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被慣壞嗎?

本文已影響2.34W人 

作爲一個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同時是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的父親,對於孩子哭鬧是否需要抱抱這個問題,我有着深切的體會。

孩子依賴母親,是天經地的義的。那是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做母親要相信自己,這是人的天性,也有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支持。

不要說未出滿月的嬰兒,即使是是一歲的孩子,哭也要抱。多大的孩子,作爲父母也要學習適當迴應孩子的情緒。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被慣壞嗎?

嬰兒(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兒)在痛苦和有困難時,或需要安撫時,哭是唯一的溝通方式。此時照顧者要做的不只是及時安撫,亦要同時觀察,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是餓了、困了,還是身體不適?而這麼小的孩子,除了生理需求外,同時還有對陪伴和安撫的心理需求。在嬰兒哭鬧時,及時擁抱他、撫慰他、滿足他的需求,不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建立十分重要,對父母(照顧者)個人而言也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我試由嬰兒的生理需要及心理髮展、親子關係及父母(或照顧者)的個人成長這幾個角度解釋,爲什麼對嬰兒及時、有效的安撫如此重要。

擁抱對於嬰兒來說,出自對撫觸的心理和生物性的雙重需要。

早有許多研究證明,擁抱有助於嬰兒(包括早產嬰兒)的身心發育。世衛組織提倡對早產兒進行的“袋鼠式護理”,就是讓早產兒俯臥於母親或父親胸前,兩者皮膚充分接觸,能起到令早產兒保持體溫及生命體徵穩定,促進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幫助早產兒與父母建立情感紐帶,提高母乳餵養成功率的效果。

發展心理學領域著名的哈洛(Harry Harlow)恆河猴實驗中,從出生第一天起即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胸前掛着奶瓶的鐵絲媽媽和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嬰猴大部分時間都只願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唯有肚子餓時纔會去鐵絲媽媽身上喝奶,在鐵絲媽媽身邊與絨布媽媽身邊的時間約爲1:5。絨布媽媽成爲了小猴安全感的來源。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被慣壞嗎? 第2張

恆河猴實驗

對於同爲靈長動物的人類來說,身體撫觸對依戀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嬰幼兒時期得不到適當的擁抱關懷和較多的親密接觸,會令嬰兒成長中產生很大的不安全感,長遠將會影響孩子溝通能力、情緒控制、學習能力和創意思維等各方面的發展。

嬰兒哭鬧時,照顧者的及時關愛,對嬰兒身體和心理髮展的影響能延續到成年。

美國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心理學家 Darcia Narvaez去年發佈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兒時獲得的擁抱對人的正面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期——該研究對超過600名成人進行調查後發現,那些在童年時獲得了較多擁抱的人,長大後會成爲更少壓抑、親切、更善解人意,工作更有成效的成年人。除擁抱外,童年時得到來自照料者足夠的愛護和陪伴,也會令成人後的身心更爲健康。研究同時顯示,當孩子童年期缺乏親情、成長空間和溫馨的家庭環境等重要支持,長大後社交能力和道德感有可能較弱。Narvaez認爲,父母在嬰兒幾個月大時所做的事,會影響孩子未來一生中腦部的發展。

嬰兒所需要的大量的擁抱和肢體接觸,不只令他們身心更好地成長,也有助於令他們更平靜。嬰兒哭鬧時,如果無法得到照顧者的有效迴應,嬰兒的身體各系統將會承受壓力,而這段時間,正是身體系統奠定發育基礎的關鍵期。

我們可以看到,嬰兒期沒有獲得悉心照料的孩子,長大後對壓力的反應更大,也較難鎮靜自己。Narvaez建議,這麼小的孩子,再怎麼寵愛也不爲過,家長應該跟隨自己的直覺去好好關愛孩子,當你擁抱孩子的時候,你正在令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好。這項研究有力地證明了:當寶寶在哭,抱他不是在「寵壞他」,而是爲他成爲一個更好的人的重要一步。

照顧者在嬰兒哭鬧時的積極迴應,對於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非常重要。

聽見嬰兒哭會難受,其實是一種人類的本能,也是進化過程中種植在人類基因裏的一種“密碼”,敦促着成人去滿足嬰兒的需求,嬰兒因此得以存活、成長。這一點,作爲一個小嬰兒的爸爸,我有切身的體會。但須知,對於溝通能力有限的小月齡寶寶來說,“哭”是他唯一表達自己訴求、讓照顧者瞭解自己需要什麼的方式,如果願意花時間,在每次寶寶哭的時候去了解、排查寶寶哭的原因,可以幫助照顧者深入瞭解寶寶的特點和需要,也爲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建立打下基礎。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被慣壞嗎? 第3張

有經驗的父母,能從寶寶哭聲中的細微差別,分辨寶寶的真實需求。我家寶寶就是一個例子,我家寶寶,從1歲前的小睡渣、“夜哭郎”,成爲了現在(1歲半)、脾氣很好的“天使寶寶”,除了先天氣質的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嬰兒期哭鬧時我們的及時迴應中“瞭解”到:爸爸媽媽知道我需要什麼,我是被認同、被認可的,我是很重要的,我可以全心全意依賴他們,我們是“同一邊”的。

現在我家寶寶基本上可以在自己的房間裏獨立睡眠,醒來後也很少哭鬧,一般只會輕輕地說:「奶奶」,表示自己想喝奶了。因爲她信任我們會及時起來和她說早安,然後給她送上滿滿的溫暖的奶瓶。

對嬰兒的迴應,是父母二次成長的起點。

最後我想說的一點,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在選擇對寶寶的迴應方式時,你有沒有看見自己的情緒需要?

寶寶哭鬧時,你不想抱,是因爲自己尚未處理好原有的情緒,還是寶寶的哭鬧讓自己情緒不穩定,所以找個理由不抱寶寶?

作爲新手父母,難免會有感到身心俱疲束手無策的時刻。如何掌控情緒,也是一門必修課,先關照好自身,方有能量關照孩子。嬰兒的出生不僅意味着血脈的延伸、家庭的擴大,也是父母個人心靈二次成長的重要起點,在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隨着慢慢走進寶寶的世界,隨着親子聯結的日漸深厚,父母能愈加了解自己,而這也更能促進對寶寶的理解。可以說,我在寶寶純澈的雙眼中看見了自己的內心,看見了整個世界。

父親需要主動分擔母親的養育任務。

其實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母親就對嬰兒的哭聲特別敏感。 這是因爲孩子的哭聲會激發母親的腦內分泌物 (荷爾蒙Oxytocin催產素增加),增加了母親愛護嬰兒的渴望。

問題是,母親在照顧嬰幼兒所需的不只是體力,也要有相對穩定的情緒。 這時母親和嬰兒的互動,是建立母子之間情感連結的重要基礎,而這個情感的連結就會影響到孩子將來情緒管理、同理心、創意思維等各樣的心智發展。

當長輩們各有說法指指點點,會對母親造成不少壓力,繼而影響孩子。如果父親能站出來擔當照顧母親的情緒的任務,就會起很大的作用。其實研究顯示,嬰兒的哭聲,同樣對父親產生作用,腦內分泌物的變化 (Testosterone睾丸酮下降) 也令男性這個時間能變得比較溫柔和情感豐富。但由於很多男性本身一直沒有做好當父親的學習和心理準備,反而會變得手足無措。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被慣壞嗎? 第4張

國內特別多父親在孩子長大後出現各種相處和溝通的困難,其實問題往往在嬰兒出生的時間已經開始。默默地陪伴妻子,在照料孩子的實質工作上(包括抱孩子和換尿布)儘量學習參與,長遠來看,對加強父親和孩子的連結及和妻子的溝通非常有幫助,這樣就不至於在未來變成「缺席的父親」。 照顧孩子是比上班更累,不是一個人可以完全做好的事。父親應該和孩子自幼建立關係,纔能有效分擔照顧工作。

多看靠譜的育嬰書籍和文章,夫妻之間多多商量和分享,並和願意討論的長輩分享,長遠才能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心靈環境。

一些小Tips

第一

要寶寶由一個月大開始一覺睡到天亮是不合理的。嬰兒的身體發展每個都不一樣。初生嬰兒胃部很小,每次吸收的養份是不足維持整晚的,所以整晚要不斷的餵奶。晚上要餵奶的次數會自然減少。我女兒是兩個多月纔可以整晚不用餵奶。如果早產的嬰兒,更不可能太快開始晚上不餵奶。

第二

睡眠訓練(sleep training)的確有很多派,其中讓孩子哭到累就睡(The cry it out approach,在美國有一位兒科醫生 Richard Ferber 在推廣),不是單純晚上由孩子哭到睡的。我本人不認同這方法,但若要選擇這方法,至少看看相關專家的說法,而不是胡亂用家中長輩那一套。

第三

照顧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而如果家人看法根本南轅北轍,所謂的「正確方法」得不到家人的配合,只會造成壓力。擁抱的重點是增加安全感,如果照顧者長期處於情緒緊張和壓力巨大的狀態,對嬰兒也不好。所以前提是照顧者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家庭關係,照顧孩子的方法是次要。忽然想到,「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同一道理,丈夫大概可以說妻子的投訴和脾氣只是運動,鬧夠了就會安靜就會去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