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你做到了嗎?

本文已影響3.04W人 

父親是家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不知道你對於自己的這個角色是怎樣理解的,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你做到了嗎?

香港作家樑鳳儀形容:“恐懼時,父親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親是一盞照明的燈;努力時,父親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親又是鼓勵和警鐘。”然而,現實生活中,“父親”這個角色大多數男人扮演得並不合格。

美國臨牀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爾特在《父親的因素》一書中將父親分爲了5類,各位爸爸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哪一類型。

行爲被動

33歲的小劉所說:“我對父親的印象是,每天回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雖然父親對他有求必應,但總感覺離得很遠。李新影說,這類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像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在情感上與孩子保持距離。波爾特指出,五成父親屬於被動型。

“這可能與男性不擅長處理感情問題有關。”李新影解釋說,有這樣父親的孩子性格更內向、膽小,不善於表達。這類父親要調整心態,媽媽也應起到橋樑作用,定期組織全家遊或親子活動,讓爸爸參與其中,感受樂趣。

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你做到了嗎?

態度被動

假設有兩個經歷相似、學歷相同、社會地位同等的父親,但面對生活不如意時,一個樂觀對待,分析原因,勇於解決;另一個卻麻木、消極抵抗。當他們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前者往往會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尋找癥結,教他解決方法;後者則會當着孩子的面,把問題推給老師。

因此,心態消極的父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成長,給他們帶來心理陰影。如果發現孩子身上表現出某種自己也具有的消極心態或行爲時,父親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起到榜樣作用,才能幫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專制型

“不準看電視”、“沒事少去同學家玩”、“必須考第一”……給孩子設一堆家規或要求,讓他們無條件服從自己。可這些要求大多從父親自己的喜好出發,很少跟孩子解釋,使他們無法獨立選擇自己的生活。一旦孩子違反,就會嚴厲批評和懲罰。這樣的“虎爸”就是“專制型”父親的代表。

孫雲曉說,中國人習慣把父母稱爲家長,家長是家長制,也就是專制的象徵。這類父親要求子女絕對服從自己,喜歡說“我是爲孩子好”,讓專制披上溫情的外衣,成了理所當然。“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可能導致兩種結果:

一是讓孩子變‘乖’,

二是讓孩子反抗。”李新影說,“乖”孩子以父親的意志爲中心,沒有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和勇氣,性格懦弱,難成大器。

反抗的孩子會用抱怨、頂嘴等方式來宣泄消極情緒,慢慢變得叛逆、難以溝通,甚至會將不滿發泄到外人身上或社會上。

真正愛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親不可強行對孩子進行知識或思想的灌輸,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的興趣,而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和智力發展規律。孫雲曉強調,超過10歲的孩子,父親更要與之平等對話,用道理說服,而不是強迫孩子。

民主型

溫情權威都得有 ,他們耐心、細膩、循循善誘;他們幫孩子實現夢想,解決學習難題;他們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與孩子像朋友般相處。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完美父親——“民主型”。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權威民主型家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民主並不意味着無限度的自由以及對孩子慾望的無限制滿足,而是需要一定的規則,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孫雲曉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故事: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校長有一次問自己的女兒:“你眼中的好父親是什麼樣的?”

女兒的回答是:“一個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這個回答耐人尋味。好父親要有九成的民主和溫情,願意跟孩子做朋友;但一成的冷峻和權威必不可少,在孩子犯錯時要給予適度的批評和懲戒。也就是說,父愛要有理性,要有原則和底線,尤其是道德方面的。“

所以說,父親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有權威。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高,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慾望較強,容易形成敢想敢說敢幹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孫雲曉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