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寶寶不是訓練出來的

本文已影響1.8W人 

有一段時間很流行美式育兒理念,在國內80後媽媽中盛行一時。我很早前看到過一篇文章,是一箇中國媽媽,在美國如何輕鬆帶寶寶的經歷。

有一段時間很流行美式育兒理念,在國內80後媽媽中盛行一時。我很早前看到過一篇文章,是一箇中國媽媽,在美國如何輕鬆帶寶寶的經歷。那時候我自己還沒有寶寶,對於帶寶寶還沒有太多的想法,所以看到文章中說得頭頭是道輕鬆帶寶寶的做法也很喜歡,當時就把那篇文章收藏好,想留着以後有寶寶了就按她的做法做。

那篇文章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哭聲免疫訓練,原文如下:絕招一如何讓小寶寶不哭,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纔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覆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纔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着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

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牀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前幾天整理空間的收藏文章時,我看到了這個帖子,又從頭到腳拜讀了一下,想想自己之前那種非此法不用的想法都覺得好笑,這麼不可理喻的帶娃方式竟然這麼盛行。這個帖子就現在,隨便一搜還是能搜出了,不知坑害了多少無辜的嬰兒,我是不是必須說點什麼!在自己還沒有寶寶之前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如今自己養育自己的寶寶,才覺得自己有資格去深究這樣的做法到底好不好?本人也沒有去過美國,不是很瞭解美國人是不是奉行這種做法。他們推崇的育兒理念是否這樣,當然,我今天寫這篇文章也不是爲了考究在遠在大洋彼岸的那個大陸上是不是在真實上演着這樣對待嬰兒的一幕。只是想批判一下這種做法,忽略了嬰兒心裏被滿足的需求。

快樂的寶寶不是訓練出來的

我們的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爲了滿足各種慾望的,他們要餓了要吃渴了要喝,尿了要擦,困了要睡,害怕了要抱,而這一切唯一表達方式就是哭,我們成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滿足她的各種慾望,餓了喂,困了哄,害怕了抱,給予眼神的交流和肢體上的觸摸。不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要求得到滿足了我們的寶寶纔可以健康成長。

其實一個健康的寶寶只要吃飽喝足,不睡覺的時候寶寶們還是很安靜的,喜歡自己躺在牀上咿咿呀呀地發着聲,啃着手指頭,很多小寶寶還是比較乖巧的。她不會無理取鬧而哭泣,當他想讓你抱而哭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抱一下,滿足他對安全需求的慾望。我們要知道嬰兒是一個很脆弱的個體,他從一個溫暖的世界突然來到一個冰冷對地方,嬰兒需要適應,他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適應的過程就是成人不斷給予的生理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滿足。在他短暫的嬰兒時期我們不必急於求成,他現在可以爲了讓你抱而哭泣,但終有一天她們會遠離你的懷抱。我們需要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寶寶,但那絕對不是訓練出來的,那是我們滿足了嬰兒各種需求之後才換來的快樂的寶寶。

嬰兒只是一個肉體,剛剛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有組織和有器官生命體,做的很多都是條件反射。但我覺得她們往往忽略了嬰兒同時也是一個心理胚胎。隨着肉體降臨到這個世界,最主要的是包藏在肉體中的精神胚胎。他就像一個癱瘓的病人一樣需要照顧,而不是各種訓練。嬰兒除了不舒服和肚子餓以外大部分時間是安靜的,而一哭大人就需要過來,看看需要什麼幫助,需要抱起來給予安撫,哪怕給予眼神的交流,用手觸摸給予一定的安全感,這纔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經過一段時間嬰兒纔會漸漸強壯,不再那麼嬌弱,只要照顧得當,合理滿足嬰兒抱的需求,纔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嬰兒就會有一個不斷被滿足而產生愉快的心情。那麼脆弱那麼可憐的小生命剛剛開始就得到那麼嚴酷的訓練,不敢保證長大之後心裏上會不會留下什麼陰影。嬰兒時期短暫得一瞬即逝,比起生命的長河這點時間真是太短了,需要成人呵護的時光也很短,照顧合理,嬰兒慢慢會長大,該會的就會了,該懂的就懂了,大人何必急於求成,把一個嬰兒培養的跟大人一樣訓練有素,急的是什麼呢!

我們養孩子就是一個培養我們耐心的過程,你有足夠的耐心孩子會給你不斷的驚喜,不用着急我們可以慢慢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