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你的眼裏,你的娃最優秀?

本文已影響1.86W人 

二十九歲的姑娘A,最近經歷了一場不忍吐槽的相親。

相親對象叫小C,在他媽媽嘴裏,小C能答應和A見面,簡直是A上輩子修來的福分:

“我兒子啊,985大學碩士學歷,大公司總監,長得一表人才,做人彬彬有禮,對女孩子是溫柔體貼又大方,從小就是學霸、校草,追他的小姑娘烏央烏央的,但我都不太看得上。”

然而,和小C吃了一頓飯後,A在給媽媽的電話裏,差點笑掉了大牙。

小C這個人,除了高學歷不假,學霸不假,但通過小C遞過來的名片,A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所謂的大公司,不過是一個三人組成的小公司。

其他兩個人,一個人是“董事長”,另一人是“總經理”;而所謂的“一表人才”,A實在看不出小C哪裏有一點稱得上帥。

長相姑且不說,都是爹媽給的,不應隨便攻擊,但“彬彬有禮,對女孩子溫柔體貼又大方”呢,就實在無力吐槽了。

點菜的時候,小C壓根沒問A喜歡吃什麼,甚至沒給A看一眼菜單,就叫來服務員,點了兩個菜,酸辣土豆絲、番茄炒蛋:“我媽說了,這兩個菜好吃營養又便宜。”

A愣了愣,尷尬地笑笑,想來這是一個勤儉節約的男孩子,也行。

接下來互報各自情況。

A剛說一句“我是初中英語老師”,還沒接下句,小C就開始講自己從小學英語的訣竅,大學考四六級的苦逼,畢業後複習考研英語的不易,說得唾沫四濺,末了還不忘加一句:

“這些經驗你可得和學生講講。還有啊,畢業了我才知道,原來小時候崇拜得不要不要的老師,都是曾經班裏的學渣,哈哈哈哈,我沒說你啊,別在意,哈哈哈哈”。

然後,就沒了然後。

雖然,A一開始就覺得小C媽媽的描述有點水分,但她依然被震得不輕,百思不得其解地和媽媽說:

“我就不明白了,這樣一個長相平庸、工作平庸,自大狂妄,一點也不照顧他人感受的男人,怎麼到了親媽嘴裏,就成了沒人配得上的香餑餑了?”

是啊,爲什麼再普通的孩子,都有個說自家娃天下第一的家長呢?

研究證明:

人類對某種作品投入勞動、付出努力,就會對作品產生愛戀;

付出越多、愛戀越深,繼而對作品估價過高,並相信別人也一樣看好作品;

如果付出巨大努力,仍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們就不會感到過多依戀。

這個原理放在父母身上,也成立。

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品,付出大量時間、金錢、精力、心血,甚至不惜以自己的事業前途來交換。

他們付出越多,對孩子的愛戀越深,“我孩子最棒”的執念也就越深。

關鍵還在於,父母們執着於此而不自知,還以爲別人也覺得他們的孩子天下最棒。

而如果父母的付出與努力不成正比,就會陷入失望——“我都做了這麼多,你爲什麼還是不爭氣?”

於是,我們對孩子的依戀減弱、怨懟增加,因愛生恨,相愛相殺。大多數影響深遠的親子關係裂痕,就出現在孩子成年早期。

怎麼辦?

時不時置之度外,以客觀眼光看待自己,做好“孩子可能是個普通人”的心理準備,努力該努力的,停止苛求不可能的。

爲什麼在你的眼裏,你的娃最優秀?

宜家效應:爲什麼自家孩子最特別?

我給孩子買過一個玩具櫃,從網上看起來鮮亮實用,到貨時卻是一大包木板、木棍和釘子。由於手頭沒有電動螺絲刀,我只好硬着頭皮,照着圖紙徒手擰螺絲。

然而,這個圖紙過於簡潔,店家發來的視頻又過於快速,我反覆看了好幾遍,才弄清楚從哪兒開始入手。加之習慣性手殘,我總是過了好幾步才發現之前裝錯了,結果只得拆掉返工。

就這樣,耗時一個多小時,手腕痠痛不已後,我終於裝好了那個紅色的玩具櫃。

雖然內心早已煩躁不已,但看到歷經痛苦後的“成功作品”,我的自豪立即打敗了焦躁:這可是我親手組裝的玩具櫃!

然後,我細細地將其擦乾淨,將孩子的玩具、書,分門別類放在玩具櫃附帶的筐中,還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拍了好幾張照片。

之後的幾天,我每每看到這個玩具櫃,再看看紅腫的手腕,都要邀功似地向孩子和先生炫耀一番。

然而,他們雖然嘴上誇我,但我並沒有感覺到,他們內心有如我一般高漲的自豪感。

說實話,這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櫃子,我既沒有參與設計,也沒有親自上色,只不過是按照教程,一步步擰螺絲而已。

這種自豪感,說不定你也有過。

而這種“對自己付出勞動的物品產生感情”的現象,就叫做“宜家效應”。

提出者是《怪誕行爲學》作者丹·艾瑞里(美國杜克大學的行爲經濟學教授)、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克·諾頓,和耶魯大學研究院丹尼爾·莫孔。

因爲宜家的很多傢俱,都需要親手組裝,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和汗水,就容易導致人們對其產生依戀和感情,他們就將此現象稱爲“宜家效應”。

我們對親手攪拌的蛋糕、親手填補的數字油畫,以及自己參與設計的包包、手機和汽車情有獨鍾,都有“宜家效應”在推波助瀾。

哪怕蛋糕味道普通,只需要簡單攪拌,數字油畫只需要按照指示填色,包包、手機、汽車並不需要我們親自動手生產,我們對這些“作品”,也依然感情深厚。

你對一樣物品、人物付出了心血,你就會對其心生感情,哪怕它/他自身毫無亮點。

我們總是興沖沖在朋友圈曬孩子,最終卻失望地發現,除了寥寥幾個贊以外,既沒人誇你孩子可愛,也沒人贊你孩子聰明。

你可能會想:我的孩子這麼漂亮,每一個動作都透着機靈勁兒,每一個眼神都散發着智慧的光芒,怎麼就沒人看得見呢?

很可能,你想多了,也許你只是陷入“宜家效應”無法自拔而已。

另外,奉勸那些熱愛給女朋友手工DIY禮物的直男們,如果你的禮物不能達到驚爲天人的地步,還是要謹慎選擇DIY。

因爲,也許你認爲獨一無二的“精美禮品”,在女朋友眼裏,只是一個粗糙普通的組裝品而已。

還是那句話,“宜家效應”有毒,且吸且謹慎。

爲什麼在你的眼裏,你的娃最優秀? 第2張

癡迷的愛戀,建立在“有所回報”的基礎上

我們熱衷於顯擺自己做的蛋糕、自己織的醜醜的圍巾,還有毫無新意的臨摹畫,但你仔細想一想,在你曬出來,併爲之自豪的作品中,是不是全然都是已完成的作品?

換句話說,你會不會曬沒做好的蛋糕、沒織完的布片、沒畫完的草稿?相信很少。

因爲,我們只對成功了的作品有感情。

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早已被我們清除出工作臺,從記憶中抹去了。相信沒有誰會逢人就炫耀一個半成品,除非它非常有紀念意義。

生活中,有大量的實例予以證明。

婚禮之前的搶親環節,伴娘適當爲新郎進門過程設置難度,會爲所有人提供無窮的趣味,也可能會因爲娶親的不容易,而讓新郎更加珍視新娘。

然而,有些伴娘會將新娘的鞋藏在極其難找的地方,甚至衣服、頭髮中,這種超高的難度,就很容易適得其反,讓新郎意興闌珊,有人甚至棄門而去,連婚都不結了。

養孩子的過程倍加艱辛,如果孩子將來考得好、走得遠,家長臉上自然有光,認爲自己的辛勤付出沒有白費,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假若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東流,多年的希冀到頭來一場空,孩子成績差強人意,混得也是寥寥草草,那麼父母可能就會怨由心生,在恨鐵不成鋼中指責孩子,父母與孩子間,也將漸漸走向陌路。

這就是被“宜家效應”操縱而不自知的後果。

最後,再爆個名人的黑歷史。

被人類推崇多年的發明家愛迪生,其實是一個恃才傲物,爲保護自己的發明而不擇手段的人。

一個叫尼古拉·特斯拉的人,成爲了愛迪生的手下,並在愛迪生的指導下,發明了交流電。特斯塔還堅持地認爲,交流電纔是未來世界的主流,爲更大規模的用途提供電力。

然而,正如所有提出伊始就被強烈質疑的先驅,特斯拉無疑遭到了老闆愛迪生的反對。

愛迪生不僅沒有申請交流電的專利,還千方百計詆譭交流電,擴散它的危險,並更狂熱地推廣直流電。

交流電確實更危險,甚至還有電工當場被命喪電線杆,血灑人行道,使人們對交流電的恐懼與日俱增。

而這,正是愛迪生想要的“罪證”。

但是,一兩個交流電致人死亡的案例還不夠,爲了證明交流電的致命性,愛迪生已經被執念支配得走火入魔:找他來野狗野貓,當場用交流電將其電死;他祕密資助了電刑用的交流電椅,將第一名被執行電刑的犯人活活烤熟。

最後的結果,想來大家也知道了。

大勢所趨,並不能憑愛迪生一己之力阻撓,交流電依然得到了廣泛應用,而愛迪生爲此作的惡,永遠留在了他光輝榜背後的恥辱柱上。

人性深不可測,誰都有可能過於執着於自己的信念,愛上自己的作品。

但切記切記:“宜家效應”是個舒適的陷阱,跳下去的人往往固執而不自知,當局者迷而不自省。

養娃過程中的“宜家效應”,你是否經歷過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