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天使,還是上帝(一)

本文已影響1.4W人 

對待孩子,切勿高高在上,一定要很好的感受到孩子的想法。因爲教育孩子,不只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而是爲他創造一種很好的教育氛圍,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天使,還是上帝(一)

  感悟童心

我一再要求我們的老師一定要感悟童心,因爲兒童就像伊甸園裏的亞當和夏娃那樣,還沒有發展出表達自己心靈的語言,也沒有發展出表達心靈的方式,更不會隱藏和掩飾自己的心靈,這時的心靈是最純潔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貴的藝術品一樣,這就需要成人用心思用靈魂好好感悟才行。孩子在表達他心靈的時候無法使用成人已經慣常使用的語言與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來表達心靈,這就是藝術。

我發現孩子在表達自己心靈時所創造的語言其實就像藝術大師一樣,充滿着獨特與靈感。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對於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以及對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麼獨特與新鮮,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藝術品都得符合這樣的條件。

一些成人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們看待孩子的方式與其說把孩子當成孩子,不如說當成寵物或者植物,或者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一個“人”。這就是成人不能從內心感悟孩子那顆心的深層原因。孩子雖然是我們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屬於整個社會的,我們對他們的教育不僅僅關係到一家一戶的幸福,更關係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

只要教育者能夠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與被教育者建立一條心靈的通道,與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從而形成一種氛圍、一種氣息。

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對夫妻,如果是相愛的,即使不拉手,也能感覺到從他們身體裏散發出的那種融洽的氣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靠得再近,你也感覺不到那樣的氣息。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教育。當教育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必然會產生很好的氛圍,我想凡是好的教育都會帶有這個特徵的。一旦產生了好的氛圍,教育就會進入良性循環了:主要不是靠老師的教,而是一種環境,像空氣一樣使孩子得到滋潤。

  在愛的基礎地上

對我來說,愛不是教育的一個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須要在愛的基礎地上建立,少了愛就無法實施教育。老師愛孩子了,才能找到適合於孩子的內容和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接受你。

而現在的教育中,一些老師與家長都把自己置於孩子之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的關係,這怎麼行呢?我看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老師的幾句話讓我放棄了物理學”。作者講,在她初三的時候,物理老師是個剛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有天下午上物理課,老師發下來頭一天做的作業本。她有一些做錯的地方,被老師叫到黑板前面重做,她又沒做對。於是老師大加嘲諷:“是誰叫你這麼做的?你真是笨到了極點。我從來沒有見過你這麼笨的學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麼把你生出來的!”老師罵她的時候,全班同學都在看她,使她受盡了羞辱,從此,她的物理成績再也沒有好過,而且一想起物理都恨得咬牙。

或許這位老師是恨鐵不成鋼,他想刺激她,但他的出發點錯了——不是由愛出發,是由恨出發……

由恨出發,就會失掉了前提,導致教育的失敗。孩子需要的是呵護與鼓勵,老師這樣做只能使她受到傷害而自暴自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