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煩人時,居然有這樣一種不發火、不打罵的溝通方法!

本文已影響1.53W人 

實踐篇:用“我—信息”表達真實的自己

當孩子處於問題的中心,我們用積極傾聽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從而激發出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當父母處於問題中心時,又該如何處理?

>>>>

什麼是“父母處於問題中心”?

一種聲音:是的,我總是處在問題中心。小時候我的父母對我管教太嚴了,以至於我不喜歡他們,總是和他們衝突不斷,所以我特別希望對自己的孩子寬鬆點,這樣他就不會不喜歡我。爲了孩子,我要做好父母,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不過現在我現在發現一個問題:我太累了,而且孩子好像根本不感激我所做的一切。

另一種聲音:我怎麼可能處於問題中心、是那個要解決問題的人?明明是孩子不聽話惹我生氣的啊!他纔是問題中心好不好?!

戈登博士指出:(面對第一種聲音)父母也是有需求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也有權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快樂和滿足,他們不應把孩子擺在家庭的首位;

(面對第二種聲音)很多父母最開始很難理解問題歸屬的概念,因爲他們過於習慣用“問題孩子”這個詞進行思考,從而把問題鎖定在了孩子身上,而不是父母自己身上。當父母開始感到自己內心的不接受感,並且開始產生煩惱、挫折和怨恨感時,這說明孩子的行爲都實際上或潛在地威脅到了父母合理滿足他們的需求,如:

爸爸下班回家想放鬆一下,但孩子要他陪玩;

孩子把顏料塗到腳上到處踩,媽媽不想再擦一次地板;

在讀完一個故事之後看,孩子要求再讀一個,又一個

……

這時,父母往往會扔出兩種武器把親子溝通的小船炸得粉碎:

第一種武器,“送出一個解決方案”——不等待孩子做出主動體諒的行爲,而是告訴他應該怎樣做:

你就不能找鄰居小朋友玩會兒?或者先玩會兒家裏的玩具?

你要是不出來把這裏收拾乾淨,你會後悔的!

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

用過的東西要收拾好!

這些口頭回應將你的解決方案傳達給了孩子——事情必須由你來定調子,由你來掌控。所以孩子會感到被拒絕、被壓抑、被控制,他們會丟臉!這樣一來,孩子必定會對父母進行抵抗或一方爲和敵意的態度進行迴應。這樣的方法加劇了孩子的反抗情緒,家長和孩子之間總是火星四濺、戰旗飄揚。

當孩子煩人時,居然有這樣一種不發火、不打罵的溝通方法!

第二種武器,“送出一個拒絕信息”:

你會不會看臉色啊,爸爸都累成這樣了還讓爸爸陪着玩;

你應該更懂事的,媽媽擦地很辛苦的;

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啊!好孩子可不會這樣做!

你是想看着怎樣能把我惹急眼是吧?

這些信息排斥孩子的性格、粉碎他的自尊,強調他的不足,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是壞孩子、無用、懶惰、不體諒別人、無能……由於童年時期形成的不良的自我概念可能被帶進成年時期,因此“拒絕信息”會對一個人帶來終生無法消除的障礙。

>>>>

怎麼破?

我們做個小小的研究,往回看看上面的話,不管形式還是本質上,給出的都是“你”開頭的信息?你不好、我告訴你,你該怎麼做等等。

敲着鍵盤的時候,我腦袋中出現一個人高高在上、用一隻手指指着我的畫面,滿嘴都是“你該這樣該那樣”,我覺得自己被無視被評價了,很不舒服(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這樣)。

所以戈登博士提出了要用“我—信息”。用兩個圖很明確地就能看出兩者的區別:

當孩子煩人時,居然有這樣一種不發火、不打罵的溝通方法! 第2張

當孩子煩人時,居然有這樣一種不發火、不打罵的溝通方法! 第3張

“我—信息”秉承了戈登博士提到的要做真實父母的理念:這就是我,此時此刻,當下的真實感受!

這個“真實”其實不是輕易能看到的,需要我們去反思。因爲我們往往會被負面情緒吞沒,以至於真正的自己只能在洪荒中沉浮、呼救。

一個媽媽總是對女兒發脾氣,後來發現原來真正的原因是女兒的出生讓她不能上研究所去當老師,她有深深的遺憾,她的憤怒其實是種怨恨,因爲她對中斷自己職業計劃感到失望;

一個父親提到他的女兒在公共場合總是很膽怯,於是他總是教訓女兒。後來意識到他真正擔心的是別人看到女兒和其他人打招呼聲音很小會認爲是他管教太嚴所致,他對女兒的憤怒真正原因是害怕自己不被人接納,後來他改變了這種看法,他的女兒也變得不那麼緊張。

瞭解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就可以在處於問題中心時發送完整的“我—信息”:

1、 對不可接受行爲的一個描述;

2、 父母的感受;

3、 這個行爲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

即“行爲+感受+影響”。

如何描述不可接受行爲?

孩子做了什麼令你煩惱,而不是你對這種行爲所貼的標籤。對比下面兩項就很清楚:

貼標籤或評價

描述行爲

你要晚回也不打電話回來說一聲,真是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你沒有按時回來,也沒有打電話說你要晚回來……

父母對這種行爲的感受

“當你沒有按時回來,又沒有打電話說你要晚回來的時候,我會擔心的……”

這種行爲對父母產生的影響

通常,一種實際而具體的影響是某種讓你耗費錢財、時間、額外的工作或引起不便的東西;它可能使你無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情,或是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體上受到傷害、使你疲倦、疼痛或不適。

“當你沒有按時回來,又沒有打電話說你要晚回來的時候,我很擔心,以至於我在牀上翻來覆去不敢睡着。”

“剛纔你在沒有人看着的情況下爬到了窗臺上,這讓我很緊張,我擔心你會掉下來受傷,這樣我就不能在做飯的時候單獨把你留在客廳裏了。”

當孩子煩人時,居然有這樣一種不發火、不打罵的溝通方法! 第4張

爲什麼要告訴孩子產生的影響?很簡單,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隨意改變自己正“享受”的行爲。

有意思的是,很多父母在說出產生影響這點上卡殼了:因爲他們發現其實孩子的行爲並沒有對他們帶來什麼實際的影響,或者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你在地上爬,我很擔心你會把衣服弄髒,弄髒了我要洗……嗯,不過他即使沒在地上爬我不是每天都要給他洗衣服嗎,看來這好像不是什麼大事……”

借用一個媽媽的話打個結:“我—信息”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幫助我認識到我對待孩子是多麼專制!當我試圖說出完整的3個部分時,我就需要解釋孩子的行爲到底對我有什麼影響。我發現——好吧,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理由!如果我說:“我真的忍不了你們弄出這麼大的聲音!因爲……”我突然發現,我其實並沒有被幹擾到。我就問自己:“我爲何會這麼煩惱?”所以,我現在已經養成習慣了,如果我想不出他們的行爲對我有什麼影響,我就對孩子說:“哦,沒事了。”因爲本來就是我太專制了。我發現,多數時間我都找不到理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