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本文已影響1.79W人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缺乏安全感,不只是孩子缺乏安全感,連家長也缺乏,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如何重塑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1集體聲討的安全感創傷事件

這兩天,微信羣裏發的都是北京紅黃藍幼兒園的“虐童”事件,各種真相,各種最新進展,各種分析和聲討……

這個事件帶來的影響是:不只是涉事的孩子和家長,而是人的“信任”危機在經過這件事情後,徹底暴露了。也就是說,事情的受害者,已經不只是幾個孩子了,而是激起了大家集體潛在的“不安全感”。

想想,有多少的家長,會回家後盤問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老師有沒有餵你吃過什麼奇怪的東西?老師有沒有打過你?有沒有人對你做過奇怪的舉動?”

無論孩子怎麼回答,父母會對孩子的話相信多少?如果孩子說沒有,那是真的嗎?如果孩子說老師有處罰過他,就更糾結了,是什麼情況?到什麼程度?要不要問一下其他家長?

人人聲討,草木皆兵。

與此同時,幼兒園老師也是受害者。幼兒園教師本身工作辛苦,要管孩子生活的各種事情,還要帶同玩遊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不斷爆出的虐童事件讓其他的幼教老師們也壓力山大:以後孩子在幼兒園磕碰了怎麼辦?對孩子適當的處罰還要不要?還能不能教育孩子?還是放手不管?

家長開始防着老師,老師也開始防着家長,大家都染上了這些創傷“症狀”:高度警覺、不相信別人、沒有安全感。

所以說,這是一個集體安全感創傷事件。

尊重、講述、透明,是心理學治療創傷的方法。可是事實真相是什麼?如何講述?對於普通的吃瓜羣衆而言,沒多久,事情的風頭過去,就像傷疤癒合了一樣,時間久了就會淡忘,可是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猶在,下次再經歷時又會重啓並加強。而對於真正經歷過創傷的人,在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以及在能原原本本地講述出來之前,他們根本不會遺忘。

如何重塑家長和孩子的安全感,這是一個問題。

2隱藏在日常中的安全感

再來說說另外的。

上週,接了五個心理訪談的個案。

都是大一或研一的學生,十八九歲到二十歲左右的年紀,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因爲心理測試中顯現的一些問題(如抑鬱、輕生的想法等)來約談和了解。

一個晚上的約談下來,讓我不禁唏噓不已。這些學生都有些類似共同的特徵:

不相信別人,沒有親密的朋友;

敏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

情緒特別容易受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常常覺得自己很委屈。

在勾選家庭結構的狀況時,五個學生勾選的都是“家庭完整”,但是其中卻有四個人報告從小父母關係不和,老是吵架,鬧離婚。在勾選“家庭氣氛”的狀況時,四人勾選的是“冷淡”或“對抗”,一人勾選的是一般。

這是巧合嗎?我覺得不是。

一個男生說,小時候寄養在奶奶那裏,父母從小吵到大,到現在還在吵。所以他進了大學後雖然想家,但卻不想回家,因爲一回家就又回到那個吵鬧的環境,他不願意。

一個女生說,父母在她小時候吵得特別兇,他曾親眼看到爸爸把媽媽打到流血,讓她特別害怕。她覺得自己有臉紅症,凡是要面對較多的人說話就會臉紅,總覺得別人在背後會說她不好。

……

是啊,在一個混亂的家庭系統中長大的孩子好不容易——因爲從小要面對那時的他們無法理解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能發展出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封閉自己的感覺的做法:明明很敏感地覺察到家庭關係中的傷害和糾纏,卻只能靠猜的方式來自己解讀;明明心裏很受傷,卻裝作若無其事;明明以前的方法在現在的人際交往中很不適用了,卻一直抱着這樣僵化的方式沿用至今。

這都是因爲一點——沒有安全感。

如何重塑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3重塑孩子的安全感:從父母自己做起

不論是近在眼前的幼兒園的虐童事件,還是隱在日常的父母關係中帶來的家庭問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這些危機性的因素不致於如此深刻地影響孩子呢?

我們該如何去重塑孩子們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呢?

其中首要的原則是:我們要先幫助家長。幫助家長什麼?

——幫助家長學習面對危機情況時的先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幫助家長有能力給自己的孩子提供穩定感和安全感。

一個孩子從出生後,經歷了嬰兒、孩童、青少年及成年後的各個階段。孩子的神經元所組成的神經網絡比成年人的強很多,但表達能力則比成人弱很多。孩子能夠感受和洞察到事情的存在,例如幼兒園發生的事件、父母之間的不和、爭吵等,但是如果家長隻字不提,甚至蓄意隱瞞,孩子便會以爲事情不能提出來討論,他們內心彷徨無助,感到憂慮擔心,甚至做出錯誤判斷,可是卻沒有可紓解的渠道。

因此,當孩子遇到極度痛苦的事件時,家長的情緒反應非常重要,這關係到他們能給孩子提供怎樣的環境和支持。因爲孩子唯一重要的療愈來源,是自己的父母。

假如一個孩子遇到了一件極度痛苦的事,他對這件事嚴重程度的評估,一部分來自自己受的傷害,但更大的,是來自父母的態度。他從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中來判斷這件事的嚴重程度。而當孩子遭到傷害的時候,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恐懼、後悔、自責或報復的痛苦中,而沒能給孩子 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的關係的時候,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對孩子來說,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事情發生了,父母能接納你的任何情緒和感受,抱着你說,“沒關係沒關係,媽媽在你身邊,你是安全的,不用怕,有媽媽在”。安全感是父母說,“寶貝,遇到了問題,我們可以一起面對和解決,放心,我們會陪着你,共同面對,我們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讓自己好起來”。

因此,當孩子受傷害後,父母不要急着想着如何幫助孩子,先儘快恢復自己作爲父母的能力——自己情緒恢復的能力和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穩定感的能力。

記住,良好的父母關係、穩定的父母心態是孩子最好的治癒劑。

那在此基礎上,我們父母可以怎麼幫助孩子重塑安全感呢?

我不想太複雜,只講兩點:一是講述,二是遊戲。

01講述:無事不能談

對待幼兒園和家庭裏發生的事情,家長如能抱着“無事不能談”的態度,孩子對學校發生的事情或者父母的爭吵則會理解的多。

孩子有權利瞭解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童年的經歷,會在孩子頭腦中儲存大量碎片化的記憶,如玻璃球般,散落一地,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美好,有的糟糕,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通過講述的過程把它們拾起來,重新整理,讓事情更清晰。我們可以和孩子談論他們的感受、想法,討論應對的方法,並幫助孩子從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勇氣。

01遊戲:重建熟悉感

恢復孩子的安全感的最好的方式,是幫助他們通過感受性和體驗性的方式,重新找回熟悉的生活。所有年幼的孩子都能在遊戲中降低焦慮,比如玩水的遊戲、泡泡類的遊戲、跑跳類的遊戲等,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重新找回熟悉感和安全感。

4孩子的天分,超乎你的想象

最後,說一個我和孩子溝通的一個真實例子。

有時孩子述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超乎家長,關鍵看我們能給他們怎麼的支持和安全感。

一晚,兒子奇奇圍棋興趣班結束,我去接他。

從興趣班出來的時候,奇奇噘着嘴,有點生氣的表情,鼻子裏時不時發出“哼,哼”的聲音,手向外甩着,像是在抗拒別人的觸碰。

我感覺到他是在生氣,但沒有主動問,只是在他身邊陪着他走。

“我現在不高興。”走下樓梯的時候,奇奇主動說。

“哦,我感覺到了你在生氣,是什麼讓你不高興呢?”我問。

“和圍棋班裏的同學有關。“奇奇只說了一部分,並沒有說是什麼樣的事情。

”哦,願意和我說說嗎?“我問。

奇奇沒啃聲。

走了一會兒,兒子說:”媽媽,我剛纔只是在發泄我的怒氣,並不是在對你生氣。“奇奇解釋說。

”我知道。“我點點頭。

我們繼續走路。

“媽媽,我發現我平常有三種不同的發怒情況。”奇奇一邊走着,一邊像是突然想到了什麼新的想法。

“哪三種?”我心裏很好奇。

“一種是我自己正在發怒,無意中轉向了你,就像剛纔那樣。“奇奇說。

”哦,所以我剛纔是撞到了槍口上了,是嗎?”我笑道。

奇奇點點頭:“第二種是我其實是在生自己的氣,故意轉向了你。”

“嗯“,我點點頭:”還有第三種呢?”我好奇地問。

“當然啦,第三種是我就是對你生氣啦。”奇奇調皮地說道,剛纔的情緒一掃而空。

“那這三種生氣你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我問。

“第一種的時候,你最好不用管我,省得轉移到你身上;第二種的時候,希望你能幫我調節一下;第三種嘛……,完全沒辦法,只能我們面對面解決啦,不過最好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奇奇一遍思考一邊說。

“好嘞,以後生氣的時候請告訴我是哪一種。”我從善如流。

我很高興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這樣的覺察能力,並且願意和我討論。

只要你讓孩子感到足夠支持和穩定,即使遭遇到一些事情,父母也能幫助孩子重塑安全感。這樣,他以後人生中遇到的有問題,纔有這個心理能力自己解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