說:“你不想洗澡!”(從以往的經驗,我很快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孩子:“恩(是的),媽媽,我今天要不要洗澡?”我說:“想不想洗澡,你自己決定,不過,如果你不洗澡,睡覺的時候你挨着我,黏糊糊的我很難受。”(之前,很多次,我告訴過孩子,夏天,兩個人皮膚黏糊糊的挨着,我很難受,我不喜歡這樣)孩子考慮了幾秒鐘,那好吧,我洗澡。

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讓我給他講小時候的故事,老孃前幾個月的時候,已經把我小時候能想到的故事,都講了。不過,孩子每次有完沒完的讓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我還真能從記憶裏重拾一些新的零碎。我給他講了我小時候,大年二十四拜竈神的故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孩子在一年當中,那一天能吃到最多零食的幸福的故事。

第二天早上醒來,孩子一開口就提出要去買零食,他要的零食是:山楂,涼粉,和一瓶礦泉水。我還是堅持告訴孩子,早上我不買零食,並對孩子說,媽媽不反對孩子吃零食,媽媽小時候也很想吃零食,吃到零食覺得特別的幸福,可是,媽媽不想孩子吃零食影響到吃飯的胃口,還有,零食好吃,但是吃多了,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說,那我們買過來,晚上吃。

我說:"好,晚上吃了晚飯後,過了一會兒吃,都沒有問題!”然後我想到,孩子這麼想吃,就說“礦泉水,可以帶到幼兒園當水喝(平時是,自己帶水壺裝水喝)”孩子反對了我的建議。然後我想了想,山楂是不會影響食慾的,還會促進食慾,就說:“山楂,幼兒園放學了可以先吃些。”孩子想了想說:“那我就先吃一個!”

帶孩子到商店門口,發現店門還沒有開,孩子問我:“媽媽,現在幾點鐘了?”我說:“不到7點半!”我本來想馬上給出建議說,既然店門還沒有開,那就晚上來買吧。好在我讓自己閉嘴,我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我和孩子在那裏停了一會兒,其實,我是給孩子時間思考,決定,既然門關着,買不了,那要怎麼辦!感謝我明智的等待,十幾秒鐘後,孩子說:“媽媽,那我們晚上過來買吧,或者你買了,留着晚上吃!”我說:“好,那我買了,留着晚上吃!”然後,我帶着孩子吃了早餐,送他到幼兒園!(孩子自己決定,還是父母給孩子做決定所帶給孩子的內在力量天然之別)

現在,我來梳理下這件事情,孩子因爲吃不到零食,產生激烈情緒,情緒穩定,最後得出解決辦法的過程。雖然,我力求仔細描述,但是,真的只有當事人知道箇中的感受。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傾聽,我有了情緒,發送我—信息,最後找到共贏的方法。

孩子在自己的情緒得到表達後,被接納後,我感覺到他心裏的某個層面馬上成長了,所帶出的行爲是:主動削黃瓜皮,主動考慮我的需求,也就是主動幫我留着黃瓜皮給我做酵素,那是我的需要。最後找到的解決辦法,是我們都可以接受的,這就是一個共贏的辦法!當然,我做的並不完美,我因爲自己的內在情緒被促發,而打了孩子。以及,自己內在依然有很多的糾結,我處理的到底對還是不對。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心裏有了情緒,這是自然的。情緒沒有對錯,不管是悲傷,生氣,害怕,恐懼,嫉妒,羞恥都需要被接納。情緒是流動的,它流經自己的身體,如果是被接納的,就是允許它流動,他會從身體流走,不會卡在心裏。(孩子的情緒得到接納後,他變得非常合作有同理心)。

如果情緒不被接納,那就是不允許他流經身體,那麼就卡在心裏,如果以後外在的一些行爲,言語觸發了這個情緒,他會從心裏重新出來,想要重新被接納,重新流動。(譬如我因爲孩子打了我,觸發了我之前留在心底的情緒)。

但是,不是孩子所有行爲都被允許的。我不允許孩子打我,在那個時刻我不允許孩子吃再次零食。所以我陪伴孩子,讓孩子的情緒流動,但我也有自己的需求,所以我不贊同他所有的行爲。這就是我理解的愛與規則。

但即使是我明白了什麼是愛與規則,也不是我次次都把握了一個完美的度。很多時候,我做不到接納孩子,只因爲我本身陷入了一些麻煩,困難,無助中。我給孩子立規則,反而是我經常違反規則,好在自己經常,覺察,反思,去接納這樣的自己。

我想告訴孩子:媽媽,不是完美的,我做不到事事都能滿足你,我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是我還是打了你,其實打了你,媽媽的內心非常的羞恥。

甚至,我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感覺到,我只有經由接納那個打了你而感覺非常羞恥的自己,生命纔會變的更加完整。不過,無論我怎樣對你,你都無條件的接納了我,我看到了,你對我無條件的愛。你的愛一直是我成長的的動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