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本文已影響1.85W人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不知不覺我國已經經過了四十年的改革了,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越來越富強的中國,這四十年的風風雨雨造就了今天的強大的中國。

手抄報一:改革開放的背景和意義


背景

1978年12月18日-22日,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它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繼往開來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淡化了“階級鬥爭爲綱”這個不適用於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2、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爲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30多年來,中國人民沿着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會議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經濟

經濟上,至1978年爲止,儘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鄧小平第三度上臺,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上,鄧小平的復出及其改革嘗試得到了民衆的熱烈擁護。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爲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誌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爲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着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1、對國內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劃爲綱,無法適應消費羣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2、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糧食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3、工農業生產與商品經營均爲強制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不得持有私有財產,一切勞動成就都會被均分,這導致生產者沒有興趣擴大生產,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只依靠“大鍋飯”過生活,喪失了發展經濟的動力。

意義

爲儘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爲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爲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髮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着巨大影響。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使黨和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2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3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4張

手抄報二:改革開放的形成過程和必經之路

形成過程

改革開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爲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爲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爲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政策形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爲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省經濟特區的決議,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爲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爲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瞭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瞭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80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啓動。

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爲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着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中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一個新局面。

必經之路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裏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在哪裏?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5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6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7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8張


手抄報三:改革開放大事記

1978-2015年,共37年。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權限,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爲“經濟特區”。

3、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4、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爲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中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啓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

6、1987年“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趙紫陽作《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四項基本原則爲立國之本,以改革開放爲強國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7、198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8、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作《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9、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10、1993年進行財稅體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4]

11、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12、1992、1994年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啓了改革的歷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態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爲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於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13、住房市場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爲以按勞分配爲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臺,開啓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標誌着中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於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中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於此文件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爲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

14、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5、1996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爲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次會議把鄧小平理論作爲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17、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19、2001年中國正式成爲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誌着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終於成爲世貿組織新成員。標誌着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於中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次會議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爲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21、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佈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佈,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中國實現21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3、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於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製爲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4、2004年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它適應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財產的保護範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有利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於調動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5、2005年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

26、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爲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

27、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啓動

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佈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佈啓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8、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

29、2007年《物權法》出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於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其內涵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9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10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11張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手抄報】改革開放40週年手抄報 改革開放四十年小報 第12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