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了”——離婚三年也沒能說明白

本文已影響1.54W人 

中國婦聯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離異家庭中,67%都有孩子。而在離婚時,平均六個男人中只有一個選擇要孩子。很多單親媽媽帶着孩子獨自承擔撫養的義務,她們承受着一般人很難感同身受的,更多的酸甜苦辣。

中國婦聯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離異家庭中,67%都有孩子。而在離婚時,平均六個男人中只有一個選擇要孩子。

很多單親媽媽帶着孩子獨自承擔撫養的義務,她們承受着一般人很難感同身受的,更多的酸甜苦辣。然而她們更在乎“爸爸缺位”對孩子的影響,她們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好,用自己的力量讓孩子在這種缺失的狀態下健康長大。

後臺有不少媽媽留言提到爸爸缺失的問題,今天的這篇文章是一位也曾經歷無助、擔憂、困惑,如今勇敢快樂的單親媽媽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心得,怎樣跟孩子交流“爸爸去哪兒了”。

自從離婚這件事啓動、繼而成爲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我每當想起怎麼跟孩子說“爸爸去哪兒了”這件事,都會揪心和難過一陣。而且我相信,肯定也會有人因爲類似的揪心、麻煩,而乾脆繼續勉強在一起。

真到離婚成爲一個法律意義上的結果,我反倒輕鬆了一點。我慶幸孩子還不到一歲,還不會問我“爸爸去哪兒了”,我也還有一些時間去琢磨,怎麼跟她說、什麼時候跟她說,以及說到什麼程度。

五根基石,支撐我獨立帶娃面對生活的信心

產假期間,爲了梳理清楚內心的糾結、情緒,也爲了做一個負責任的媽媽,我看了世面兒上好多關於單親養育的書,參加了相關主題的各種工作坊,梳理下來,大體明確了五件事:

1. 家庭完整很好,但有愛和尊重的家庭更重要。一個人也可以創造充滿愛意的家庭。

2. 要鼓勵孩子表達對已經分開父母的愛。如果阻斷這個天性,就等於阻止孩子愛自己的一部分,孩子會終生痛苦。(所以一個完整的家庭裏,也忌諱在孩子面前說另一半壞話,更忌諱要求孩子跟着一起附和。)

3. 母親自身要從內心正視單親這件事。單親不羞恥,不需要回避,好好接受它。

4. 明確告訴孩子,即使父母分開,也都是愛她的,並儘可能讓她感受到這一點。

5. 如果考慮重新組建家庭,請尋找自己的人生伴侶,而不是給孩子找一個父親。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這些年已經討論得很多了,另一個事實是不要妄圖用某種方式取代生父對於孩子的意義。

有了這5點“金條玉律”打底,我心裏稍稍有了點譜。

其實我們都明白,對於這個話題,能實話實說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孩子那麼小,實話實說到什麼程度有助於某時某刻的她真正地理解、瞭解這個現實,同時又不會傷害她柔軟幼小的心呢?

1歲半,爸爸去給我摘月亮了嗎?

在法院判決下來之後,vivi的爸爸就出國了。“得益”於守寡式育兒的盛行,她接觸別人的爸爸也不多。所以在vivi1歲半之前,關於爸爸的話題只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1歲,和同事一家一起玩,同事一家對vivi特別好,同事還把她扛在肩頭,突然vivi對同事滿目期待地喊了句爸爸。我滿臉尷尬。大家都沒回應,迅速轉移了話題。

第二次,我給她讀《爸爸摘月亮》的繪本,講一個小姑娘很想把月亮摘下來,她爸爸就跑很遠給她摘月亮去。vivi突然問我,我的爸爸是不是也去給我摘月亮了?

“爸爸去哪兒了”——離婚三年也沒能說明白

這是她第一次跟我說起爸爸的話題,我想了想說,你的爸爸是去了很遠的地方,去尋找他自己內心的月亮了。

vivi半懂不懂,問我,爸爸還會回來嗎?

我說,他還會回到北京的,但是我們已經不在一起生活了。vivi並沒有繼續追問。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她每天都要求我睡前講這個繪本。

孩子還小,她對“爸爸”的感知感受來自媽媽對“爸爸”的態度。

1歲半,vivi上了幼兒園,經常有別的小朋友爸爸出現,我想她肯定是羨慕的。但她沒有主動跟我提,我也就沒有上趕着跟她討論。

直到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不只是我一個人沒有爸爸。(多麼迂迴的表達)當時小夥伴裏也有別人的爸爸沒有出現過,她觀察到了。

我說:每個小朋友都有爸爸,你也有爸爸,只是你的爸爸現在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vivi問,那他什麼時候回來呢?

我說,過兩年應該就會回來了,回來他會來看你的。

vivi用十分小的聲音說“我想爸爸”,並悄悄偷瞄我的反應。

我幾乎不假思索滴說:是啊,每個人都想自己的爸爸,如果我老見不到我的爸爸,我也會想的。

她顯然踏實了一些,結束了話題。

從那以後,我意識到這個話題已經到來,且不可迴避。講真,我也沒有穩紮穩打的方案,孩子雖然小,但終歸是一個獨立的小人兒,她有她的心思和性格,怎麼說,說完會怎樣,我完全沒有底。

3歲,爸爸什麼時候回來跟我們一起生活?

vivi快2歲的時候,她爹徹底回國了,說要來看vivi。那天,父女倆在玉淵潭公園踢了一個小時球,又去吃了必勝客。在餐廳裏,vivi比較懵懂的、很開心地玩她爹的眼鏡。

後來,她爹很長時間沒再出現。vivi也並沒有再提起爸爸這個話題,她好像終於完成了“哦我也有爸爸”的確認,其他的困擾暫時被她丟到了腦後。

轉眼3歲了,轉到了家門口的公立幼兒園,因爲是單位幼兒園,很多爸爸下班就順便接上孩子,然後會在院子裏帶孩子再玩一會兒。vivi開始喜歡別人的爸爸,因爲舉得高,力氣大,和媽媽不一樣,和姥爺也不太一樣。

她開始問我:我的爸爸什麼時候回來?

這時姥姥依然堅持不懈地跟她說,你爸爸出國了。你知道,情況不是這樣的,但外婆不願意和孩子談離婚這個傷人的話題,而且始終寄希望於我能趕緊重組家庭,到時候直接就說,“爸爸”回來了就好了(多麼美好而天真的願望!)。

但我告訴vivi,你的爸爸已經回國了,但是他已經不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了,他有他的生活了。如果你想他,就讓他來看你。

她問:那爸爸什麼時候回來跟我們一起生活?

我說:這件事已經不可能了,他已經和別人結婚了,有了新的寶寶,就不能跟我們在一起生活了。但他永遠都是你的爸爸,永遠都愛你,就像你愛他一樣。

我覺得她聽懂了,但是她並不喜歡我這個答案,所以她不再問我,而是開始揹着我,跟姥姥頻繁地討論這個問題,即使姥姥每次都說的一樣:你爸出國了,過幾年就會回來。

趨利避害啊,天生都會。即使是孩子,也知道這是個痛苦的話題,知道迴避真相。

那麼,我也不勉強。沒有必要主動提醒她分離這種事的存在,我堅信,面對羨慕、沮喪,一個溫柔的擁抱勝過複雜的解釋。

但我也時刻準備着她來找我詢問和質疑。雖然我並不知道怎麼做是最好的,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她會再次找我討論。

我只是始終告誡自己,最真誠的回答就是最有說服力的,實話實說也不是絕對的,因爲沒有必要勉強回答那些回答不了的問題。

3歲以後,他有新的寶寶就不要我了麼?

然而,簡化答案這件事並不簡單。3歲以後,我能感受到她對爸爸的需求顯著增強了。

今年春節前,爲了躲霾,姥爺帶vivi去了海口,有一天,她走丟了,在小區淋了雨,後來被保潔阿姨送回家。

這件事後第三天,我趕到海口。她對我說,媽媽,我想爸爸,我想有一個爸爸。

我猜想是她突然感到沒有安全感了。

我說,那等我們回北京,我給你爸爸發短信,問他什麼時候能過來看你。

她說,好。然後問我:爸爸也想我嗎?

我說,是的。

v:媽媽,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我:永遠都不會啦,我們已經分開啦,各有各的生活。

v:那就不會再和好麼?我們小朋友打架,你就叫我們好好商量,還做好朋友,爲什麼你們不能好好商量呢?

我:爸爸媽媽分開這件事,和小朋友吵架不一樣,沒人會因爲今天心情不好就離婚的,總是先有一些矛盾,然後大家也會特別努力解決問題,最後實在沒辦法才決定分開的。

就好像,樹枝被壓彎了,裂開了縫兒,然後終於斷了,安不回去了。

v:所以你們不會再在一起了麼,也不會和好了麼?

我:恐怕是不會了,因爲他已經和別的人結婚,又生寶寶了。

v:他有新的寶寶就不要我了麼?

我:並不是的呀,你們都是他的寶寶。

v:那我怎麼才能知道他還愛我呢?

我:你愛爸爸也不需要證明,這是天經地義的。每個爸爸媽媽都愛自己的寶寶,這就叫血緣。

v:可是他都不跟我們在一起。

我:每個寶寶都希望自己愛的人在身邊,但你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媽媽也會去上班,暫時不在你身邊。

爸爸有了新的生活,也無法在你身邊,他會想念你,希望分享你的情況,但是他不能和你一起度假,一起住,也不和我們有共同的朋友和生活,這就是分開的意思。

v:所以他和別人結婚了,就不能和我們住在一起了。

我:是的。

v:什麼是結婚呢?

我:結婚就是一種承諾,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組成一個家庭,這個家就是他們共同生活,分享生活,一起養育孩子的地方。

v:承諾了爲什麼會分開呢?

我:你問的太有道理了~結婚肯定想長期地一直地在一起。

可是,在生活裏,每個人都會出現一些很重要的變化,可能時間長了就和之前的想法不一樣了。

比如爸爸,他出國很久,我們生活在不一樣的地方,慢慢變成不一樣的人,我們互相就不認識了,更沒辦法生活在一起,我不知他在說什麼,他也不知我在想什麼,就沒有辦法繼續生活在一起。

如果發生的改變讓大家在一起難以忍受,或者都不願意在一起,在一起很痛苦,就會選擇分開。

聊這些的時候我不知道她能理解多少,接受多少。Just try my best.

4歲:兒童節爸爸不放假,那父親節放假麼,

我請假去陪他過節可以麼?

五一放假的時候,vivi又一次提出了想見見爸爸,我又一次發短信幫她約見。

終於,vivi爹抽出3小時見了vivi。到了約定的地點,vivi打量了兩秒,然後開心地叫爸爸,並訴說自己當前的各種成就。

然後,問:爸爸,你知道有一首詩叫《回鄉偶書》嗎?說的就是你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我少小你離家,我老大你回,你還認得我嗎?

v爹:當然認得啊!

v:你爲什麼不給我打電話也不來看我呢?是不是你新嫁的人不讓你來看我啊?

v爹:不是啊!

v:你是不是又生了個小弟弟啊?

v爹:不是,是小妹妹。

v:爲什麼你總生女孩啊?

v爹:女孩你們就可以一起玩洋娃娃,多好啊。

v:我真的可以去你那邊跟她一起玩嗎?

v爹:…可以啊。

分別的時候,vivi並沒有要求爸爸常來看她。

晚上,vivi和好朋友夾子一起去看節目。

v:你知道麼,我今天見到我爸爸了。

夾子:是嘛!

v:他在國外找了個別的女人結婚,生了個孩子。

夾子:那就是你的妹妹咯?

v:我也不知道那算不算我妹妹。

夾子:你爸爸爲啥要和別的女人生妹妹呢。

v:因爲他們倆合不來,離婚了。

夾子:是吵架了嗎。

v:比吵架更嚴重一點的,再也不能在一起生活了。

夾子:那怎麼辦?

v:那就可以找別人了唄。

非常能夠自圓其說,似乎比我理解的還明白點。我很欣慰。

要知道,我在海口和vivi說那麼多,那麼深,曾被我媽調侃爲“不惜一切給自己挖坑”。

她覺得,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完整,我有什麼自信跟孩子說的每句話,都是立得住的,都不會給孩子的思想造成歪曲和偏頗的影響?

“有朝一日,你必然悔不當初。”That’s it.

誠然,我並沒有這個自信。所謂秩序感,連我們這些名義上的大人都未必理得順,何況孩子。

但我之所以要跟vivi說這麼多,一方面是出於和孩子互動時的直覺,另一方面,也是基於童年的經歷。

“爸爸去哪兒了”——離婚三年也沒能說明白 第2張

在我的童年,家庭也經歷過風雨波折,而父母保護我的方式是非常傳統而普遍的:什麼都不說,假裝世界和平。

這種表面的和平給我帶來過巨大的不安。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她感知世界往往是通過“氣場”,而不是視覺。

曾經有很多次,我問父母發生了什麼,他們都用虛假的微笑告訴我,沒什麼。

我明明感受到家庭中的暗流洶涌,感受到最親的兩個人之間隱藏的劍拔弩張,可我終究不知道到底怎麼了。

我非常渴望父母把我當做家庭中的一員,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哪怕說得淺顯一點,而不是讓我感到,我被矇在鼓裏,然後時刻恐慌地懸着一顆心。

養兒方知父母恩,長大以後,父母很多行爲得到了我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和解,但這一點,我依然認爲,這是一種身爲大人的自以爲是,是一種不信任和不坦誠。

我不想做一個“自以爲是”的大人,在我養育vivi的過程中,我自認爲,我帶給她的成長,並不亞於她給予我的蛻變。

很難說,我們誰給了誰新生,爲什麼我篤定她對生活的理解能力就不如我呢?未見得。試試才知道。

好在vivi並沒讓我失望。

但是,說是給自己挖坑也沒錯,因爲問題很快又來了,俗稱見面後遺症。

六一,我陪她高高興興參加完一系列活動、演出,選了禮物。大半夜的,她忽然問我,爲什麼爸爸不來陪我過節?

我說,爸爸今天不放假啊,大人要上班的,你們不也要上學的麼。

vivi:那父親節放假麼,不放假的話我請假去陪他過節可以麼?

我憐惜一個孩子對父親的愛之義無反顧,我也驕傲於沒有在她內心種下一絲絲恨的種子。

但不得不說,我心裏也有一點小小的酸澀,替她。

父親節:終究還是會失望,怎麼辦?

過了幾天,她跟我說,你幫我跟爸爸說吧,就說我想跟他一起過父親節。

但爸爸還是沒有見,vivi想聽爸爸發語音,想知道爸爸的語氣是不是也跟她一樣有一些遺憾,但爸爸也還是沒有發。

某天睡前夜話,她跟我說,媽媽,我想爸爸,其實只是想跟他呆一天的那種想而已~

最近接連的“打擊”確實讓她失望,我得好好跟她聊聊這件事了,我說,爸爸也很愛你,但是每個人對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然後給她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她的男性好朋友曾經用一條大蟲子對她表示好感,而小寶寶就會用打來表示高興。有時候她非常開心要給鋼琴老師一粒最愛的小熊糖,可老師是糖尿病就無論如何也沒法吃等等。

我說,跟你聊這些,就是不想老讓你惦記着,然後失望。

vivi:可是我已經失望了,我覺得爸爸不好。

我說,可是也有很多好的地方啊,比如你很聰明,算數好,就像爸爸,能說會道也像爸爸。你很自信也像爸爸,還有他唱歌好聽,你也挺像的。

vivi被誇爽,笑着睡了。

父親節至今,vivi還是沒能見到父親,不過,她還在一點一滴尋找着父親在她生命中的意義。

她會突然拎着一個小毯子問我,這個一定是在我剛出生時候爸爸送給我的對不對?

我想了想,還是如實說不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日益體會到對孩子誠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一定要堅持誠實。

那爸爸送過我什麼?他也太自私了,自私不好。

我說,你爸爸是個特別勤儉的人,給自己都不怎麼花錢,對我們也一樣。

自私確實不好,但是他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比如,他很勤儉,創造財富不容易啊,vivi也很勤儉,比如你看到一個小紅旗很想要,就會跟媽媽說,這個我們可以做,回家就自己做了一個,多棒啊,這點就很像爸爸。

講真,這樣的傳教也很辛苦,主要是絞盡腦汁發掘優點很艱難。而且孩子一天天大起來,問題也在一天天豐富複雜起來。

前兩天我看《神奇女俠》,作爲一個單親媽媽就看出了很多不一樣的意味。

比如,在一個純女性環境里長大的女孩對sex的認識,比如,一個缺乏男性角色的女孩,青春期總要跟男孩跑掉的——躲不掉的事實,還是要讓她更強大一些。

比如,一個女孩被宙斯(父親)賦予的使命是根植在基因和種子裏的,即使王后多麼不想戴安娜被戰神找到,保衛世界和平依然是戴安娜骨血裏給自己設定的使命,且終將發酵。

不管和孩子父親之間有過怎樣的愛恨情仇,孩子像一粒種子,註定種下了父親的基因和使命。而我也不是全能的,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角色。

也許她的父親有朝一日也有覺察和改變的一天,能夠給她更多的愛和付出。

而我能做的只有,

1、 做一個熱愛生活的有趣的人,讓她有更多的機會愛這個世界,而不是思考自己的缺憾。

2、 儘量創造機會讓她和父親在一起。

3、 對她坦誠,給她安全感,創造一個有愛的家庭。

4、 用開放的心態尋求新的幸福,爭取給vivi一個完整的家。

5 、告訴vivi,我們是一家人,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努力一起面對。

Good luck to us!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