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本文已影響1.27W人 

媽媽離開寶寶視線,寶寶就會嚎啕大哭,甚至是半夜“查崗”,醒來後就“媽媽抱”、“媽媽拍”。過完年爸爸媽媽要上班去,他們所表現出的嚴重“分離焦慮”。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怎麼辦?

離焦慮症”

過年這些天,幾乎是全天候的陪伴,年後開班第一天,出門的時候兒子一手抱着我大腿,一手拽着爸爸的衣服,就是不讓出門。看他梨花帶雨的可憐樣兒,心都要碎了。晚上回家,趕上情人節想出去看場電影,也因爲孩子嚎啕大哭而放棄了。

跟媽媽分開後的孩子會發生什麼?依戀理論的研究者,心理學家約翰•鮑尓比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爲三個階段:

1.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2.失望階段-仍然斷續哭泣,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他人,表情遲鈍。

3.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這就是我們家裏每天上演的大戲吧~)

分離焦慮,會對孩子飲食、消化、睡眠等有影響,更主要的還怕影響心理素質。

依戀理論認爲,如果有個“足夠好的”媽媽,孩子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反之,孩子會表現出某些特徵,比如索性不要媽媽,媽媽回來了,也會懶得理她,他們更關注自己,不太有情感反應(壓抑了);或者他們表現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媽媽,但媽媽靠近了要擁抱他們了,他們又掙脫,好像對媽媽有怒氣,情感搖擺,不信任媽媽。

雖說,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情感發展階段,但我們也應該想點辦法,幫助寶寶共同度過這個“心理危機”。

面對分離焦慮,這些話千萬不要說

1、媽媽可以仔細交代自己外出原因,並提出表揚。

不宜說法——試探型:“你自己玩的也不錯,那媽媽不陪你在家了,好不好?”

正確說法——爽朗型:“媽媽要去上班了,晚上就會回來,寶寶和奶奶在家好好玩,你一定會做的很好!”

2、媽媽更要小心謹鎮地闡明態度。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2張

不宜說法——指責型:“你怎麼這樣纏人,因爲你,媽媽什麼事都做不了。”

不宜說法——強迫型:“沒辦法,媽媽就是要出門,早晚你也得適應。”

正確說法——鼓勵型:“媽媽爭取快點回來,我會一直想着你的,你很勇敢對不對?”

遊戲互動,消除離別恐懼

1、玩“藏貓貓”遊戲

媽媽可以玩“Peek-a-boo”的遊戲:可以先把自己的臉用布擋住,做個誇張的表情再出現,然後再嘗試矇住寶寶的眼睛。大一點,可以在家裏捉迷藏,通過遊戲讓寶寶理解——沒有看到媽媽的時候,但是媽媽還是在那裏。

媽媽也可以“藏藏找找”。不必刻意做,偶爾去廚房喝口水、取個碗筷,每次離開的時間拉長一點,在短暫的分別中讓寶寶意識——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媽媽離開了還可以再回來。

2、看照片或視頻

媽媽可以把“全家福”放在顯著的位置上,平時多讓寶寶指認“這是媽媽,這是爸爸”,也可以錄一段寶寶最喜歡的故事或兒歌,隨時放給他們聽——寶寶很快適應,媽媽不在身邊,但是她的形象和聲音一直都在。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3張

媽媽也可以和寶寶“視頻”或者電話,呼喚寶寶的名字讓他們知道——媽媽即使不在身邊也可以一直遠遠地關注他。

3、結交幾個“朋友”

媽媽可以準備一個“人偶娃娃”,取個好聽的名字,讓寶寶每天陪她一起吃飯、睡覺,也一起等媽媽下班。這種安定和信任感的“寶貝“,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當然,有真實的好朋友更好。

4、借力“繪本”

分離焦慮從寶寶6個月開始出現,可能一直持續到入園以後,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前面如果沒處理好,入園時可能更嚴重。國內有不少出版物都是針對入園期間的分離焦慮的,自己看了也買了很多,大部分並不適合小小孩,精心挑選了這幾本適合低幼年齡段的讀物推薦給大家。

《我媽媽上班去了》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4張

“我媽媽上班去了,可我知道她還愛我……因爲我媽媽下班回家了,一回到家,她就告訴我她很愛很愛我!”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5張

繪本圖畫告訴寶寶:雖然媽媽沒陪在我的身邊,她去了哪裏,幹了什麼,忙完了工作,媽媽就會重新回到我的身邊,跟我一起玩兒。重複和並不複雜的語言,很適合理解力有限的小寶寶。

《不再害怕和媽媽分開》

小羊富絲害怕看不見他的媽媽。媽媽到哪兒他都要跟着。如果媽媽需要自己出去不帶着他,他就會傷心地咩咩叫。媽媽想辦法讓他從黏着媽媽、不讓媽媽離開一步,到相信媽媽“總會回來”並且慢慢獨立。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6張

這本書提供了一系列的觀點和方法,幫助孩子用積極的方式去看待事情,克服他們對媽媽離開的恐懼。

《小貓頭鷹》

從前,有三隻貓頭鷹寶寶,他們和媽媽一起住在一個樹洞裏。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7張

一天夜裏,小貓頭鷹們醒來,發現他們的媽媽不見了,於是互相猜測、互相作伴,終於等到媽媽回來了。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8張

原來貓頭鷹媽媽白天要出去覓食,晚上才飛回來看寶寶,三隻可愛的小貓頭鷹“秀秀、皮皮、比比”,他們在媽媽離開後的表現和寶寶的心理活動幾乎是一致的,所以很多小寶寶一下子就能看懂其所表達的內容。這部繪本還有視頻版本,裏面的“媽媽,飛回來”,也很容易讓寶寶聽懂。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9張

5、多get一些生活技能

如果寶寶自己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乖乖吃飯、喝水、知道自己大小便、還能“不用媽媽哄睡”,這樣的“小能手”,獨立性也會更好一些。所以,要上班或遠行的媽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培養孩子的技能。

這樣做,讓分離無壓力

固定的程序會讓寶寶放鬆,分離時講究儀式感,就是讓寶寶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有助於保持生活的一致性,會給他安全感。

1、分開前半小時,做好交接工作

最好在寶寶六個月前選定照料人,越小越容易接管。與寶寶分開前,可以給寶寶一點點適應的時間,讓其他照料人來接手,等他狀態比較放鬆的時候再離開。

2、分開時,要和寶寶“再見”

每次分開都說“byebye”,既是承諾也是尊重,千萬不能偷偷摸摸的溜走。可以把這個“分別語”,作爲固定的信號,只要信號一發,果斷離開。

寶寶一刻離不開媽媽, 第10張

3、分開時,要和寶寶“約定回來時間”

對於寶寶,也要信守諾言。年紀小的,我們可以告訴她:媽媽“很快、下班後、晚上、天黑了”再回來,年紀大一點,我們可以利用“鐘錶遊戲”,明確告訴他們:媽媽會在幾點前趕回來。

4、分開後,切忌“一步三回頭”

走就走的乾脆,千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返。我們的情緒對寶寶影響極大,如果媽媽本身就不捨,左親右親的遲遲不離開,離開了還要反覆回來再看,孩子也不可能用“平常心”的看待分別。

5、分開後,可以給寶寶“預留驚喜”

曾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有個外國媽媽也正在面臨“分離持久戰”,但她的做法很是巧妙:每次離開時,都會在孩子的口袋裏留下一些特別簡單的東西,比如巧克力和小圖片。每天晚上,孩子都會期待第二天媽媽上班後,會給自己什麼“驚喜”。這個做法,告訴孩子即使不在一起,媽媽也有很多辦法和孩子心靈相通。

分離焦慮是隨着寶寶不斷成長、心智成熟以後自然消失的症狀。媽媽們不要過於擔心,無論孩子哭的多麼驚慌,我們除了巧妙地加以引導,就是讓自己足夠的平心靜氣,可不要孩子焦慮,你也跟着患上“分離焦慮”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