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有幾種表現,說明被慣壞了......

本文已影響2.22W人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說明已經被慣壞了,再不糾正孩子不僅性格會出現缺陷,還有可能成為自私、暴躁、不知感恩、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孩子。

1. 只要需求未被滿足,就撒潑哭鬧威脅父母。

2. 對父母、家中老人不尊重,喜歡命令他人。

3. 有好吃的東西,總是第一個搶佔。

4. 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找父母解決。

5. 上學、放學時,書包總是丟給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6. 做作業不用心,必須父母在旁監督輔導。

7. 自理能力極差,從沒疊過自己的衣服。

8. 幾乎每週都要購置新的玩具或衣物。

9. 沉迷於電視、電腦、手機遊戲。

如果你家孩子有幾種表現,說明被慣壞了......

以上9條,你家孩子中了幾個呢?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根源在父母,孩子會有以上表現,都是因為父母的寵溺和嬌慣將孩子變成了自理能力差的“低能兒”,無限索取的“自私兒”。

溺愛與關愛的區別

很多父母也自覺委屈:我只是儘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有錯嗎?初衷自然沒錯,但是方式卻錯了。溺愛和關愛的區別就是,溺愛的父母是“我認為你需要”,希望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而正確關愛的父母是“重視孩子的獨立需求”,只在確定孩子無力解決時,給予支援。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最偉大的父愛母愛,都會懂得在適當時候放手。

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

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幾乎沒有制定過規矩,即使制定規矩,也很難真正的去遵守,只要孩子哭鬧就立刻妥協。長期如此,聰明的孩子就會用哭鬧來威脅父母,屢試不爽。和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規矩,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才能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買玩具的頻率,寫完作業才能玩耍,和父母長輩要用禮貌用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當孩子逐步適應,規矩內化成自然的時候,教育也就輕鬆自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