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爸媽該如何拯救?

本文已影響8.13K人 

我的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爸媽該如何拯救?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如果孩子做什麼都不夠專注該怎麼辦?

綿媽的一個朋友,總是爲兒子不能堅持做一件事而發愁:

一開始興高采烈要跟小夥伴一起學畫畫,然而短短不過兩個月,就嚷着不肯再畫;在學校參加足球隊,三天時間就失了興趣,覺得自己踢不好不樂意。

朋友十分苦惱,她覺得兒子似乎缺了那根叫“堅持”的筋,凡事三分鐘熱度,永遠也做不好一件事。

事實上她的苦惱可能是大多中國父母的共同困境,孩子似乎並不是沒有熱情,只是缺少了一種能讓他們堅持做下去的品質——堅毅。

如果我的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爸媽該如何拯救?

堅毅的品質是什麼?在知名心理學家、TED演講人安傑拉·達克沃斯來看,堅毅比天賦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表現,在遇到挫折、失敗時,仍能堅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這纔是決定長期成功的因素。

對於如何培養這種重要品質,是處於對孩子“無法堅持”的焦慮的父母們急需的。

最近綿媽讀達克沃斯教授的新書《堅毅》,其中關於探討究竟怎樣才能正確培養孩子堅毅品質的文字,讓人深有感觸:堅毅的品質究竟是在嚴峻的高標準考驗中鍛造出來的,還是在溫暖的擁抱和愛的支持中孕育的呢?

在這裏綿媽爲大家摘選了達克沃斯教授書中的一部分文字,希望爲大家帶來一些思考:

有些人相信,堅毅是在逆境的熔爐中冶煉出來的;有些人則搬出了尼采的話:“那些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大。”

要求型父母熱愛嚴厲的規則

這類觀點往往讓人聯想起一些面色嚴峻的父母,他們坐在比賽場外,無休止地挑剔孩子,要求孩子一定要取勝;他們也會讓孩子長久地坐在鋼琴前練習,併爲孩子得了一個“ 良” 而懲罰他們。

一個世紀前時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的約翰·華生也持有類似觀點。在其1928 年的暢銷育兒指南《嬰兒和兒童的心理照料》(Psychological Care of Infant and Child)一書中,華生提出瞭如何教育這樣的孩子——“他會在工作和玩耍中忘記自己,能夠很快克服環境中小小的困難……在進入成年期時,他有穩定的工作和情緒習慣的支撐,沒有任何災難可以壓倒他。”華生建議:“不要擁抱和親吻他,永遠不要讓他坐在你的腿上。如果你必須親吻他的話,可在他說晚安的時候,在他的額頭上親一下。早上和他握手。如果他在困難的任務上做得極其出色,可以輕輕拍拍他的頭。”

支持型父母給予無條件的愛

當然,有些人持有與上述觀點完全相反的立場。

他們認爲,當孩子被給予大量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的時候,他們的毅力,特別是激情之花便會綻放開來。他們主張親切溫和的育兒之道,提倡給予孩子更多的擁抱和更多的自由

兒童有尋求挑戰的天性,我們只需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孩子與生俱來的上進人就會展示出來,孩子們會遵從自己的內在興趣,隨之而來的是自律的行爲和麪對挫折時的韌性。

如果我的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爸媽該如何拯救? 第2張

事實上,“嚴厲” 和“ 愛” 不見得是互相矛盾的。我發現了一個模式。對於想讓孩子具備堅毅品質的父母來說,該模式也是一份決策指南。

作爲舊金山淘金者隊的傳奇四分衛,史蒂夫·楊兩次被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FL)評爲“ 最有價值的球員”。他退休時,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歷史上評級最高的四分衛。

史蒂夫說:“父母給我打下了堅實的根基。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我知道決定其實是由我自己做出的。父親不想讓我成爲他。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告訴我,我所做的事無關他和他的需要,他只是想給我他所擁有的一切。父母需要做一些事情,證明給孩子:‘我不想讓你只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去控制你,讓你像我一樣,讓你做我所做的事,要求你彌補我沒有做好的。

嚴厲的愛的基礎是無私,我認爲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父母只是想控制你,孩子是會感覺得到的。我知道我的父母通過每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的信息都是:‘我們期待看到你的成功,我們永遠在你身後支持你。’”

首先,在支持型的教育與要求型的教育之間,沒有一個非此即彼的此消彼長。

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爲,“強硬的愛” 是在喜愛和尊重這一端以及“嚴格要求達到期望”這另一端之間,小心地達到一個平衡點。

實際上,你可以同時兼顧這兩個方面,很明顯,這也正是史蒂夫·楊的父母所做的。楊的父母是強硬的,但他們也很愛自己的孩子,在明確地把孩子的興趣放到第一位這一點上“以孩子爲中心”,他們認爲對於應該做什麼、該多努力,以及何時可以放棄,孩子們總是能做出比父母更好的判斷。

如果我的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爸媽該如何拯救? 第3張

對孩子既要求嚴格又堅定支持的家長,專業術語是權威型教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或者說是明智型教育wise parenting,這種類型的家長能準確地判斷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認可孩子們需要愛、限制和自由,以實現他們的全部潛力。

在過去的40 年中,大量研究發現,明智型家長教育出的孩子比其他類型的家長教育出的孩子更優秀。

作爲普通人的我們,往往高估了“天賦”的作用而低估了“努力”的效用,無論是取得成績還是實現夢想,都需要堅毅的品質推動我們堅持努力。從孩提時就能將磨礪堅毅品質作爲習慣,未來無論遇上怎樣的問題,纔能有足夠的勇氣披荊斬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