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就是壞孩子嗎?別誤解了孩子!

本文已影響2.79W人 

教育孩子,我們除了讓他學會不在外面受欺負外,也要教會他不去欺負別的小朋友,那麼面對會打人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做呢?

我家孩子一歲半,我帶他出去玩的時候,他經常打別的小朋友,有的時候玩的好好地,就會抓一下或者打一下。我會和他說不要打人,打人不對,讓他摸摸或者輕一點。但是孩子當時答應了,以後還是打人。這是爲什麼呢?我該怎麼做呢?

孩子打人背後有多種原因,我們在看到孩子打人的行爲時,更要關注它背後的情感訴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1模仿

從十個多月開始,孩子就開始模仿他人的行爲,一直到成人,孩子都在不斷的模仿和學習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質。所以,如果孩子看到別人有打人的行爲,他不明白這個行爲到底是什麼含義時,就會通過模仿來觀察父母的反應,進而對這個行爲產生認識,瞭解到是好是壞。

2表達情緒

當孩子有了憤怒、急躁、焦慮等情緒,卻不知道該如何發泄和表達這些負面情緒時,就可能會表現出打人的行爲。這時候,他們只是想找一個途徑來宣泄,卻不明白這個行爲所代表的含義。

3吸引注意

有時候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就會通過打人的行爲,來獲取關注,希望達到目的。有的時候,玩的高興了,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興奮的心情,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喜悅的心情,也會通過打人的行爲,來期待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可。這時候,打人只是他們想讓別人注意到自己情緒和需求的手段。

打人就是壞孩子嗎?別誤解了孩子!

不同的原因,處理的方法也不同,但總的原則都是接納孩子、建立規則。

第一種情況,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並注意規範自身的言行,給孩子良好的榜樣。在遇到打人的場景時,及時告知孩子,打人不能解決問題,再根據具體情況,說明該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

第二種情況,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明白這些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然後告訴他們正確的宣泄途徑,比如奔跑、衝着天空喊出自己的情緒、枕頭大戰等遊戲方式等。教會孩子該如何和情緒共處,如何管理情緒和如何選擇正確的發泄方式。

第三種情況,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有某種需求時,我們爭取做一個“慢半拍”的父母,不要孩子一個眼神,我們就恨不得馬上解讀出來孩子的想法並立刻滿足。我們要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並教他正確的表達方式。孩子小時,可以用單個字詞,孩子大了,就鼓勵使用句子。這樣,當孩子想和小朋友玩耍或者想表現對小朋友的喜歡時,就可以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想法,也就不會出現打人的行爲了。

對於本案例來說,孩子是第三種情況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媽媽可以說:你是想和小朋友玩嗎(說出孩子的需求)?那我們去和小朋友打聲招呼吧(給出解決建議)。不能用打人的方式哦!小朋友不懂的,他會很痛很難過的(糾正錯誤行爲,講明行爲所帶來的後果)。給出建議,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說出了小朋友的感受,有利於孩子共情。說出行爲的後果,可以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行爲的錯誤性,更易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在教育心理學中,把父母分爲四類:獨裁型、溺愛型、忽視型和權威型。

獨裁型的父母不注重孩子的意願,事事都要求孩子聽話。對於孩子出現的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行爲,通常主觀判斷,給孩子貼標籤,並以制止和說教爲主。

溺愛型的父母過分注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爲,對孩子的不良行爲缺乏有力的管教,疏於給孩子建立界限感。通常在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以滿足孩子需要來拒絕接受孩子的情緒。

忽視型的父母不注重孩子情感需要,對孩子放任自流,對孩子也沒有什麼期望,疏於管教孩子。

權威型的父母能體察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能通過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正確地引導和規範孩子的行爲。由此可以看出,權威型父母即接納引導型父母。

不管是獨裁型、溺愛型還是忽視型父母,都沒有了解孩子的需求,他們的期望和支持都是不均衡的,當孩子有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爲時,單純地制止孩子,批評懲罰孩子,更容易讓孩子對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僅僅是行爲的表象產生“這是不對的”想法,不利於孩子安全感、創造力和好奇心的培養與保護。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權威型的父母,在接納孩子的同時也教會孩子界限和規則,讓他們能更好地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