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點空間,讓孩子學會學習

本文已影響2.76W人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從以往的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上來看,我們時常會發現許多學生會無精打采,無所事事,甚至昏昏欲睡。這顯然達不到我們教學的目的。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的效果要比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要好得多。

給一點空間,讓孩子學會學習

  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書

讀是發展語言的一種最經常的重要手段。讓孩子們多讀,目的是把規範的語言模塊整體地儲藏到孩子頭腦中去。海外的孩子在學中文,說中文時,經常會有着不知怎樣用中文去表達的問題,這就表明了孩子在學的時候,缺少“讀”。一個人語言的發展要不斷吸收規範的語言圖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語言結構。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與語言多次面對面地進行接觸,讓他們在這種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感知語言,積累語言,走進語言。讀着讀着,一部分語言現象在孩子頭腦中積累下來,一旦用時會自然涌上心頭。讓孩子學會多讀,同時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有着極大的幫助。

  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問

學貴有疑,讀而能問,這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進而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在自讀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比如學《撈鐵牛》時孩子看到題目很自然會想出很多問題,爲什麼撈?怎麼撈?誰去撈?孩子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他已思考過,並且有着解開疑問的慾望。

  讓學生學會自己說話

海外的孩子缺少說中文的機會,在課堂上,老師要結合教材,着力發掘學生說的材料,創設說話的氛圍,充分賦予孩子說的權力,讓孩子想說就說,人人蔘與。在每次的課上,我都會用前十五分鐘的時間,進行說話訓練。比如教學《狐狸和烏鴉》,教師先讓學生看課文插圖,富有兒童情趣的畫面立即點燃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有的說烏鴉在樹上唱歌,有的說狐狸想吃烏鴉嘴裏的肉,正在想辦法,有的說狐狸想聽烏鴉唱歌。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慾望即刻被調動起來,就爲本課的口語交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創設孩子與書本的對話

在課堂中,學完了課文,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讓孩子自己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如教學《孔融讓梨》,在課文上完後,老師問學生:“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爲什麼?”然後指導學生按文中的句式說一說,這樣一來,不僅讓每個學生做到了開口,而且也能讓他們懂得爲人處事的道理,在無形中又滲透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教學完《龜兔賽跑》後,老師留給學生一個問題:龜兔賽跑,兔子輸了,但是很不服氣,於是它又和烏龜進行一次賽跑。你想結果變成了什麼?”先讓孩子自由說一說,再歸結起來。通過學生間的你一句,我一句,互補的形式讓學生馳騁想象,既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又給了學生一個開口說話的好機會。

  創設孩子與老師的對話

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間,老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實現與孩子的溝通。老師應儘量去創設和孩子交流的機會。比如:在課下主動地和孩子聊天。“你們新年去哪裏玩了?”。“老師,我們新年去某某地玩了,我們還爬山了呢”,“老師,我新年去上海了,可好玩了,就是太冷”……孩子們天真可愛,他們原本就有着想和老師交流的慾望,只是有點害羞。老師這樣一做,即拉近了和孩子間的關係,又給予孩子開口說得機會。如此一來,課堂氣氛也就顯得異常活躍。孩子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在表達中得到發展與提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