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平等的溝通,是建議而非命令

本文已影響5.08K人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就應該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積極地引導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這也是平等的溝通的第一步。

爲家長,我們一定不會對這樣的情況感到陌生:你剛說完“做作業的時候把頭擡高一點”,孩子就將頭拾得更低;你越是說“快起牀把飯吃了”,孩子越賴在牀上不起;你越是苦苦哀求“別鬧了,消停一會,-會兒不行嗎”,孩子卻鬧騰得更歡……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爲孩子對父母簡單粗暴的命令感到反感,於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和父母唱反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能夠以建議的方式委婉地說出自身的想法,孩子也許更容易接受,更樂於採納。

實際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會用建議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呢?大多數父母都會說自己很尊重孩子,不會干涉孩子的事情,可一旦遇到大事,需要做出選擇時,便馬上獨攬大權,而且還會說“孩子年紀小,我們這麼做都是爲了他好”。

真正平等的溝通,是建議而非命令


其實,越是重大的決策,父母越要聽取孩子的意見,因爲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基本上能夠做出理性的選擇。當父母代替他們做的決定令他們不滿意時,他們一定會產生抱怨。而如果父母能夠給出中肯的建議,最終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那麼不管結果怎麼樣,孩子都不會有半點怨言。而且,經常做決定的孩子會更加獨立和堅強。

親子溝通中,父母要對孩子多一些建議,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控制。這樣的話,孩子纔會願意和父母溝通。這時,父母再根據孩子的言行提出自己的看法,真誠地表達對孩子的擔憂和期望,孩子便會加深對父母的理解,由此便可實現高效的親子溝通。

孩子大了,有自尊心了,當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時, 自然而然地就會遵從父母的建議行事。一般來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是孩子的老師、顧問,而不應是指揮官、操縱者。對於孩子的行爲,父母應該以建議的方式引導,而不是強制性地命令、控制。

父母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意願和想法,不能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說,父母不應該先制定一個規則,然後再通知孩子遵守,而應該採用詢問的方式,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意願。無論父母的想法多麼正確,也不要從說教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父母這樣的做法一開始可能沒什麼問題,但隨着孩子越來越大,孩子會意識到自己每次都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事,因而表現出不快的情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