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粉:創造轉機須從內心發力

本文已影響1.78W人 

不合格奶粉讓很多家長們不得不在選擇奶粉的事情上慎重再慎重。這樣的狀況會持續多長,沒有人能回答。國產問題奶粉事件剛有所平息,一向讓家長們高度信任的洋奶粉品牌又遭遇被銷燬或者退貨。尋根問底,家長們不驚要問:什麼時候纔能有屬於我們的安全奶粉。

國產奶粉:創造轉機須從內心發力

國家質檢總局每月都會通報入境不合格食品名單。有媒體對最近14個月來的通報名單進行統計,發現共有34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燬或退貨。這些不合格奶粉一半以上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而且多出自不知名的新上市品牌。業內人士解釋稱,進口奶粉問題增多與新奶粉品牌大量出現直接相關。

據不完全統計,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澳、新兩國的奶粉品牌只有幾家,而現在已經增至20餘家。新增的奶粉品牌大都是中國企業在當地註冊並進行貼牌生產,經營也由中國人操控,產品專供中國市場。據悉,目前還有70多家企業正在排隊申請商標註冊。短期內突然冒出這麼多“中國血統”的洋品牌,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趁機在中國市場撈錢。而這個“機”人們也十分清楚:國內奶粉企業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集體沉淪,而有着強勁剛性需求的國內消費市場卻急需填補,於是進口奶粉便成了消費者的替代選擇,這就讓洋品牌在賺得盆滿鉢滿的同時還抓住了一個屢試不爽的漲價藉口。眼見洋品牌個個活得滋潤,一些國內企業實在心癢得難受,終於坐不住,決心要與老外分食,想出披上“洋皮”專供中國市場這招。

國內市場的剛需的確創造了無限可能之“機”,但它卻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趁”的。事實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我國乳業市場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長的勢頭,增速一度連續數年超過20%,這當然也是拜剛需之“機”所賜。然而,波及全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讓整個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本土乳企悉遭重創,而奶粉企業更是受挫嚴重。歷經4年多時間的反思、整頓、變革、提振,本土奶粉企業至今似乎仍難走出經營困境和失敗陰影,原因就在於那個曾經的“機”尚未現身——它不是消失了,而是轉投他人。

事實上,就連如今活得滋潤的那些知名洋品牌,如果不懂得珍惜當下在手之“機”,它也會棄之而去的。人們已經看到,滋潤之下,洋品牌們已經開始把持不住,不斷出問題了,有的甚至成爲監管部門質量黑榜上的常客,而國內消費者對它們的評價也逐漸趨於理性,信任度也一降再降。這種情況對於本土品牌而言,倒是可以看作一種可趁之機。當然,能否把握住這個機會,能否創造出市場轉機,關鍵還在自己努力。畢竟,“機”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取決於消費者的需求,更取決於他們的信心,而這種需求和信心的基礎是產品的質量安全,與洋或土的身份無關。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進口奶粉頻頻出現質量問題及“中國特供奶粉”這一行業亂象浮出水面,有望爲國產奶粉品牌提供一次市場發力的機會。但發力一定要足,而且必須要發於心,要通過努力把抓住的機會創造成贏得市場的轉機。奶粉企業不要再抱怨消費者崇洋媚外了,要學會向內看,專注於自身的不足並着力克服它,用高品質的產品爲自己加分,奪取市場話語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