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看到孩子行爲背後的需求

本文已影響1.64W人 

你知道孩子行爲背後的需求了嗎?作爲父母要看到孩子行爲背後的需求,下面來看看如何能夠滿足孩子的需要呢?


有的時候孩子的行爲很容易理解,比如家長問孩子爲什麼要吃飯,他會說餓了,問孩子爲什麼要和朋友出去玩,他會說好玩啊。但如果家長問孩子爲什麼要打妹妹,或者爲什麼今天不想去上學,他就說不上來了。這時候家長如果開始指責、懲罰孩子,就無法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還會養成孩子撒謊的習慣。因爲孩子們會覺得說實話不安全,想要通過撒謊來保護自己免受懲罰。

父母要看到孩子行爲背後的需求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當事情搞砸了的時候,有人可以認真的傾聽他們,接納他們的感受,並且能夠理解他們這麼做的動機。如果你能夠滿足孩子們的這個需要,允許他們對自己的行爲做出自我反省,就等於是告訴孩子,他們是有能力有辦法的,是能夠從各種情形中總結出經驗的。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和理解了,那麼下一次他們還會與家長交流,最終,他們會全然的打開自己,傾聽家長的想法,徵求家長的建議。

那麼如何能夠滿足孩子的需要呢?我們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來進行:

一、區分孩子的“需求”和爲了滿足需求而使用的“方法”。有時候,家長們不願意聽到孩子們想要什麼,家長們害怕,如果孩子們的願望是玩電子遊戲、買新玩具或者整晚不睡之類,他們所能做的只能是與之抗爭,或者是無奈地滿足他們。所以,我們首先就要明確,“玩電子遊戲”不是一個需求,它只是滿足需求的一個方法。真正的需求可能包括放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者是娛樂。

家長們經常會說“我需要你吃掉西蘭花”,或者是“我需要一個iPad”。但是,讓孩子吃西蘭花和買iPad並不是需求,吃西蘭花是滿足孩子們獲得營養需求的一個方法,買iPad是爲了滿足有趣、娛樂、放鬆或者擁有等需求的一個方法。

二、把注意力放在“方法”背後的“需求”上。幾乎所有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衝突都是圍繞“方法”展開的,如果家長可以用尊重的態度,把注意力放在方法背後的需求上,這些衝突即使不能避免也是可以被化解的。比如孩子說:“我現在不想睡覺”,家長迴應:“你現在必須睡覺,已經到睡覺的時間了”,孩子說:“可是我還不困啊”,家長答:“如果你現在不睡覺,明天早上就起不來牀”,“我不會起不來”,“你肯定起不來”……這樣的爭辯會令孩子感到沮喪,因爲他覺得沒有人聽到他的感受,家長也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種衝突就會持續下去,甚至加劇。

如果家長能夠用尊重的態度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孩子的需求上,贏得孩子合作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些。我們還是來看剛纔的例子,孩子不想睡覺,這時候家長關注於孩子的需求,就會說:“你是不是玩的正開心,還想繼續玩一會”,孩子回答:“是啊,我不累”,家長說:“你想玩累了再睡覺是嗎”,接着家長可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需要:“我想讓你好好休息,我發現如果你晚上九點之前還不睡覺,第二天早上就會很困,你能明白媽媽的意思嗎?”然後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解決當下的問題。

當家長和孩子用這種方式相互傾聽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能量的交換,會自動的產生換位思考,使得兩個人都願意找到一種滿足彼此需求的方法。在這個例子裏,孩子會更願意很快去睡覺,或者家長願意設定一個時間,允許孩子在關燈前再安靜的玩5分鐘。

三、認真的傾聽並理解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對他的兄弟姐妹或者對你大發脾氣,那是他在大叫:“我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此時,指責和叫罵只會增加孩子的痛苦,而不會解決任何問題。你可以花些時間帶着尊重的心態認真地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瞭解他們隱藏在行爲背後的真正根源。孩子們渴望得到傾聽和理解,期望別人瞭解什麼事情真正在影響他們,這對他們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當你的孩子因爲玩具被搶走而尖叫時,你可以暗自猜測也可以告訴孩子,他是想得到關照或者是想擁有玩具。無論你猜沒猜中他的真實需求,都有助於建立你們之間的聯結。但是如果你認爲孩子“應該”分享,評判他的反應是如何的不適當、如何的過度或者不成熟,你就失去了跟他聯結的機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