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中耳炎的防治手冊

本文已影響3.28K人 

  小兒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小兒耳科疾病,它的發病率還是蠻高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寶寶做好預防措施,那麼如何有效防治小兒中耳炎呢?請看下文給出的具體指導:

小兒中耳炎的防治手冊

  常見耳疾 One 外耳炎

沒事不要亂摳耳朵!您不經意的舉動,可能是造成寶寶外耳炎的主要原因!專家認為,孩子為什麼容易感染外耳炎,與您日常生活習慣有絕對的關係,因為孩子感染外耳炎,多半是清除耳垢不慎造成的。

  摳摳摳外耳炎找上門

耳朵感到瘙癢怎麼辦?一般人的解決方式為:隨手拿起棉花棒,立即展開摳耳朵行動。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對小寶寶來說,更有嚴重的殺傷力,因為寶寶耳道的面板相當細嫩,若隨手拿取異物往耳裡摳,很容易使耳道面板破皮、受傷,若髒東西、汙水或細菌在此時入侵耳朵,就會導致耳道發炎,即外耳炎的發生

其實寶寶的耳朵若有耳垢形成,除了偶爾聽不清楚之外,並不會有嚴重的影響,所以專家不建議自行使用棉花棒清理,以免耳垢未清除,卻弄傷耳道面板。若您真的很介意耳朵裡的小耳垢,可到耳鼻喉科請醫生開立處方籤,將耳藥水滴入耳內,即可溶解耳垢,很容易就可以將耳朵清理乾淨。

  寶寶患外耳炎怎麼辦?

如何發現寶寶受外耳炎侵擾?並不難,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外耳炎的臨床症狀為:耳朵似乎怎麼清都不乾淨,不斷有分泌物流出,此時媽咪就得特別留心,檢查寶寶的症狀,有必要應帶孩子到醫院兒科或耳鼻喉科診治,進行清理。

一般來說,外耳炎並不算嚴重的疾病,僅需使用耳藥水,待耳內面板再生時,千萬不可再強行使用棉花棒清理,免得加重病情。至於預防之道是什麼?很簡單,少摳為妙。

  清耳垢請醫生動手

剛出生的寶寶,耳道非常細嫩,經不起您一摳再摳!當寶寶耳內有少許的耳垢堆積時,不要急著自己動手掏,請醫生來動手才是最保險的方法。那麼何時開始才恰當?專家建議,待寶寶配合度較高、不害怕、不亂動時,再進行較為合適,也就是說學齡後再動手較恰當。所以下回當您手癢的時候,請忍一忍吧!

此外,許多媽媽會就近帶寶寶到美容院清理耳朵,總覺得看起來專業的美容師,可以好好打理寶寶的耳朵,其實這是很不正確的行為!首先外表專業的美容師,其實技術並不如醫生的好,其次用具是否消毒乾淨也令人質疑。所以請您不要自作聰明帶寶寶上美容院!

  常見耳疾 Two 中耳炎

孩子感冒了,除了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外,媽咪還得留心,是否有染上中耳炎的可能。專家指出,中耳炎是小兒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疾病之一,需區分是急性中耳炎還是中耳炎合併積液,再依病症進行處理步驟。

  呼吸道感染中耳炎主要原因

什麼是中耳炎?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由呼吸道感染的疾病,通常是因為耳膜內部發炎所引起。人的耳咽管與咽喉相通,如感冒遭續發性細菌感染後,就會併發中耳炎,即一種由內部呼吸道感染所引發的疾病。

家長如何自行判斷寶寶罹患中耳炎?當寶寶感冒而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及耳朵疼痛、耳內有大量分泌物、嚴重流膿等症狀時,媽咪就得提高警覺。

而臨床上急性中耳炎的診斷,是以耳鏡檢查的結果,來判斷耳膜是否發炎,先決條件是,有否中耳積液及急性感染症狀。專家認為,典型的耳膜變化有:耳膜呈現渾濁、膨出,使用充氣式耳鏡檢查時,活動力不佳等。要澄清一點,若寶寶只是單純的耳膜發紅,則有可能是發燒或大聲哭喊所造成,不足以作為中耳炎診斷的唯一依據。

  抗生素不得擅自停藥

抗生素不是萬能,須嚴格遵守不擅自停藥的使用規則,才能有效殺死細菌!國內不少患者服用抗生素時,因未能遵守按時服藥和不自行停藥,以致藥量不足、藥效不夠,不能完全殺死細菌,使其產生抗藥性,最後可能導致無藥可醫的地步。故使用抗生素一定得按醫生指示服藥,並且平時不濫用,一經使用,份量絕對要足夠。

舉例來說,倘若醫生開了1周的藥量,並指示1日服用4次,患者絕不可擅自減少成1日服用2次,且一定得將1周的劑量服用完畢,千萬不可覺得“我好了”而自行停藥,以免殘留下來的細菌,有機會產生抗藥性。

  抗生素有效對抗中耳炎

一般來說,治療中耳炎多采用抗生素,但根據研究顯示,抗生素不必在診斷為急性中耳炎時就立即使用,應在72小時後,病情無改善時再使用。但有些專家則認為,兩歲以下的幼兒若感染急性中耳炎,仍應使用抗生素治療較為妥當、安全。

若診斷不是很確定、病童年齡大於3歲、症狀輕微無併發症,或是由病毒感染導致的中耳炎,就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如果孩子以前就接受過抗生素治療,低於兩歲、為複發性或持續性中耳炎,或是已上託兒所的病童,就建議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有時需合併口服藥、打針、全身治療或是耳膜穿刺術等方式,若只使用耳藥水,幫助不大。

目前來說,若是兩歲以下的寶寶,使用口服抗生素對抗中耳炎,療程約為10天;兩歲以上且無併發症者,則建議5~7日,但仍需視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臨床反應來調整。

此外,家長的配合度及孩子是否按醫囑服藥,如每日服用藥物的次數、劑型及味道等,都是影響療效的因素。故父母絕對要遵守醫生的指示。如果寶寶不喜歡藥水的味道,或是難以服藥,可選用味道較佳的糖漿型藥物,或是改以肌肉注射來代替。另外,需注意藥物服用完畢後,應再回醫院複診,以確定治療是否有效?是否需更換藥物?或是需更久的療程?專家提醒家長,治療一定要徹底,以免留下反覆感染,影響聽力的後遺症。

  中耳積液預防有訣竅

有30%~70%的寶寶,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10~14天后,會產生中耳積液,大部分的積液會在3個月內,自動經人體吸收、消失,對健康無太大的影響,不需過分擔心。如果寶寶只有中耳積液,沒有其他症狀,可建議先採用追蹤觀察的方式,即每1個月或1個半月,做1次耳鏡檢查;而在追蹤其間,應改善家庭環境,如儘量避免接觸環境裡的香菸;減少使用安撫奶嘴;不要躺著餵奶或餵母乳等。

家長需注意,如果經過1個半月的追蹤後,中耳積液情形仍未改善,就可考慮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療及評估聽力狀況。3個月後若中耳積液仍存在,建議做聽力測驗,若確定對聽力無影響,可以繼續觀察,或服用抗生素,並配合改善家庭環境來幫助寶寶。但此時如果聽力已受損且達20分貝以上,應使用抗生素治療或是做耳膜切開術放置引流管治療。如果4~6個月後仍有積液未消,且兩耳聽力皆喪失達20分貝以上,則兩耳均需做耳膜切開放置引流管的動作,並視情況是否需長期服用抗生素。

專家提醒家長,使用引流管將積液清除後,必須將流出的液體確實地擦乾,以免造成外耳感染。此外,切除扁桃腺、使用抗組織胺、消腫藥物,或是類固醇對消除中耳積液並無明顯效果,不建議家長輕易嘗試。

早期治療效果絕佳

如何避免寶寶遭受中耳炎侵擾,是考驗媽咪注意力的時侯!若家裡曾經有罹患中耳炎的寶寶,更要提高警覺,當寶寶莫名其妙地感冒發燒時,就得趕緊請醫生診治,判斷是單純的發燒,還是有其他併發症的可能,如上呼吸道的扁桃腺感染,或擴及下呼吸道的肺或支氣管感染。最重要的是,家長在診治期間,需配合醫生指示用藥、改善家庭環境,並進行追蹤治療,才能有效避免中耳炎。不過,家長也甭擔心寶寶反覆感染中耳炎,只要等他上小學後,情況就會逐漸改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