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很淘氣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6.44K人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很多孩子也變得淘氣了起來。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在幼兒園很淘氣怎麼辦?帶着疑問,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在幼兒園很淘氣怎麼辦

今天咱們來說說孩子“淘氣”的事。

“淘氣”是個很有趣的詞,大意相當於“頑皮”,用來概括孩子身上很多很貪玩愛鬧、不聽勸阻的表現。

淘氣,明明是貶多於褒,很多爸爸媽媽卻都欣然接受,說“我這孩子很淘氣”時,甚至還會帶一點點驕傲的神情,覺得淘氣的孩子才聰明、淘氣的孩子才活潑、淘氣的孩子纔有出息。

但幼兒園老師、學校老師、無辜被淘氣孩子騷擾到的路人甲可不這麼看,他們說你孩子淘氣時,可不是在讚揚你和孩子的孩子,而是委婉地提醒你:您的孩子太淘,該管管了。

那麼,孩子淘氣,爸爸媽媽到底要不要管呢?如果管,該怎麼管呢?

到底什麼是淘氣?

“淘氣”這個詞,用得實在是太廣泛,而且每個這麼說的人,都很確定自己知道指的是什麼——不就是大人越不讓做的事,孩子越想做嗎?

的確,淘氣的孩子就是這樣。於是很多人就認爲,孩子淘氣是一種好奇好動的天性,所有孩子都是這樣,只是其中一些孩子被管得嚴,管得不淘了,另外一些爸爸媽媽比較開明,沒有去壓抑孩子的這種天性,“別人愛怎麼說怎麼說唄,我纔不爲了別人的看法束縛我孩子的天性,就這麼一個寶貝,我得讓孩子怎麼高興怎麼來”。

但孩子淘氣,真的是一種天性嗎?

一位媽媽說老師認爲孩子在幼兒園太淘氣,讓爸爸媽媽管管孩子。她問我“我要不要管呢?”我請她舉一兩個孩子淘氣的例子,她是這麼說的:

“孩子三歲,喜歡跟另外一個淘氣孩子一起玩,比如其中一個鑽到桌子底下,另一個也跟着鑽。再比如爬高夠東西,自己搬個凳子就去夠,老師總需要看着他。老師說,她淘氣之前有的時候會看一下老師,老師如果沒有看她,她就繼續玩,老師如果看見了,她就老實了。”

請注意孩子媽媽描述的後半段:孩子做淘氣的事時,其實是明白大人不希望他這麼做的,她是在“明知故犯”。

明知故犯,纔是孩子淘氣的本質!我們在幾乎所有的淘氣行爲中,都能發現明知故犯的存在:孩子在幼兒園,其實是知道她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老師不讓做的偏要做,就是一種明知故犯;孩子在學校,上課不能和同學說話、不能玩東西,下課不能和同學胡亂打鬥都是很容易明白的基本規則,孩子做不到,其實也是一種明知故犯。

所以說,淘氣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孩子對自我與外界關係的一種曲解後的反應:我知道你不希望我這麼做,但我就是想看看,我做了,你能拿我怎麼樣?

說嚴重點,淘氣不僅不是什麼天性、是聰明、活潑、有出息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後天養成的惡習。

淘氣的代價是什麼?

對孩子淘氣的行爲不加管束,甚至縱容,潛藏的代價不是你和孩子能夠承受和樂於承受的。

代價之一是傷害自己。

淘氣孩子容易弄髒衣服、打爛東西,都還是小事。家有淘氣孩子的爸爸媽媽會發現,自家孩子會比不淘氣的孩子更容易受傷。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弄到磕破那裏需要到醫院縫針也是不稀奇。更可怕的跌落陽臺、遊野泳溺水,也時有發生。淘氣孩子很容易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也讓爸爸媽媽時刻都不能放心,

代價之二是傷害別人。

把小朋友給打了,被人家父母找上門來、把同學弄傷了,要送人家上醫院、弄壞了別人的東西,要買新的賠給人家。種種傷害別人的事,不一而足。這樣的事,不淘氣的孩子身上很少發生,淘氣孩子的爸媽,恐怕就得時刻準備着。

而且如果傷害別人的行爲得不到有效制止,傷害程度就很容易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升級。

代價之三是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都會過得非常糟糕。

一眼沒照到就出狀況,每天都得不停製止、不停批評,甚至三天兩頭就需要叫家長的孩子,換了你是老師,你肯定也無比煩惱,如果你是他的同學,肯定也會覺得不勝其煩。

幼兒園和學校生活的品質,其實和老師對他的態度(請相信,老師不會故意針對淘氣的孩子,她只是需要制止不適當的行爲,以維持正常的秩序)、他與周邊夥伴的關係、他獲得的認同、讚美,都密切相關。一個公認淘氣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都會過得非常糟糕。

該怎麼告訴孩子在幼兒園、學校不要淘氣?

我們看到了孩子淘氣的代價,那麼爸爸媽媽該怎麼告訴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不要淘氣呢?真心爸媽認爲,這樣的問法本身,就有一些問題。

“在幼兒園的時候不允許淘氣”,有的爸爸媽媽還會加上一句“在家裏怎麼樣都沒關係”,如果這樣告訴孩子,就意味着,同樣的行爲,在家可以做,在幼兒園和學校不不可以做。

這是給了孩子雙重標準,讓他覺得,他可以在家做一套,在外面做一套。這樣,孩子的行爲,就沒有一個基本的規則,孩子的心中,也不會建立起一個自我約束的基本原則。

這個雙重標準,孩子還會自動給擴展成“老師看着的時候不能做,老師不看着就能做”,這樣,孩子的行爲,就永遠是需要靠別人監督來約束,不會養成寶貴的自律精神。

所以,做爸爸媽媽的,需要給孩子一個恆定的原則,讓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幼兒園,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一樣的;有人監督和沒人監督,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也是一樣的。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不是在幼兒園和學校不要淘氣,而是你淘氣的邊界在哪裏,什麼樣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如何爲孩子的淘氣設定邊界?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淘氣行爲,或者淘氣行爲的萌芽。比如一歲的孩子,他可能手裏拿着一個玩具,做勢要摔。

這時候他的眼睛看着哪裏?他的神態是什麼樣的呢?他通常在笑呵呵地看着大人,等着大人的反應,如果你制止了,他就乖乖地不摔了,而如果大人也笑呵呵地看着,覺得孩子的表現很好玩,孩子就得到了鼓勵,馬上把玩具給摔了。

所以從這時候起,大人就需要慢慢地給孩子建立比較清晰的概念,什麼樣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無論在哪裏都不可以做,以防止孩子的淘氣行爲愈演愈烈。

我們在給兩個孩子的“不可以做”的概念是:

(1)容易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不可以做

比如小時候,告訴他們不摸電門、不碰開水、不玩爐竈、不玩火種、不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裏、不拿尖利的東西互相打鬥、不爬窗臺、陽臺、不搭東西爬高……;上幼兒園了告訴他們不可以和小朋友打鬥、不可以不聽從老師的指揮到處亂跑;上學了告訴他們放學一定等爸爸媽媽,不可以自己到處跑去玩兒,集體活動外出坐車一定繫好安全帶,不可以隨意在車上走動等等等等。

凡是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我們都會隨時提醒孩子,這樣兩個孩子就都很清楚,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不可以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2)影響別人,或者可能傷害別人的事,不可以做

比如小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晚上不可以在地板上大聲砸玩具,會吵到鄰居,到商店或者超市,不可以亂動東西,上幼兒園,不可以推搡小朋友、不可以拿東西砸人、去學校,不可以在樓道里奔跑、不可以在樓梯上鬥鬧等等等等。

生活中這樣的教育機會很多很多,只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大人就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爲會影響到別人,什麼樣的行爲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孩子就很容易慢慢建立起這樣的概念,自己淘氣影響到別人的情況,就會很少發生。

(3)故意毀壞東西的事,不可以做

我們從小就會告訴孩子,不管是自己的東西、爸爸媽媽的東西,還是別人的東西,都要愛惜,不可以隨意毀壞。孩子有了這樣的概念,就不會做出拿媽媽的面霜塗滿鏡子、把自己的玩具破壞得亂七八糟、在外面見到東西毫不客氣地拿來就毀的淘氣行爲。

(4)影響公共場所,包括幼兒園、學校秩序的事,不可以做

我們也會告訴孩子什麼是秩序,並且告訴他們,什麼樣的行爲是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爲,是不好的。比如小時候看電影,你不愛看,咱們可以中途離場,但是你不能在電影院裏大吵大鬧;出去吃飯,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可以在通道上跑來跑去;上課時,要保持安靜,老師不問你問題,不要隨意講話。

我們的經驗是,從孩子小時候起,幫他建立“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概念,毫無困難。孩子並不是像大人認爲的那樣,什麼都不懂,你跟他說的,他都能懂,之所以有時候怎麼說都不聽,只是他想看看,爸爸媽媽的態度是不是那麼堅定而已。

管束孩子的淘氣,是不是和“給孩子自由”相矛盾?

說到這兒,可能有的爸爸媽媽會問了,現在的教育理念,不是崇尚“給孩子自由”嗎?大人給孩子設定這些行爲約束,不是妨礙了孩子的自由?

真心爸媽認爲,自由是有底線的,就是“你的自由,不能觸犯他人的自由”。如果簡單地“給孩子自由”理解成“讓孩子爲所欲爲”,那麼爸爸媽媽在做的,就不是教育,而是無原則的縱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