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搶面子,一場雙輸的“生意”

本文已影響2.16W人 

逼迫孩子道歉的背後是大人的“面子”

一個家長的一次親身經歷。

幾個月前,我帶着豆豆,朋友帶着他的孩子沫沫(化名),一起出去郊遊。

豆豆、沫沫同齡,是好朋友,兩個孩子經常奪大人的手機,通過微信“互訴衷腸”。

在那次郊遊時,沫沫不小心用樹枝打到了豆豆的額頭。豆豆放聲大哭,沫沫手足無措。

我趕緊跑過去檢查豆豆的額頭,沒腫,更沒出血,一點也不嚴重。接着,我揉了揉他的額頭,他很快停止了哭聲。

“快向豆豆道歉,快!”朋友嚴厲地對沫沫喊道。本就緊張的沫沫顯然被媽媽的呵斥嚇到了,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咬着嘴脣就是不開口。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做錯了事,就要道歉。再不道歉,媽媽不要你了!”朋友不依不饒,並把沫沫強行拉到豆豆跟前。

跟孩子搶面子,一場雙輸的“生意”

我一直認爲,孩子在一起玩,難免有矛盾、有意外,就用孩子的方式去處理好了。大人可以引導,但不需要過分的強迫。因此,我試圖平息朋友的怒氣:“孩子嘛,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不要太在意嘛。”

可朋友還是急火攻心的樣子,推着沫沫去道歉。

結果是,沫沫也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

最後還是豆豆主動去安慰沫沫,說:“我沒事啦,你別哭,我們一起玩吧。”

我對這位朋友是很瞭解的,她是個好面子的人,處處要表現得比別人優秀,爲此她要求孩子也一樣。比如,豆豆送沫沫禮物,她定要沫沫更多、更加貴重地送還。因此,她不能容忍沫沫的“無禮”、“不懂事”。

其實,我心裏明白,但不願意說透:她更需要沫沫的一句道歉,比豆豆還需要。因爲這樣,她纔會覺得自己教子有方。

但我的朋友忽視了一點,她嚴厲的批評與逼迫,恰恰搶了孩子的“面子”。孩子有孩子處事的方式,一次小小的衝突,並不會對他們的關係造成太大的影響。

其實,對於我來說,沫沫道歉了,我固然會認爲他是個好孩子;但沫沫不道歉,我也不會認定他就是個壞孩子。

相反的是,朋友的聲色俱厲,我認爲有點過了。她在我這裏並沒有掙到自己的“面子”,卻讓沫沫顯得無助,失去了自尊。

跟孩子搶面子,一場雙輸的“生意” 第2張

顯然,這是一次雙輸的教育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類事情,並不少見。

當孩子被迫做大人認可的某件事時,父母爲孩子的“乖”感覺倍兒自豪,可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淚。

大人的“面子”似乎有了,卻忽視了孩子的主動意願,忽視了孩子的自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別說是孩子

馮侖在他《不朽的“面子”》裏說,“給面子”的本質是擡高別人,壓低自己。相應地,“駁面子”就是不願意壓低自己,也不樂意去擡高別人。甚至是擡高自己,壓低別人。

在與孩子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父母,卻往往肆意去壓低孩子。原因或許就是,他們與馮侖一樣認爲,孩子是不懂“面子”的。

其實,父母在駁孩子“面子”的背後,是打擊、降低了孩子的交往技能。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上小學一年級那會兒,那時我只有6歲,鄰居春節前給我家送來一件禮物。母親與鄰居關係一直很僵,她不想收下這件禮物,但又不願直面去駁鄰居的面子。因此,母親把這個偉大而又神聖的任務交給了我。

別看我哪會兒人小,但也不願去駁人家的面子,母親交給的任務我一百個不樂意。

可母親依然怒氣衝衝地把禮物塞進我手裏——她希望我當一回扔“炸藥包”的英雄。但她明顯高估了我,我這個“孬種”把這個燙手的山芋塞回給了她,然後自己跑了。

跟孩子搶面子,一場雙輸的“生意” 第3張

在我幼小的心裏,我不理解的是,母親都難以面對的事,我如何能處理好?

三十多年了,這件事情我一直記得,甚至有些記恨母親。

等我自己爲人父時,我才發現,母親的行爲有很大的代表性。

我們父母往往看中自己的“面子”,而忽視了孩子的自尊,不由自主地跟孩子爭搶“面子”。

不久前我搬新家,鄰居家的孩子喜歡找豆豆玩,他倆一玩就玩到晚上9點多。

當時家裏一團糟,加上孩子們的打鬧聲,我和愛人都不勝其煩。我們很想鄰居的孩子早些回家,可我們又礙於面子不想直接說。

“豆豆,趕緊叫你的朋友回家。”我和愛人都給豆豆下達了這個光榮的任務。

但我一說出口就後悔了,我和愛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怎能強求豆豆呢?

我這不是在重複母親多年前的行爲嗎?

細細想後,我和愛人便開始做兩個小傢伙的思想工作:“你們玩得太久了,現在9點多了,明天還有上學,要休息啦,寶寶。”

結果是良性的。鄰居的孩子雖然有些依依不捨,但還是回家了。

豆豆也保住了“面子”:不是趕朋友走,而是太晚了,要休息了。

別再說“人前教子,背後教妻”了

其實,在中國的教育語境下,忽視孩子“面子”的事情可謂源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就說,“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夫)”,這是很多家庭教育的基本法則。其本質就是把孩子的自尊與“面子”與大人區別對待,潛在的理論就是馮侖的觀點:孩子不懂得自尊與“面子”。一句話,孩子的“面子”是可以剝奪的,而大人則要儘可能保全“面子”。

更要命的是,我小時候的家庭教育要求更高,不但要做到“人前教子”,還要做到“當孩子們有矛盾與衝突時,先要批評自己的孩子。”

爲此,我把這兩個育兒基本準則繼承下來了。

可是在我教育豆豆時,卻發現這些規則根本無法繼續下去。

每當豆豆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我總是先批評豆豆:“你爲何不願跟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爲何要強迫別人給你讓路,你不能先讓讓別人嗎?”

這種批評每次都是公開的,旁邊有別的小朋友,有時也有其他孩子的父母。

跟孩子搶面子,一場雙輸的“生意” 第4張

不得不說,我對豆豆的這種批評,一半是出自家族傳統的傳承,一半是自己“面子”上的原因。

我的潛臺詞是:你們看我怎麼教育孩子的,總是先反思自家孩子的不對,總是對自己孩子要求更嚴格。

其實,在這種批評之後,我並不知道別的家長的真實想法。但知道每次豆豆的不滿都寫在了臉上。每次他不是哭就是鬧,完全無法接受我的做法。他彷彿在說:“爸爸,你爲什麼老是幫助別人?”“爸爸,你爲什麼老要我把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

等豆豆大了些,我才發現,他其實是個樂於分享的孩子,但也是個自尊心強的孩子,他接受不了我在別人面前批評他,也接受不了我對他過多的強求。

其實,我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約束與要求,但我認爲,這種約束與要求更多地體現在孩子良好習慣的建立上。而對孩子錯誤行爲的矯正,需要更多的技巧。簡單的批評,尤其是聲色俱厲的批評只能起到反作用。

“人前教子”,現在看來並非科學的教育理念。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有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衆宣佈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這句話值得我們每一個做家長的好好揣摩、深思並踐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