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幸福感缺失的孩子!

本文已影響5.91K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需要被教育,那麼家長需要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幸福感缺失的孩子!

父母總被孩子“要挾”,是因爲沒做到這一點,真正的好媽媽,不是沒有缺點,不是任何時候都力求完美,而是在養育的過程中,不斷髮現自己的缺點,不斷認識到自己的匱乏和無能爲力。

孩子挑食,是令媽媽們感到頭疼的事。但我接觸過的孩子裏,有一個從不挑食,這令我很是驚訝。

據他媽媽回憶說,他三、四歲時挑食很嚴重。本着營養均衡的原則,她在做飯時,會刻意做孩子不愛吃的菜。

沒想到孩子很聰明,看到飯桌上都是自己不愛吃的菜,便賭氣不吃。他覺得,媽媽不可能真讓自己餓着。

見他這麼倔,媽媽使出大招,關黑屋,一直關到他肯吃爲止。小黑屋是家裏的工具間,面積大約一平米,關上門,裏面黑洞洞的,什麼都看不清。

那天,她把孩子推進去後,緊緊地鎖上門,任憑他在裏面哭喊求助,她都不爲所動,只一個勁兒地問:“你吃還是不吃?”

孩子邊哭邊喊:“不吃不吃,打死我都不吃。”

“不吃就繼續關着,什麼時候肯吃了,再告訴我。”

孩子起初很堅決,可隨着時間的流逝,他越來越絕望。十個小時過去了,他在門後越來越虛弱,恐懼和飢餓讓他不得不做出妥協。

他幾乎是用盡了力氣,才衝門外的媽媽祈求道:“我吃,什麼都吃。”

聽到這個聲音,孩子媽趕緊打開門,然後跑到廚房,將早已涼透的飯菜熱了一遍,再端到孩子面前。孩子不再抗拒,默默地把平時不吃的蘿蔔、冬瓜都吃完了。

均衡飲食的目的確實達到了,可孩子因此失去的東西,卻比營養均衡重要得多。

如果你見過這孩子吃飯就會發現,他吃飯的方式讓人食慾盡失。這倒不是說他吃相難看。

恰恰相反,他每次吃飯都坐得端端正正,哪怕是夾菜,他也小心而剋制,甚至是咀嚼,都儘量不發出任何聲響。正是這些舉動,總讓人不舒服。

那種感覺,就彷彿他身邊站着一個隱形人,隨時有可能對他施加懲罰。在他謹小慎微的吃飯方式裏,他根本沒辦法享受食物的美味,更別提食物帶來的滿足感。

這位媽媽在面對孩子聲嘶力竭的哭喊時,一定掙扎過,猶豫過。

她太想做一個好媽媽,以致於她只看到了孩子的外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在需求。

她不知道,一個人的幸福感,來源於心理上的滿足,孩子即便保持了營養,健康成長,也在心裏留下了一個缺口。

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幸福感缺失的孩子!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媽媽,有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

所謂“足夠好的媽媽”,就是養育者能夠滿足孩子對愛,對物質的基本需求。

過度的重視和養育,不僅會抑制孩子自由生長的空間,還會減少孩子的幸福感。

在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育兒理念進入媽媽們的視野。寶媽們因此不斷地做加法,而忽略了做減法的重要性。

一個朋友曾抱怨說養孩子很累,並表示,堅決不生二胎。

仔細問過後才知道,她老公和婆婆都曾表示,要幫她帶孩子,可她嫌棄婆婆不講衛生,又嫌棄老公粗心,所以跟孩子有關的一切,都落在了她身上。

孩子每天換洗的衣物很多,她要求口水巾放在專用的盆子裏清洗並且消毒;上衣和褲子要分開洗,且不能和成人的衣物混合;衝牛奶的時候,一定要達到她認爲的標準溫度才能喂……

有一次我去看她,見她一個人忙不過來,於是幫忙衝奶粉。

我舀了一勺水倒在手腕上,試過沒問題後,才把水倒進奶瓶。我剛放了一勺奶粉,就聽見她在我身後大叫。我還以爲出了什麼事,慌忙回頭看,結果手抖了一下,奶粉灑了一些到地上。

她邊遞紙巾,邊數落我說:“方法根本不對,你應該先放奶粉,再放水。是水和奶粉一共150ML。”

我解釋說:“水沒有150ML,我考慮了奶粉的容量,所以預留了空間。”

那也不行,這樣要麼150ML不到,要麼多了。而且先放水,再放奶粉,這樣調出來的牛奶有泡泡,也不好喝。哎,沒當過媽的人,真是要好好學啊。你現在趁早學,以後有了孩子,也省心……

一瓶牛奶衝完,我也沒搞懂先放奶粉和後放奶粉,對孩子來說有什麼區別。經過這一次,我算是理解了她婆婆和老公的心情。她的精細程度,一般的媽媽真是望塵莫及。

她把自己學到的,自認爲好的、對的,都用在孩子身上,根本不捨得做減法。

可是,真正的好媽媽,恰恰是能夠給出一部分空間,讓孩子自由成長的媽媽,而不是一切力求完美的媽媽。

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幸福感缺失的孩子! 第2張

在追求“完美”的父母眼裏,適合孩子生長的路只有一條。爲了讓孩子走上這條路,他們用愛做成囚籠,然後把孩子困在籠子裏馴化。

馴化孩子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言語上的恐嚇,比如“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孩子爲了獲得愛,就不得不乖乖聽話。

言語上的恐嚇不湊效時,他們會邊打孩子,邊提出命令或者誘惑,迫使孩子同意改造自己,變成他們理想的樣子。

除此之外,他們還可能選擇冷暴力,來漠視孩子的一切需求,直到孩子同意他們提出的要求。

在這個馴化的過程中,孩子真實的自我被壓抑住了。而這份真實,恰恰是他們未來產生幸福感的來源。

和朋友談起這個話題時,她和我說起小帆的事。

有一回她正在上課,不料小帆的電話手錶響了。她看了小帆一眼,小帆識趣地掛了電話,繼續上課。

下課後,小帆見來電話的是媽媽,便高興地回撥過去。電話剛接通,對方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通怒吼,吼完質問道:“你爲什麼不接我電話?”

“老師在講課。”小帆臉上的笑容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臉歉疚。

“剛剛我已經到你們教學樓下面了,但現在我已經走了,誰讓你不接我電話!”緊接着,電話就被掛斷了。小帆望了望電話手錶,又望了望面前的老師,一副想哭不敢哭的神情。

“沒關係,等會兒我再幫你和媽媽解釋。”朋友忍不住安慰道。

“可媽媽已經生氣了,等我回去,她也不會再理我了。”小帆說着說着,眼淚已經在眼眶裏打轉。

朋友沒再追問,只摸出手機給小帆媽媽發了一條信息,並試圖解釋小帆爲什麼不接電話。可發完信息後,她仍覺得小帆媽媽的處理方式有問題。

小帆的確懂事,很多老師都喜歡。可如果小帆的懂事,是被他媽媽的冷暴力逼出來的,那這份懂事,不要也罷。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父母過分追求完美,就等於把奇花異草,修剪成一樣的街景。

這些街景看起來整齊劃一,卻失去了一個個體該有的性格與光芒。

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幸福感缺失的孩子! 第3張

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極爲重視媽媽對自己的態度。

媽媽笑一下,他們就覺得世界很美好,媽媽發怒了,他們就覺得世界要毀滅了。

正因爲孩子和媽媽這種緊密的聯繫,所以孩子的幸福感,和媽媽的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當媽媽用各種手段,逼迫孩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時,孩子由於擔心不被愛,就不得不對媽媽做出妥協。

長此以往,孩子長大後,也容易對別人妥協,並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

另一方面,在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心中,藏着他們自己童年時的匱乏感。

一旦他們對孩子的養育沒有達到心中完美的標準,這份匱乏感就會被勾起,繼而促使他們更加精細地照顧孩子。

所以,相比孩子,這些追求完美養育的父母們,更需要被好好照顧和滿足。

因爲孩子的需求總是有限的,過度的養育,除了讓孩子無法獨立,只會讓他們活在更深的匱乏感中。

曾奇峯老師在解釋“足夠好的媽媽”時說,完美媽媽是100分,而足夠好的媽媽,只需要60分就可以了。

當養育者把60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照顧。而剩下的40分,就可以留給自己。

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修復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真正的好媽媽,不是沒有缺點,不是任何時候都力求完美,而是在養育的過程中,不斷髮現自己的缺點,不斷認識到自己的匱乏和無能爲力。

當養育者能看到自己做不到的和一直需要的,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自我補足,而這,就是養育孩子帶來的幸福感。

當養育者真切地覺得養育孩子能讓自己滿足時,自己給出的愛,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規則,而是孩子成長中的燈塔,給他引導着未來的旅途。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