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向孩子撒嬌有什麼好

本文已影響2.54W人 

想拉近親子親密關係又想孩子獨立,爸媽該如何引導教育呢?“示弱勢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嗎?父母學會向孩子撒嬌有什麼好處?

和朋友家人一起帶娃吃自助餐,發現她家7歲的兒子真的太暖、太貼心了,妥妥的一枚小暖男——不僅時不時地就照顧一下動媽家的孩子,還會貼心的幫我和朋友取餐、取水果。

而孩子這麼懂事,則完全取決於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的“撒嬌”,也就是所謂的“示弱式教育”。

適當的撒嬌示弱能拉近親子關係、激發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

將“示弱勢教育”進行得最好的人,小編覺得應該當屬霍思燕和劉燁了。

讓動媽記憶尤深的是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和兒子嗯哼的互動。

在一起節目中,嗯哼打來一盆熱水幫霍思燕洗腳,然後問她上次磨的腳還疼不疼,霍思燕回答說“疼”,嗯哼十分心疼地幫媽媽按摩。

除此之外,在玩滑梯時,霍思燕還裝作自己不敢的樣子,嗯哼就變得很勇敢了且安撫霍思燕說他保護媽媽。

在和嗯哼一起吹口琴時,霍思燕會說“我特別佩服你,特別好聽!而且我都沒你吹得好聽嘛”

作爲觀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霍思燕和兒子嗯哼之間的感情深厚且親密。

在《爸爸去哪兒》第三期的節目中,劉燁和兒子諾一更是常常顛倒父子身份——相比諾一,爸爸劉燁顯得更不“懂事”。

尤其在第三集中,在諾一將第辛苦拿到的一號房讓給軒軒後,爸爸劉燁顯然“不能接受”,很”傷心”的裝哭。兒子諾一則安慰他“爸爸別哭,你也喜歡一號房是不是?”劉燁點點頭說:“是的。”諾一繼續拍拍劉燁的背說:“可是房子讓給了弟弟了,別哭,你是男子漢!”

類似的事情在節目中有很多,所以很多人都說這不是“爸爸帶孩子”,這是“兒子帶傻爹”。

但是,儘管很多觀衆都覺得劉燁的做法很幼稚。動媽卻覺得劉燁在“示弱式教育”上做得很好,諾一的責任感真的很強。

父母學會向孩子撒嬌有什麼好

適當的撒嬌示弱,有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爲的發展

有人說:如果事情都被我們家長做了,孩子自然什麼都不用做;如果我們有20%的事情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

很久之前有個新聞——一位48歲,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程碩士學位的男子,在2012年回國後就整日待在家裏,不工作還要靠八十歲的母親照顧生活。

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在前幾年查出患上尿毒症,一直自己坐公交車去做透析。她在無奈之下,只得以不承擔贍養義務爲由,將兒子告上了法庭。

但兒子認爲,自己如今的窘境都是母親當初的溺愛造成的,並向母親控訴道:“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麼都給我弄現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是你的溺愛毀了我。”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專家蘭海曾經說過:“當孩子面對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時,他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這無所不能的人學習,於是追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另一個就是什麼都不做了,因爲這個能人什麼都能做!反過來,如果這個能人能在孩子們面前有那麼一點不完美,有那麼一點軟弱,孩子們就會變得寬容,變得堅強,主動肩負起擋風遮雨的責任!”

記得很久之前,演員海清曾在微博上曬了一張圖片,是十來歲的兒子蛋妞給她的一個手工布包,讓她放手機和錢包用,因爲當媽媽的她總丟手機,兒子很不放心。

與48歲啃老的“海歸”相比,十來歲的蛋妞都知道給媽媽做手工布包。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會幹,是你不鼓勵他幹,也不是孩子不知道心疼你,而是你從來沒有給過他心疼自己的機會

適當的向孩子示弱,能夠激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和保護欲

朋友一家去年帶孩子去看海,結果不小心跌倒在沙灘上。“我什麼事都沒有,但是看我兒子看着我,我立刻就說我腳疼,起不來了”她說,本來只是想逗逗兒子和他鬧着玩,沒想到6歲的兒子立刻就蹲在了她面前,學着她曾經照顧他的樣子說:“媽媽,你上來我揹你”。

她說:“從那時候起,我發現他對自己能夠幫助我、照顧我很開心。所以,從那以後能讓他做的事情,我都會說我不會做,然後讓他去做”

所以說,父母適當撒嬌示弱,孩子纔會發現自己原來能做的更好,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再弱小,完全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從而拓展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就連霍思燕在採訪中都說:”媽媽在兒子面前適當示弱,會激發起兒子的保護欲,久而久之兒子就把寵着媽媽當成自己的責任。“

適當的向孩子撒嬌示弱,能夠激發孩子內向的愛與感恩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兒歌《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教育從不是單向的。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的老師”,那麼,就可以說“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

在家庭教育中,好的親子溝通,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身份界限是模糊的。父母不是站在一個絕對地位“教”,而孩子也不是處於被動地位“學”,它是一種雙向互動的狀態,願意放下姿態的父母,樂於接受孩子帶給自己新興事物。

《在爸爸去哪兒》裏,很多觀衆都特別喜歡張亮和天天這對父子,動媽也不例外。

當然,動媽最欣賞的就是張亮和天天的溝通方式——總把“天天,你能幫我一下嗎”掛在嘴邊。這種示弱式的溝通,把天天培養成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情感細膩的小朋友。

張亮曾在微博中貼出一張和天天的短信聊天截圖,截圖中,天天認真的勸爸爸說:“你們好好和你們的家長說說話吧,奶奶都65了,好好珍惜”,張亮略帶撒嬌的口吻回覆說:“嗯!好的,我們都好好陪陪奶奶,讓她每天都開心好不好?”

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強大,他們的依賴性就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容易成就孩子的“強大”。

同時,向孩子適當的撒嬌和示弱,也能讓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達到平衡。任何一種關係都要有進有退,有張有弛纔好。

那麼,父母如何向孩子有效的撒嬌示弱呢?

“抓大放小”,小事上能示弱就示弱

還是那句話“孩子人小心不小”,能讓孩子做的事情儘量交給孩子做。

表姐每次去超市買東西,都會要個小袋子,然後裝點東西對三歲的女兒說:“媽媽拎不動這麼多東西,你幫媽媽拎這個好麼?”

下了班到家,一進門表姐就會說:“媽媽今天好累哦,你幫媽媽把拖鞋換一下好麼?”

表姐說,之所以三歲就開始“指使”孩子做這些事兒,是擔心孩子以後會變懶了。因爲平日裏奶奶照顧孩子,基本上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恨不得天天給她餵飯喂水”。

對孩子示弱撒嬌要有分寸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和孩子示弱撒嬌的,有些事情孩子做不到,我們給他示弱不僅不會培養孩子的能力,還會讓孩子沒有自信心

袁梅在《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中提到過:“示弱”要有分寸,媽媽必須保持自己“強”的一面,有強大的專業能力和承受能力。”

當我們明確向孩子撒嬌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孩子求知慾時,應該先考慮這個事情孩子是不是能夠做到,或者說在我們的委婉“提示”下能不能做到。

朋友家孩子剛抱了一個小型奧數班,才上課沒幾天。朋友就拿了一道題問孩子“這個媽媽怎麼不會做呢?這個怎麼解呢?你能幫幫媽媽麼?”孩子看了一會兒說:“媽媽,我也不會,我明天問問老師可以麼?”朋友說:“你別問老師了,你再看看,我覺得你肯定可以的,你再看看。”

就這樣,到最後孩子也沒解出來那道題。雖然,最後的最後是孩子的老師把題解出來了,但是孩子的積極性卻沒有之前那麼好了。

很明顯,朋友在這道不符合孩子階段的題上一味的示弱影響了孩子。

其實,我們很多家庭都不缺能幹的父母,也不缺強勢的父母,最缺的應該是在孩子面前會示弱、撒嬌的父母。

所以說,父母對子女的愛除了有惦記、溫情和殫精竭慮的照顧,還有一種別開生面的愛叫“撒嬌示弱”。

最後,要問一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有過對孩子撒嬌示弱的時候麼?如果有,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