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常見誤區

本文已影響3.9K人 

誤區1:“嬰兒什麼也不懂,只要找一個會照顧他生活的人就行。”

嬰兒期(0-1歲)——學習信任的開端

很多父母以爲嬰兒期的孩子不懂得什麼,只要吃好睡好就行。近幾十年來有關嬰兒的研究顯示,嬰兒的心理從一開始便很活躍,而且很依賴刺激。心理學家史匹茲觀察一些出生三個月即被母親送到寄養機構的嬰孩後發現,雖然這些孩子們得到豐富的食物和妥善的照顧,但他們的社交行爲卻呈負面成長,生病,甚至死亡。

對嬰兒來說,在出生第一年便從與成人(父母)關係中得到基本的安全感或信心是很重要的。有父母關注和愛的成長環境下的孩子容易發展出孩子活潑、充滿好奇以及信任他人的美好特質。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所有的就只有感受。比方說,剛誕生的嬰兒,一直呆在媽媽很溫暖的子宮裏,忽然間來到一個空空冷冷的世界,這個空間會讓他覺得很慌。所以非常需要正面的接納,被溫暖、柔和的手的摟抱和撫摩。而這種帶着感情色彩的身體接觸只有父母才能真正給予的。

如果人在嬰兒期沒有得到正確的關愛,到成年時就會形成“這個世界不值得我信賴”、“沒有人真正關心我”的感覺,缺乏安全感。

很多時候我們以爲這麼小的嬰兒什麼都不懂,所以我想講什麼話就講什麼,想發怒就發。其實,孩子一出生,不管他有多大,他都會很敏感地感受父母的情緒。父母的情緒的穩定對小孩建立安全感十分重要。比如,媽媽和爸爸關係不好,當媽媽抱着小嬰兒時,她的憤怒,她的心跳是不是很平穩,孩子是感覺得到的。

對於小小的嬰兒,他需要我們正面的積極的刺激。父母不僅僅要多多用圖、用音樂等智力開發等元素來刺激他,還需要情感上和他多多地交流,比如,聊天,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正在做什麼,家裏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摟抱、親吻,告訴孩子你有多麼愛他。

誤區2:“孩子頑皮、任性,隨他去;畢竟小孩子嘛,不懂事。”

幼兒期(1-3歲)——建立規範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求知慾旺盛,已經學會了很多技能。他會走,會跑,會拿東西,會到處去看。做父母的會發現他很喜歡拉拉抽屜,什麼東西都想拿來玩一玩。他對周圍的東西產生好奇,一副“我長大了”“我能行”的派頭。對一些危險東西,視而不見,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他開始有主見,有慾望要按照自己的主意來行事,很多時候不是任人擺佈,有“反抗”意識了。

爲孩子立界限,養成良好的習慣。

爲孩子設定界限,這是愛他的一種積極方式。即,給他訂一個範圍,在範圍以外就要說“不”。比如,給他一個範圍,只有在這個房間的角落裏可以盡情的探索,而不容許他到其它房間以避免危險。再比如,吃飯的習慣,只能在餐桌上吃,否則就取消。

孩子很聰明,他總是想試着去突破界限,看一看父母的反應——“是否動真格?”這時候需要父母特別有智慧地堅持原則。比如,父母規定了孩子只能在餐桌上吃飯,而孩子邊吃飯邊玩,如果父母爲了讓孩子多吃幾口,而遷就孩子。當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心裏很明白——爸爸媽媽的話是不當真的。一旦開始界限不能堅守,那麼以後就比較困難了。

其實,無法無天的孩子是沒有真正安全感的。沒有規則,父母往往憑着情緒和環境來管教孩子,孩子反而無所事從。

父母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常見誤區

允許孩子說“不”

“危險的兩歲”,孩子開始有自己做決定的慾望了。這時要請父母特別注意:

如果孩子經常跟你意見相左,這是很正常的

如果不是有生命危險的事情,且並沒有越界,就讓他自己去做。

讓他照自己的意思去嘗試錯誤,並承擔後果。

聽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好孩子,但要注意聽話的孩子可能是比較缺少主見的孩子。當他進入社會,孩子可能會感到很慌、很亂。

誤區3:“上幼兒園了,孩子有老師教,不用父母操心了。”

學前期(3-6歲)——與孩子分享人生

這一時期,孩子越來越會交流了,父母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幼兒園教育僅僅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遊戲是這個時期孩子的主導活動。孩子的認知、學習和對社會的瞭解,多半都是通過遊戲進行的。遊戲是該時期孩子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需要經常跟孩子在一起,與他一起玩,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小孩子的過家家就是在學習爸爸媽媽。在過家家的時候,他就要學習做很多決定。

分享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在學前期我們一定要自己陪孩子,與孩子分享我們人生的高低起伏。經常和孩子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分享你的痛苦與喜樂。如果父母從不跟孩子聊一聊這些事情,他們就不會了解生活的完整面貌,甚至無法經驗到父母的存在。例如:媽媽是老師,媽媽要告訴孩子:今天我好累啊!一個班40個學生,真的是很累!但是今天媽媽教會了學生一首詩歌,媽媽真的好高興!

父母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常見誤區 第2張

以身心陪伴孩子獨立

一個人之所以能獨立,並不是年齡到了自然就會獨立。要小孩子獨立自主,我們就必須經常跟他在一起,生活點滴中言傳身教。

父母需要從小及時地鼓勵和肯定孩子,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從而讓孩子知道自己說什麼做什麼是正確的,並且能夠從中學習自我肯定。比如,當孩子第一次洗碗,當孩子第一次獨立買東西,多多地從心裏的讚揚,而不是眼睛盯着孩子的“不是”。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有能力的,爸爸媽媽不在你也可以自己做。”

我們的“在”必須要身心靈的同在。我們不要以爲孩子不懂得什麼,其實孩子的心是很敏感和敏銳的。比如孩子跟爸爸說事,而爸爸一邊看報紙一邊作答,這個“在”等於不在,這樣的爸爸很難抓住孩子的心——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這樣的爸爸也無法真正幫助孩子。

我們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精神上非常重要的支柱,我們必須去幫助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內在擁有很大的安定與肯定,才能夠做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