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孤僻的因素 老師家長該怎麼做

本文已影響2.63W人 

小凡入園兩個半月了,還是對幼兒園環境不適應,極爲害怕,行爲孤僻,情緒焦慮。

常將布娃娃等玩物作爲母親的替代物,整天抱着不放,抱着睡覺,怕它離去。

躲避人羣或生人,不合羣,在小朋友的集體活動中常待在一旁觀看,對其他同伴的友好表示反應淡漠。

言語少,與老師交流時多用手勢,用動作表達“是”與“不是”,對旁人的詢問不理睬,語言發育遲緩。

自卑膽小,自信心不強,特別在意老師的批評和同伴的譏笑,常常哭泣。

小凡的這些退縮行爲表現雖還不能稱爲心理疾病症,但的確反映出兒童在早期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偏常現象。

如不及時關注,及時矯治,會給其成年後的社會行爲與心理狀態帶來嚴重影響。

兒童退縮是指兒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得過分膽怯、孤獨,不敢、不願去陌生環境,不願與小朋友一起玩,寧願自己待在家裏玩,等等。

我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中提出的相應分類術語是兒童社交敏感性障礙,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的恐懼、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爲達到異常程度,多見於5~7歲的兒童。

兒童退縮的原因

一個正常兒童突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或遇到驚嚇恐怖的情景,出現少動、發呆、退縮等行爲表現,這是兒童正常的適應性反應。

隨着時間的推移兒童會逐漸適應所處的環境,並在做遊戲等活動中主動發展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但是,有退縮行爲的兒童卻很難適應新環境。

兒童是在與人交往中發育成長的,他們的行爲習慣、情緒性格的發展都是通過社會的各種渠道如親子、同伴關係來傳遞的。

童年時代的退縮行爲如果不注意防治,不僅有可能延續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響到兒童成年後的社交行爲、職業選擇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親子間的依戀與分離焦慮是兒童早期社會性發展的中心內容。

如果依戀未能形成,且焦慮體驗過多,就會逐步發生一系列社會性退縮行爲。

兒童的社會性退縮有其生物、心理與社會的原因,如先天體弱多病、性格內向、早期不良生活經歷、電視等傳播媒介的負面影響,以及現代社會人際淡漠的不良作用等。

其中,父母與教師的不良教養方式影響最大。

家庭因素

現代社會的發展導致家庭的穩定性下降,父母離異,非婚生兒童、單親兒童大量增加,孩子成了犧牲品。

如果在早期不能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投下親情淡漠的陰影,產生對人與社會的偏見。

有的家長整天把孩子關在家中,讓他們獨自玩耍,不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交往。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過分地照顧與遷就,使孩子難以適應新的環境,以致採取逃避的方式。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關心,拒絕限制多,期望、要求高,家庭氣氛緊張。

有的父母對獨生子女過分保護與放縱,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包辦一切生活事務,使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依賴性強,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一點點委屈和挫折,不被同伴接納,在人際交往中屢屢失敗。

孩子膽小孤僻的因素 老師家長該怎麼做


學校因素

許多兒童在家尚能和父母愉快相處,但到幼兒園和學校就表現得過分退縮,其中原因,與教師的懲罰有關。

“好的懲罰”應該有針對性,比如對一個好動、外向的兒童,進行適當的批評也許是可行的;

但對一個性格內向、敏感多疑的退縮兒童進行嚴厲批評,其負作用無疑會大於正作用,更會強化兒童的退縮行爲。

有人想方設法爲退縮兒童創造表現的機會,儘量讓其多發言,活動時儘量讓其處在活動的中心,但事與願違,這樣做往往會加重退縮兒童的焦慮情緒。

因爲退縮兒童只是希望自己成爲“普通”的小朋友,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明星”;希望成爲集體的普通成員,而不是“領隊”。

退縮兒童的教育矯治

對退縮兒童的教育矯治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家庭、幼兒園和學校等方方面面。

要滿足退縮兒童的心理需要,不僅要顧及他們物質生活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他們以愛心與信任。

比如,通過哺乳、與孩子一起玩耍、散步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依戀形成。

不少父母與孩子接觸少,或是把孩子丟給老一輩照看,這樣孩子依靠父母的需求不能及時滿足,會影響親子關係,爲孩子以後的社會性發展留下隱患。

給老師的建議

教師對剛入園、入學的兒童應富有愛心,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注意滿足他們的安全感和自尊心等需要。

比如,多用表揚的方法,說話親切和藹;對性格內向的兒童要耐心幫助、多加鼓勵,批評要慎重,使他們感到幼兒園、學校如同家裏,自在而愉快。

退縮兒童需要溫暖、友愛。

營造有民主氣氛的心理環境。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幼兒園和學校,都應努力創設健康的心理環境。

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對孩子不要溺愛,以免使孩子養成過大的依賴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懼不安,害怕與人接觸。

要鼓勵孩子從小熱愛集體,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培養開朗的性格。

要利用有利條件,有針對性地幫助退縮兒童建立自信心,培養獨立性。

比如,鼓勵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做壞都不要緊,經得起失敗與挫折,做勇敢的孩子,更好地適應不同環境。

家長應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讓孩子甩開處處依賴別人的“心理柺杖”,獨立行走。

要利用遊戲,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

如讓同伴之間相互自我介紹,通過“過家家”的遊戲進行一定的角色對話,師生一起跳團結舞,相互學習禮貌用語。家長也要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鄰居小朋友交往。

要及時肯定退縮兒童的每一點進步。

家長應對退縮兒童在社交中出現的合羣現象給予獎勵,逐漸增加他們的社會活動,克服退縮行爲。

經過多次社交實踐和家長的正確心理誘導,絕大多數有退縮行爲的兒童都可成爲性格開朗的人。

家校共育

家庭、幼兒園、學校要相互配合。退縮兒童的教育矯治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父母與教師的合作緊密與否。

如果幼兒園、學校要求一套,而家裏又是另一套,就會使孩子行爲多變,無所適從,即使施加再多的教育矯治,也是事倍功半。

比如,有的兒童退縮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關係不和、教養方式不當,這時,教師就應深入家庭,進行“家庭教育矯治”。

通過走訪改善家庭成員的認識結構和不良的相互作用方式,打破舊的“惡性循環”,消除退縮行爲的根本病因。

如果是教師方面的問題,也應通過家長會等形式,認真聽取家長的有關建議,不斷改進幼兒園和學校的工作,緩解退縮兒童的壓力。

對那些因精神、神經疾病導致行爲退縮的兒童,父母與教師要達成共識,儘早送其到專科醫院作進一步診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