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本文已影響1.08W人 


“醫生,寶寶睡不踏實,是不是缺什麼?”

“醫生,寶寶指甲長倒刺,是不是缺什麼?”

“寶寶不吃飯、挑食、頭髮稀少,這到底是缺什麼呢?”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急切的詢問。

家長們的心情非常可以理解,初爲人父人母,害怕寶寶生長髮育會不達標,再加上一些母嬰產品商的宣傳炒作,更是讓家長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總擔心寶寶缺了點什麼。微量元素一直是家長們關注和熱議的焦點,那麼 “微量元素檢查”究竟需不需要做呢?它得出的數據到底靠不靠譜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微量元素是什麼?

國際上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是:人體內含有28種必需元素,以體內含量佔體重的0.01%爲界,將這28種元素劃分爲:≥體重0.01%的常量元素,<體重0.01%的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碳、氫、氧、氮、磷、鉀、鈉、鈣、鎂等。

微量元素包括:鐵、鋅、銅、碘、硒、錳等。

常說的微量元素檢查,如下圖所示:

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顯然,所謂的“微量元素檢查”實際上並不只針對微量元素,常量元素鈣、鎂,以及重金屬元素鉛都赫然在列。

微量元素檢查有沒有必要做?

目前有些醫療機構還在應用的微量元素檢測,主要是取寶寶的頭髮、指尖血、靜脈血,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3種檢測方式。

1、頭髮檢測:

頭髮的生長和新陳代謝是需要時間的,那麼用於檢測的頭髮很可能是幾周前、甚至幾個月前的頭髮,即便結果顯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寶寶之前的身體狀況,而非當下。說得更直接一點,甚至寶寶頭髮上殘留的洗髮水,都會影響檢查結果。

2、指尖血檢測:

聽上去好像準確度高了一些。但指尖血本身就是末梢血,就好比幾百米外高空的空氣質量不能代表地表空氣質量一樣,指尖血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身血液的元素含量情況。更何況醫務人員在採集指尖血時,擠壓寶寶手指的過程,會致使部分組織液混入檢測血樣中,也會造成檢查結果的不準確。

3、靜脈血檢測:

看到這,有的家長可能會反駁了:頭髮和指尖血都存在高誤差,那麼採用靜脈血檢測總可以了吧,既不代表幾個月前的情況,血樣中混入組織液的可能也很小。

是啊,貌似這3種檢測方法中,就數靜脈血檢查干擾項最少了。但事實可並非如此。

前面提到了,微量元素在人體的含量極小,而且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微量元素在體內分佈是不均勻的。有些元素可能大部分都存在於其他組織中,而血液中的含量卻非常少。

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第2張

以鈣元素爲例(雖然它並不屬於微量元素,但大家對它最爲熟悉):人體內99%以上的鈣,都分佈在骨骼和牙齒中。而只有不足1%的鈣,分佈於血液、體液及全身各組織器官中。

在人類數萬年的進化中,爲了保證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基本穩定,我們人體進化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應對機制: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降低時,就會迅速動員骨鈣對血鈣進行補充;反之,若血鈣濃度升高,機體便將鈣質沉積於骨骼中儲存起來或經腎臟排出體外。這一動態平衡機制保證了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在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中無明顯差異,始終保持着一個基本恆定的濃度。

所以,通過監測血液中的鈣元素含量,並不能準確反映出人體內鈣元素的實際情況。

同理,通過靜脈血檢測的微量元素含量結果,也不能反映體內微量元素的實際情況。

此外,微量元素檢查的結果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寶寶的飲食狀況、檢測設備的準確度、操作人員等因素也會影響到檢測結果。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想聲明一點:微量元素檢測不是嬰幼兒常規的檢查項目。

不過,微量元素的檢查也並非一無是處,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它也會給醫生的診斷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比如,存在吸收障礙的早產兒,某些先天性遺傳病的患兒,或存在某些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瀉、反覆呼吸道感染、發育遲緩、嚴重偏食、挑食等情況,經專業兒科醫生評估後,可能需要進行微量元素檢測。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微量元素的檢查結果也只是作爲輔助參考。

如果不做微量元素檢測,那怎麼知道孩子缺不缺乏某種營養素呢?在臨牀上,兒科醫生會結合寶寶的症狀、以及日常飲食來進行綜合評估和診斷,而不是僅憑一份檢測報告單上的數值。

微量元素有必要補嗎?

說了這麼多,但還是有些“執着”的家長會想:雖然微量元素檢查不靠譜,沒必要做,但平時給寶寶補點營養素防患於未然,總沒毛病吧?

並不建議不加選擇的給寶寶補充營養素!

首先,如果寶寶的飲食正常,絕大多數的營養素是不需要額外補充的。

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第3張

其次,過量、濫補營養素,往往效果適得其反。因爲各種元素在腸道中被吸收的過程,存在競爭關係。如鈣、鐵、鋅、銅等,都是二價陽離子,它們在胃腸內的吸收途徑相似。其中一種元素多了,就會擠佔其它元素被吸收的機會。比如鋅補多了,會影響鐵的吸收;鈣補得過多,鋅、鐵的吸收就會減少等。

不過,有些營養素還是需要常規補充的,那就是維生素AD!

維生素D能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幫助骨骼和牙齒正常發育,是神經肌肉保持正常生理狀態的必需營養。維生素D對於鈣質吸收、骨骼發育、身高促進的作用,現在多數家長們都意識到了,大部分也能做到給寶寶常規補充維生素D。

但對於維生素A的認識,似乎還存在一些偏差,多數人的理由就是歐美等國家並沒有常規補充維生素A。

其實,不同國家對於不同營養素的缺乏程度也是不同的,對比歐美國家,我國處在維生素A的亞臨牀缺乏狀態。

維生素A可以使我們的眼睛更適應光線的變化,還可以保護表皮、粘膜不易受細菌侵害,同時能促進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發育。

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 第4張

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角膜軟化、夜盲症等。在我們身邊,這種嚴重維生素A缺乏的寶寶並不常見,所以很多家長並沒有給寶寶補充維生素A的意識。

雖然沒有這種嚴重缺乏表現,並不意味着寶寶每天的維生素A需求量就被滿足了,實際上處在“維生素A不足”狀態的孩子非常多。所以,也應該進行維生素A的常規補充。

還有一些家長擔心維生素A補充過量的問題,其實只要按照推薦攝入量來補充,距離過量的劑量,實際還相差很遠呢。

維生素AD的推薦攝入量如下(包括所有膳食中的維生素AD及補充的維生素AD):

1歲以下兒童:維生素A 1000~1320 IU/d,維生素D 400 IU/d;

1~3歲兒童:維生素A 1000~1650 IU/d,維生素D 600IU/d。

維生素A:1歲以下兒童,2000IU/d以內的劑量是安全的;1~3歲2300IU/d以內的劑量是安全的;治療劑量需要更高。

維生素D:800IU/d以內的劑量是安全的,治療劑量需要更高。

鈣需不需要常規補充呢?

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寶寶日常的餵奶量、輔食添加情況以及症狀表現來綜合評估。

母乳中的鈣含量大約爲34 mg/100ml,配方奶中的鈣含量大概是45~60mg/100ml。0~6個月的寶寶,每天大概需要200mg的鈣。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如果寶寶每天喝的奶量達到了600ml,就不需要再額外補鈣了。

添加輔食以後,寶寶每天喝的奶量降低了,要根據日常奶量來具體計算每日的鈣攝入量,如果計算攝入量和推薦量對比後,確定了鈣量攝入不足的話,寶寶才需要額外補鈣。

6個月~1歲的寶寶,每天大概需要250mg的鈣。如果寶寶每天的奶量能達到600~800ml,再加一些富含鈣的輔食,寶寶每日的鈣需求量也基本都被滿足了。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應以奶爲主,如果輔食中不含或只含少量鈣的話,再加上喝的奶量不夠,寶寶是很容易出現缺鈣的。

年齡更大一些的寶寶,奶或奶製品等富含鈣的食物攝入量較之前會相對減少,有可能滿足不了寶寶每天的鈣需求。這種情況下,就要在臨牀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了。

最後說幾句:

孩子的生長髮育,依賴更多的其實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這些飲食中量大常見的營養素,生長異常也並不都是微量元素缺乏所致。

家長們,請放鬆心情,均衡營養,正常餵養,纔是對寶寶健康成長最好的助推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