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如此深愛的孩子在消費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

本文已影響4.22K人 

主播的一句“麼麼噠”讓孩子如此認同,不惜重金?由此我們最先感到的是孩子的缺失,他們在家很少或根本沒有聽過這樣的聲音,沒有過溫暖陪伴,孩子的孤獨和缺失在用這樣的行動表達他們的渴望。

然而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僅看到陪伴的缺失,還有一種缺失卻不容忽視。

前幾天,又有一個孩子給主播打賞高達十六萬元……

暑假時,14歲的小彭在遊戲玩家qq羣看到有人說有個APP直播軟件,可以看高手怎麼玩。

在這個直播平臺裏,小彭認識了一個主播“大乃敵”,青春年少的他很快就被ta迷住了,他給自己起了一個暱稱,叫“獨寵大乃敵”。

爲了逗“大乃敵”開心,7月26日,小彭對她進行了第一筆打賞。

每當自己打賞時,主播就會在網上對他說一句“麼麼噠”。如今,小彭回憶說:“每次聽到主播說這三個字,自己就會特別開心。”

爲了想換取更多的“麼麼噠”,14歲的他從起初的幾十元打賞,到了上百,後來以5000起步了,最多的一天充值2萬元統統打賞。隨後一發不可收拾,兩個月下來一共打賞了16.6萬元!

而這十幾萬是媽媽存在“餘額寶”裏的錢,也是父母打工十年全部的積蓄,他們在廣東某服裝廠打工,縫一條牛仔褲褲頭賺幾毛錢,一天能縫上千條,爲了多賺點錢,天天加班到後半夜,即使如此辛苦,每個月父母兩人的薪水加起來也才六千多元。

得知這件事後,小彭的父母哭了很多次。

小彭的母親哭了:“這些年,我和他爸再苦再難,都不對孩子說一個‘窮’字。他想吃什麼穿什麼,我們都滿足他。我和他爸五年都沒買過一件新衣服。”

爲什麼,我們如此深愛的孩子在消費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

這不是第一個未成年兒童偷偷把父母辛辛苦苦攢的錢拿出來打賞主播。

就以2017年爲例:

2月,12歲男孩5秒鐘打賞主播6萬元。

3月,8歲男童將家裏9萬元的積蓄用於打賞遊戲主播。

5月,13歲男孩一夜打賞主播5萬元。

6月,13歲男孩學鬼步舞,把父親的2萬多救命錢打賞給主播;同一時期,另一個13歲女孩把父母25萬的積蓄也全拿出來打賞了主播。

7月,12歲男孩打賞主播花掉8500元。

9月,16歲男孩打賞主播40萬……

爲什麼,我們如此深愛的孩子在消費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

主播的一句“麼麼噠”讓孩子如此認同,不惜重金?由此我們最先感到的是孩子的缺失,他們在家很少或根本沒有聽過這樣的聲音,沒有過溫暖陪伴,孩子的孤獨和缺失在用這樣的行動表達他們的渴望。

然而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僅看到陪伴的缺失,還有一種缺失卻不容忽視。那就是因爲我們對孩子理性消費教育的缺失。

他們對於錢的觀念,僅僅是錢,並不曾意識到100元與1萬元的真正區別在哪兒,只能說是能多買與少買的區別。

爲什麼,我們如此深愛的孩子在消費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 第2張

2001年,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五大消費先導城市進行了一次兒童消費市場調研,結果表明,五城市中0歲至12歲的兒童平均每人每月消費高達897元,五市兒童月消費總額約40個億。

到今天,我們的孩子每年得到的壓歲錢與每個月零花錢與2001年相比,只多不少。

即使是家庭條件不算好的,父母也要爲孩子撐起一片天,讓孩子花得自由、用得隨心所欲,失去金錢的概念。

在孩子的心裏,已經脫離了貧窮的概念。

當孩子不再體會“窮”的時候,我們會爲孩子的幸福童年而感到高興。但此時,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成爲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理財教育是孩子基礎生存的一部分。

國外的教育理念中,把財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學家們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認爲,對孩子加強“金錢”的教育,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中“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

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更是財商教育其中的一部分。

爲什麼,我們如此深愛的孩子在消費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 第3張

1、最早的消費啓蒙教育

兒童心理髮展歷程中,3歲以前的孩子對金錢沒有感覺,在他們心目中,錢不過是一種玩具。3歲之後的孩子,此時逐漸產生朦朧的金錢意識。這時,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教他們認識錢了。

孩子最初對金錢的興趣來自於錢能夠購物,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錢的作用就是通過購物、繳費等活動滿足需求,可以買衣服來穿、買食物來吃、花錢交學費等。

但與此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錢也不是萬能的,比如,錢買不到時間、健康、親情、空氣等。

但此階段的孩子,能知曉錢的作用,並不會太明白錢與物品的價值。

我記得小魚兒三歲那年,曾經拿着一塊錢,追着賣桃子的流動車跑出很遠,而後垂頭喪氣地回來告訴我說人家不賣給他,因爲錢不夠。

他問我:“錢本來就是用來買東西的啊,爲什麼會不夠呢?”

在我帶着他去小賣部,一個一個地讓他問老闆價錢後,他才明白,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的價格。

2、認識錢的價值

孩子5~6歲時,我們就應該讓他明白“錢是從哪裏來的”。

必須要讓孩子知道,錢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要付出勞動才能換來的。

有時候,在孩子早上纏住父母不放時告訴他,爸爸媽媽要去上班才能掙錢呀,不然就沒錢給寶寶買玩具了。

此生,一定要記住:不可以無限制地滿足孩子,要讓孩子明白錢不是要就可以有的,而是要自己付出勞動才能得到的,即“要花錢,先賺錢”。

可以按照年齡跟需要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在購物時給孩子一些主動消費的權利,讓孩子瞭解消費。引導孩子理解金錢是經過勞動獲取的報酬,要買到想要的東西最根本的是由勞動換來的。可以在家裏做一些角色扮演來幫助孩子理解這個過程。

今年5月,山東青島市民高先生的5歲孩子趁家人外出,翻出家裏的5萬元現金,沒多久就全部撕成碎片。 高先生回家後批評了孩子兩句,但看到孩子無辜的樣子,他表示,“我也不能多怪孩子,畢竟他還小,不懂事。”

5歲的孩子還把毛爺爺當玩具,這不能不說是父母金錢教育的缺失。

羅傑斯與索羅斯、巴菲特齊名,是美國證券界最成功的實踐家之一。他強調孩子們必須用自己的錢買東西,而不是伸手向他索要金錢。

有一天大女兒發現她的妹妹存的錢比較多,很不高興,羅傑斯並沒有給她錢安慰她,而是說,“你自己買了芭比娃娃,錢自然會變的少了”。經歷了這件事後,大女兒對於金錢認識的更加深刻,更加明白儲蓄的重要性。

3、讓孩子理解便宜和貴的區別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知道什麼是錢,但是並不理解“錢的價值”,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去培養這樣的價值意識。

我曾經給小魚兒報了一節40分鐘的鋼琴課學費是120元,有一段時間,小魚兒上課一直不專心。

我帶着他去超市買了一推車他愛吃的食品,剛好是120元,然後告訴他:”這一車的東西花了120元,你的一節鋼琴課也是120元,你如果不認真上課,就相當於浪費了這車食品呢。"

他低頭不語,但從那以後,上課的態度就大大改善。

讓孩子知曉金錢的價值,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引導,生活中的例子多不勝數。

4、讓孩子知道“想要”和“需要”

每個人都會有消費的慾望和衝動,更不用說自控力不強的孩子。

但我們需要引導他們,在消費之前,想一想:我們的消費是出於“想要”還是出於“需要”。

那些學習和生活的必需品,是出於我們的需要;

如果是因爲看到電視電影上的明星擁有的東西,或者是因爲周圍同學朋友的影響而想買的,那就是出於想要,這就需要理性消費。

爲什麼,我們如此深愛的孩子在消費時揮金如土、一擲千金? 第4張

5、學會理性消費

我們不妨多帶孩子去超市消費,當同樣的一個物品放在同一個貨架上,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參與並決定消費。

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選擇:相同的一筆錢,買哪個品牌、買哪個型號更適合?並把它們不同品牌或不同型號的優點缺點列出來進行分析,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家長從旁給予指導,結合家庭經濟能力來衡量。

在建立孩子的金錢觀的同時,讓他們知道錢怎樣使用才得當,學會理性消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對比分析,做出決定,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6、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錢

無論是我們給他們的零花錢,還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得來的錢,我們都必須和孩子達成協議,如果孩子要買零食、玩具等,就得花自己的零花錢。

引導孩子按“先學習,後生活;先添衣,後零花”的次序安排支出,並嚴格按照“量入爲出,收支平衡”的原則使用這筆錢。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懂得珍惜錢,還能讓他們學會如何管理與分配自己的“小金庫”。

我們的孩子正處在成長的階段,對着這個世界,他們並不懂得如何去正確的面對,不要說等他們長大了自己就會了,那或許就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古人說:染之以朱則赤,濡之以墨則黑。

正確地引導孩子面對誘惑,學會孩子正確的消費,將讓我們的孩子走得更遠更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