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

本文已影響1.98W人 

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

之前和幾位朋友喝茶,其中一個30多的職場精英嘆着氣講他現在對事業對生活的迷茫,有人聽後問,“如果現在沒有任何顧慮,也沒有什麼經濟壓力,你最想做什麼?”

他託着腮幫子想了半天,直到最後散場,也沒想到。

不得不承認,整天說着“忙、很忙、非常忙”的我們某一天突然可以停下來時,反而變得茫然了,好像除了逛街、唱K、泡吧、跟團旅行…再也想不出來還能玩點什麼,乾點什麼了。

玩,原本是我們的天性,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卻慢慢喪失了玩的興致,丟掉了玩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覺得,之前火遍大江南北的“你幸福嗎?”提問太早,應該先問:“你會玩嗎?”。而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不會玩的“基因”正影響着我們的孩子。例如我們誇一個小孩,一般都會說,“他很愛看書,很聰明,一點都不貪玩…”,而批評一個小孩卻會說,“他太淘氣了,就知道玩!”好像“玩”永遠站在“學”和“好”的對立面。

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 第2張

誠然,我們這代年輕父母和以往相比已經好很多了,大多允許並希望孩子玩,但大部分只是因爲希望玩能帶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未真正深悟玩帶給孩子巨大的影響和意義,而且這種開明的態度一般只停留在小學之前,隨着學業的慢慢加重,一旦把“學”和“玩”放在一起取捨時,“學”的優先級總是更高的。可實際上,“玩”不僅僅只是生活的調味劑,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和其他能力一樣需要重視和學習,而不應該處於可有可無的位置。我們之所以那麼怕孩子“玩”,是因爲我們自己不太會玩,所以不懂玩的精髓,也褻瀆了玩和學的關係。

也許你不知道,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叫“玩學”,在最專業的玩學家看來,玩是人的普遍性的行爲,是一種情感宣泄,是對生活或工作中各種事物的模仿,是一種心理滿足,是人類認識一切客觀事物及其發明創造的前提條件。

所以我一直在想,這麼高大上的“玩”爲什麼會被大家放在各項“正事”之後,放到“有時間再說…”,也帶着疑問問過許多人,大致原因是大家認爲:玩阻礙了學,而學才能爲孩子帶來更好的成績,更好的學業,更好的工作及未來。可是,我最近看到很多輿論都在提倡大家做一個有趣的人,的確,看看自己身邊,那些有趣的老闆,有趣的同事,有趣的老師,有趣的朋友真真是更有人緣,你和他聊天,他說個文字遊戲,讓你覺得他好有意思,好想一直聊下去;一桌朋友呆呆的坐着吃飯,他建議玩個小遊戲,氣氛立馬變得愉快活躍;你宅在家無聊得想發瘋,他可以組織個自駕遊,讓你一下子就感覺心情像在飛…而仔細分析一下這些有趣的人,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會玩!

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 第3張

這個道理在孩子的世界裏也是一樣一樣的,會玩的小孩(不是隻會玩的小孩)總是更有號召力,更受小夥伴們青睞,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小時候的“江湖地位”都是靠玩出來的,我那會兒身體壯,什麼爬樹爬竹竿都很在行,玩拍拍紙也是年級高手,所以在還沒開始以成績論高下的年代就成了孩子王,還莫名其妙被封爲班長,可想那時自信心那個被捧得呀!

此外,玩真的不能像學一樣給孩子未來嗎?某日,與一位海歸同學論將來什麼能力最重要,他調侃中帶着認真地說:“玩!”,然後認真的分析道,“如今文化創意產業風起雲涌,什麼廣告、收藏、手工藝品、時尚設計、電影…都越來越豐富多彩,未來我們需要更多有創意的生活環境,所以無論從生產還是消費角度來說,未來的生活都孕育在‘玩’中。”這讓我想起了近幾年的大火的動漫、遊戲等產業以及高級“玩家”的流行,誰說玩不是一種不可低估的消費能力呢?今天的玩家,說不定就是明天的贏家!

好了,是時候談談“玩”和“學”的關係了。

席慕蓉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裏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幹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爲,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龍應臺說她很欣賞沈從文,覺得他的文學魅力來自他小時的逃學經歷——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這給他呈現的是人生百態。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遠超過課堂裏的背誦。

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 第4張

她們的話都在表達——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首先,不學怎麼玩呢?不管和大家玩一個遊戲也好,自言自語過家家也罷,總要學習遊戲規則吧?總要思考和想象吧?特別是在集體遊戲中,不僅要學會如何溝通,如何融入團隊,也要學被人冷落時怎麼辦,被人欺負時怎麼辦,遊戲失敗時怎麼辦…

其次,在玩的過程中,你會爲了玩得更好而更深入地去學,比如我的一個小侄子喜歡玩魔方,先是能3分鐘拼出一面,然後能3分鐘拼出四面,現在又開始研究有六面的魔方了,有次我問他怎麼拼的,他嘰裏呱啦的給我講了一大堆我聽不懂的公式(請原諒我這個數學白癡…),很難說一個9歲的小孩如果不是超愛玩魔方,要多久才能一口氣背出那麼多數學公式。

最後,玩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因爲在玩中,孩子是愉悅而積極的,他願意探索和嘗試,會主動觀察和獨立思考,遇到問題也不會退縮,而會更努力的尋找解決方案,如果你去細看科學史,就會發現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在玩中產生的。

玩,本身就是學,而且是最高階的學 第5張

咳咳…講個真實的故事,荷蘭的列文虎克本來是個看大門的,但他很喜歡玩鏡片,沒事就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鏡,用來看細微的東西,或者閱讀字很小的書籍。某天他突發奇想,如果把幾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於是,Duang,顯微鏡誕生了,他因此得到無上榮耀,連當時最牛的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

不僅如此,瓦特、愛迪生、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在歷史上閃閃發光的大人物都坦言過自己在玩中受益頗多,也激發了他們發明和創造的靈感。連馬雲都忍不住在前段時間的演講中說到,“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很多畫家是玩出來的,很多運動員是玩出來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來的…

實際上,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經常分享的美國教育實踐或教學方法受到大家的熱捧,很多家長前仆後繼要送小孩子出國留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他們教育的精髓是把“學”巧妙地隱藏在“玩”裏。

被譽爲“玩學理論第一人”的著名德國思想家弗瑞德里希· 席勒說,“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其實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得承認,玩是一種能力,它不僅讓人快樂,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人緣,更棒的創意,更積極的生活。所以,我們不僅要給予孩子玩的自由,還要教他如何玩得更好,更要陪他一起享受玩的無窮樂趣,讓孩子在玩中找到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逃媽碎碎念:看完這篇文章,有沒有讓你更加開懷擁抱孩子“玩”這件事兒呢?可是,我們心裏也許還有疑惑——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的心態和狀態下更好地學呢?咳咳…這又是另一個大課題呢,我們下次再來分享,當然,我能想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哦,所以,睿智又萬能的同學們趕緊來出出主意,通過寫留言和大家分享下你們是如何讓孩子在玩兒中學,在學中玩兒的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