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手能力差?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2.01W人 

實際上,中國的父母,也越來越關注孩子的動手能力,家裏堆滿了玩具,就是希望孩子通過動手,玩出聰明。

孩子動手能力差?怎麼辦!

在中美家庭比較中,發現對“動手”的理解,也有許多差別,我們可以來看看。

孩子動手能力差?怎麼辦! 第2張

動手做什麼?

我們統計一下中國父母給孩子準備的動手工作清單,會發現:玩具排在首位,其次是看書,第三是帶出去玩。

在美國父母給孩子的動手清單中,則會發現:日常生活自理排在首位,其次是玩具,第三是閱讀。

中國父母包攬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飲食,從菜市場買菜、洗菜、烹飪、端上桌、餵飯、給孩子擦嘴、收拾碗筷,整個流程,都是大人在忙,不僅孩子沒有參與進來,甚至孩子本身自己該做的,有時也被代勞。

有些父母認爲,做這些家務事,沒有出息;玩玩具,玩出智力,纔有出息;多讀書,有知識,就有出息;出去玩,長見識,也能出息。所以,自己忙不過來,請保姆,也不讓孩子參加家務事。

然而,在美國家庭裏,通常沒那麼忙。一歲的孩子,自己能夠吃飯了;兩歲的孩子,自己揹着書包去學校;三歲的孩子,能幫父母分擔許多家務事,澆花、喂寵物、洗襪子、擦桌子;上幼兒園後,日常生活已經完全自理。

美國蒙臺梭利老師曾說:相對於父母買的玩具,孩子更喜歡參與家庭的生活,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是很樂意於做事的。這派生的結果是:

1、幹家務活,是“日常生活聯繫“,培養孩子生活知識、鍛鍊精細動手最好的方式;

2、能夠自我照顧,就不依賴,獨立性增強,人格就會獨立;

3、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孩子的許多藝術修養、創造力,都是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

4、生活是家庭關係的紐帶,會促進親子溝通與協作,讓家庭關係更好親密。

我們在街頭看到,一位兩歲的孩子,原本可以走路,卻還坐在嬰兒車裏,由大人幸福地推着;一位四歲的孩子,原本自己可以背書包,卻由老人高興地揹着,跟在孩子後面。這在大人眼裏,是幸福的畫面,而從孩子角度,卻是那麼可悲。

孩子動手能力差?怎麼辦! 第3張

如何提供教玩具?

中國父母多數有這樣的經歷:去玩具店,問售貨員:“我的孩子2歲了,該玩什麼?”售貨員指着貨價上的玩具:“這就是適合0-3歲的,買這個好。”

每件玩具標着寬泛的年齡段,而售貨員也不懂孩子該玩什麼;結果是,哪件玩具在貨架上顯眼的,往往購買率就高,而買回家,多數是孩子不愛玩,因爲,這不適應孩子的年齡與興趣。於是,錢打了水漂,家裏還多了雜物。

蒙臺梭利把孩子玩的,稱爲“工作材料”,實際上,生活中的許多物品,都可以成爲工作材料,甚至不用花錢。

8個月大的孩子,喜歡抓起東西,然後往地上扔,只要給他小手適合抓的物品,這就是很好的材料;1歲大的孩子喜歡撕書,給他一本能撕破的書,而又是你捨得的,這就是很好的材料,如果你給他一本撕不怕的布書,那你沒懂得孩子;1歲4個月,孩子喜歡撿地上的垃圾,那是處於細節觀察敏感期,你提供一些乾淨安全的碎東西,讓他撿,這也是不錯的材料;哪怕是家裏的米,都是很好的材料,孩子可以用手抓米、用兩個小碗倒米,用小勺子舀米,他的精細動作都能得到練習。

如果你觀察,讓孩子在家裏自由地選擇工作,你會發現,他實際上忙個不停,什麼東西,都可以成爲他的材料;因此,觀察孩子,跟隨着孩子的興趣,給他準備需要的材料,這樣,孩子的興趣就會被激發,迸發出超強的學習力。

對於孩子,材料沒有貴賤之分,只有是否滿足他的需要。因此,孩子的家庭早教就變簡單了,父母做爲觀察者,觀察孩子喜歡做什麼,就給他準備什麼材料;這不用道聽途說了、也不用閉門揣摩,少費許多神。

自然,玩具也少不了,買的方法是,少看廣告,少看說明書,帶孩子去,讓孩子自己挑,只要孩子才清楚自己的需求。

孩子動手能力差?怎麼辦! 第4張

讓孩子自己動手

中國父母喜歡規劃孩子,爲孩子的每件事,都設定目標,所以,孩子在成長的經歷中,總是覺得是爲父母在活,而唯獨沒有爲自己活過;孩子表現的叛逆,實際上是他內心的掙扎。

當孩子處於叛逆狀態,父母想出很多招術,誘導或鎮壓,讓孩子順從,繼續在大人的控制之中逆來順受。

社會把孩子的累,歸咎於過早的學習,卻不去正視,這種累,是孩子不希望按大人的要求去學習所致,而並非是孩子不愛學習。

從出生開始,孩子就是偉大的學習者,除了睡覺,他一刻不停地忙碌,他看什麼、聽什麼、做什麼、思索什麼,都是在學習,從來沒有停止過。

有些大人認爲孩子小學前不需要學習、甚至有些教育工作也有這樣的觀念,這是對孩子的學習不瞭解所致。

孩子產生學習的狀態,是在大人放手的情形,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度,來完成學習。

當你買了玩具,想好了幾種教法,然後擰住孩子,讓他聽你教誨,你可能獲得的,只是孩子的拒絕;然而,哪天孩子出於自己的興趣,找到了這件玩具,不用你說,他玩得就很專注,而且玩出的花樣,遠遠超出你的預期。

我看到一位兩歲的孩子,埋頭操作插座圓柱體,抓住抓柄,把圓柱體一個一個放到插穴中;做錯了,再重來一遍,壓根沒想到找大人幫忙。對於這個年齡,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是,在自主的環境裏,孩子不被幹擾,他全神貫注,不斷思考與嘗試,處於極佳的學習狀態。

他學習到了什麼?他三指捏得到的練習,手眼協調能力得以發展,爲拿勺子吃飯、寫字作了前準備;他的觀察、分析與判斷能力,得到了練習;他把1到10的認知,以大小遞增的視覺感知作爲前準備,打下了數學基礎;他練習了糾錯,當錯誤發生,通過反覆觀察與嘗試,自己解決了問題,獲得了內心的滿足。

孩子“學”與“不學”,取決於爲自己,還是爲別人;我們家庭、還是幼兒園,多數沒有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把孩子當成大人的產品在揉捏造作,這樣專制的“學習”,孩子自然想逃離。

當孩子逃離的時候,消極的大人,會說:“孩子太小,沒必要讓他學習!”;堅持的父母,會說:“孩子專注力不夠,要磨練他的專注力!”

無論是放棄,還是鍥爾不捨,都不是明智的方法;而明智的父母,懂得向孩子放權,讓他擁有爲自己生活的權利,讓他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學習。

這樣的孩子,沒有因爲自由而散漫,而是沒有負擔地投入學習之中,養成了更好的學習習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