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飯,中國父母都必須補上這節課(90%的家長不懂吃飯)

本文已影響1.38W人 

關於吃飯,中國父母都必須補上這節課(90%的家長不懂吃飯)

孩子不愛吃飯,是很多媽媽的老大難問題

羅靜老師在一次講座時,互動環節一位媽媽問:

孩子吃飯太急嘴,完全無法等待,有一個菜燒好了就馬上要吃,不給吃就哭,如何應對纔好?

羅老師當即迴應,不要在吃飯這件事上跟孩子做“鬥爭”。言下之意,吃飯這個事很敏感,不要把它賦予太多不良體驗,尤其是把它變成和孩子衝突的焦點。爲何要這麼說?原來關於吃飯,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做,卻未必對它有多少了解。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從心理學角度,聊聊吃飯這個事兒。

▌貪吃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爲:

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醫學觀察認爲,口欲期在孩子出生以前就開始了。

通過B超檢查,便可發現胎兒在子宮內也會吸吮自己的手指;初生的嬰兒便會吮吸母親的乳房、奶嘴;他們將周圍見到的任何感興趣的東西都往嘴裏塞。

孩子上述表現並非偶然現象,更不是不良習慣。

如果在這期間嬰兒得不到應有的引導並滿足,則會讓“口欲期”過度延長,這是心理學上稱之爲“過度補償”的一種心理現象,比如突然中斷哺乳,母親和孩子的過早分離等,孩子的口欲被無情地剝奪,就可能導致孩子將來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

成年後一旦遇到焦慮不安,孤獨無聊的情況就會不自覺的吮指、咬物、咬脣等,並進一步發展爲口腔不良習慣,比如貪吃,抽菸,喝酒,饒舌,嘮叨等現象。

所以,如果可以,請在孩子1歲之前,充分滿足孩子對媽媽的依賴的需求。

而如果一個孩子已然變得太過貪吃,請不要對此種現象過度控制。孩子的渴望沒有滿足,就會一直想要索取,控制的越嚴,渴望就會越強烈。

與其擔心貪吃影響健康,不如陪孩子一起做更健康的食物。說不準,一代美食家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然,父母還可以通過多陪孩子閱讀、唱歌,甚至是給孩子報演講班、英語班等方式,將孩子的不良口腔行爲“引入正途”。

▌嘔吐

下面是我與一位媽媽在後臺的對話:

媽媽:我的孩子吃飯總愛嘔吐怎麼辦?

我:孩子一直這樣不愛吃飯嗎?

媽媽:也不是,主要是我家孩子個子偏矮,我擔心孩子營養不夠。他不好好吃,我就沒辦法,只能追着喂。不過只要他不想吃了,就會吐。是真的發噁心,真的把飯吐出來……

我:嘔吐的時候,你覺得孩子吃飽了嗎?

媽媽:我覺得他沒吃多少東西呀?

此案例可以總結爲一句話,叫:你媽覺得你餓。人的身體是最誠實的。案例裏的孩子剛好2歲出頭,個人意識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個懂得嘔吐的孩子極爲聰明,他在通過嘔吐表達抗拒,希望和媽媽劃分清楚界限。

再形象一些說,媽媽對孩子的“愛”太多太濃密了,孩子要把一部分的媽媽吐出來。

成年人其實也會有這樣的體會。

當我們對某件事、某個人產生厭惡感的時候,比如當我們說到“想起某某某就噁心”的時候,其實是在擔心某人某事對自己產生的入侵感、威脅感,通過胃部的類似嘔吐的反應,來幫助我們釐清界限。

所以,那些擔心孩子吃不飽的父母們,一定需要學會適度收回自己的過分擔憂,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

當我們越能夠用自然、溫和的態度對待吃飯的時候,孩子也才能把吃飯看成是順其自然的事,而不是用來和父母、和外界做鬥爭的工具。

▌飯桌教子

很多父母難得和孩子一起吃頓飯,會希望充分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跟孩子“談心”,比如聊學習,聊孩子近期的一些“問題”。這種不當方式,源自父母們自己對吃飯這件事的不重視。

樑文道對於習慣於潦草吃飯的人,有一個說法,叫做“進食機器人”。指的是,這類人,吃飯時候往往還在看書、看手機、教育孩子、談工作、聊生意……這些人注意力可以分佈在非常廣泛的事情上,唯獨不在吃飯上。

法國作家布里亞·薩瓦蘭在他的《廚房裏的哲學家》一書中,曾經提及這麼一個有意思的典故:

一位出身貴族的女士跟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手聊天,結果發現這位小提琴手大談自己愛喝啤酒。她覺得非常掃興,因爲這樣一個藝術修養頗深的人竟然會庸俗到談論自己喝什麼酒之類的話題。

最後,她得出了一個有些輕蔑的答案:人性中都有喜好低級趣味的可悲的弱點。

這個觀點放到如今、放在中國,依然不過時。幾乎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不願意在飲食問題上多費功夫。

尤其在生活節奏飛速的城市中,吃飯要麼變成了肩負各種使命的“飯局”,要麼只不過是用以裹腹的東西罷了。

不能靜下心吃飯,其實也就等同於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身心需求,無法活在當下。禪修講究“正念飲食”。

簡單說,就是活在當下,細心體味自己口中的食物的滋味,既不用爲過去已發生的事糾結怨憎,也不必爲即將發生的事焦慮驚懼。能夠如此吃飯的人,智慧也一定很高。

爲此,布里亞·薩瓦蘭曾這樣犀利地說道:

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而懂得靜下心吃飯,懂得享受當下,這樣一種態度在育兒中尤其顯得珍貴。尊重飲食的父母,才能夠養育出真正熱愛生活的孩子。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最好都要學會早早放手。羅靜老師關於孩子習慣養成的脫口秀,藉此分享給大家:

做好七件事,養成孩子好習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